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复杂性科学打破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简单性、稳定性和线性的均衡范式,开创了一种建立在复杂性、动态性和非线性基础上的演化范式。高科技企业的成长由于具有非线性、动态性和自组织等复杂系统的基本特征,更适合于纳入到复杂性科学的新范式中来研究。从高科技企业成长机制的复杂性特征入手,分析了其成长机理,构建了高科技企业适应性成长机制模型。  相似文献   

2.
复杂性科学观下的高科技企业成长机制与成长指数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复杂性科学打破了线性、均衡、简单还原的传统范式,开创了一种非线性、演化、复杂系统的新范式。高科技企业的成长由于具有非线性、动态性和自组织等复杂系统的基本特征,更适合于纳入到复杂性科学的新范式中研究。本文从高科技企业成长机制的复杂性特征入手,分析其成长机理,构建高科技企业适应性成长机制模型,并采用成长指数对高科技企业成长性进行评价,试图进行这方面的一些开创性研究。  相似文献   

3.
复杂性科学打破了线性、均衡、简单还原的传统范式,开创了一种非线性、演化、复杂系统的新范式。高科技企业的成长由于具有非线性、动态性和自组织等复杂系统的基本特征,更适合于纳入到复杂性科学的新范式中研究。本文从高科技企业成长机制的复杂性特征入手,分析其成长机理,构建高科技企业适应性成长机制模型,并采用成长指数对高科技企业成长性进行评价,试图进行这方面的一些开创性研究。  相似文献   

4.
制造业虚拟化转型背景下,双重创新网络的作用有待探索。运用多主体建模仿真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考察双重创新网络对区域制造集群创新网络及其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区域创新绩效“缓慢—加快—稳定”的演化过程,虚拟网络嵌入后区域创新绩效呈现“加快—稳定”的特征。同时,进一步考察技术动态性对此造成的冲击,发现在不同技术动态性环境下,虚拟网络均有助于改善区域产业集群创新绩效。最后,仿真结果显示,鉴于虚拟化程度不同,创新绩效涌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南京江宁开发区制造业相关数据进行探索,发现在高技术动态条件下虚拟化程度与企业创新绩效呈倒U型关系,而低技术动态条件下呈正相关,从而为制造企业如何在虚拟化转型过程中兼顾两种异质创新网络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5.
企业战略管理范式的转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动态性和适应性提出了日益严峻的挑战。鉴于此,本文采用“范式”这一理论工具,从战略要素角度入手,把企业战略管理范式分成普通型、预测型、学习型、变革型四种类型。并分析各种类型的优缺点和适用情形。在基础上,指出了转变战略范式的原因和途径,为企业战略转型提供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6.
随着快变市场的到来以及Internet/Intranet的高速发展,网络环境下利用网络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及人机接口技术,将时间上分离、空间上分布而在创新过程中又相互联系的合作伙伴、创新任务、创新过程有机地组织起来,实现创新目标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创新过程的非线性集成化和集群化、创新手段的柔性化和可实时调整性等功能的合作技术创新模式已愈来愈普遍。在分析网络环境下合作技术创新发展趋势及其复杂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把复杂性理论引入研究网络环境下合作技术创新的构想,并对网络环境下合作技术创新的复杂性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内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非线性思维为人们提供了认识复杂世界的一种新的思维范式。在思维方式上,可持续消费观超越了工业文明消费观的线性思维特征,它以一种非线性思维方式来处理和看待消费问题。可持续消费观与非线性科学所揭示的世界非线性本质是一致的,以非线性思维为基础的可持续消费观是人类消费观演变的必然归宿。  相似文献   

8.
网络环境下企业组织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组织具有动态性、复杂性、自相似性、自组织性和自学习性等五个基本特征。认识和把握这些特征,是网络环境下企业有效运作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创新系统范式的古典解释与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技术创新理论和管理实践的进一步发展,系统论和复杂网络科学赋予"创新"以新的内涵,创新理论研究已不再局限于熊彼特理论的传统线性范式,创新系统范式愈来愈受到专家学者的认可和重视,标志着创新系统理论的成熟与发展。以创新系统的演化过程为依据,创新系统范式依次经历了一个从宏观到微观、微观到中观、最后至一体化的过程。本文运用技术创新的系统范式理论和方法,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技术创新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探析技术创新系统的演化过程,剖析国家、区域和产业层面技术创新的内涵、本质及其演进路径;结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创新实践,深入阐释不同创新体系或网络的结构、要素、功能及动力机制,并重点分析了当代创新系统范式研究中复杂网络和小世界模型的作用机制,提出创新系统范式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粤港澳区域科技创新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断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粤港澳区域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由于粤港澳区域三地之间地域、文化、制度等所存在的差异,因此增加了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复杂性和动态性。运用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方法,针对粤港澳的区域特点,在分析了区域科技创新现状和创新系统结构的基础上,构建了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三个子系统,分析了该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基于此提出了加强粤港澳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11.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视角,总结响应主体的行为机制,根据响应环境复杂性分析和响应主体关系模型,构建区域科技创新政策响应机理概念模型,创新性地构建“政策激励-企业需求”匹配模式,演绎区域科技创新政策响应复杂系统的行为规则。基于Swarm平台并采用动态仿真方法,通过调节变量参数,首次从政策响应阶段、不同类型企业对科技创新政策响应、不同级别科技创新政策响应、不同政策工具响应4个维度设计政策响应动态演变过程,揭示了区域科技创新政策内在响应机理。研究表明:区域科技创新政策响应遵从观望、偏好决策、学习模仿、响应行为驱动和生产转化激励的五阶段演变特征;不同政府层级的科技创新政策响应程度不同,政策级别越高则响应度越高,反之则响应度越低,响应度排序为国家级政策>省市级政策>高新区政策;不同类型的企业对科技创新政策响应程度排序为中型企业>大型企业>小型企业;企业对不同类型政策工具的响应程度排序为:研发补贴>人才激励>税收优惠>政府采购>服务外包。  相似文献   

12.
祝新  王邵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22):109-115
在参考和借鉴现有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多层次灰色关联分析评价模型。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我国内地29个省份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结合相关实证分析结果,重点探讨了广西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广西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区域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系统结构方程模型及模式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雪原  王宏起 《技术经济》2008,27(12):36-42
为有效掌握区域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结构,科学、客观地制订区域科技政策,以促进科技创新资源的有效利用,本文从配置系统主体的角度出发,建立了配置系统结构方程模型,利用2001--2005年我国31个省市的相关科技指标数据进行拟合计算,在完成效度与信度检验的基础上,依据拟合结果分析了主体结构及其对配置系统运行效果的影响,并进一步提出应根据我国当前情况采用基于科技计划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模式,以有效提高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14.
考虑区域创新中政府、企业及市场间的作用,理论分析中国政府科技支出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理,采用30个省区(因数据缺失,未包含西藏地区及港澳台地区)2008—2020年面板数据以系统GMM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检验其影响效应及非线性关系。研究表明:政府科技支出对区域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激励作用和正向滞后效应;政府科技支出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效力受到企业创新绩效、市场化程度的单门槛效应影响,存在效力发挥的关键期。研究有助于理清区域创新中政府与企业、市场的关系,对政府资金干预区域创新的形式作出思考,提升政府科技支出效率,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科技人才政策与产学研合作既是国家科技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也是地方政府提升区域创新绩效的重要政策手段。基于此,以27个省(市)2011-2018年面板数据为支撑,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检验了科技人才政策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1)科技人才政策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显著为正,即科技人才政策有利于区域创新绩效的提升;(2)科技人才政策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产学研合作的门槛效应,即在产学研耦合度大于0.524时,科技人才政策对区域创新绩效的正向激励作用更加明显;(3)科技人才政策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即中东部地区科技人才政策与产学研协同政策组合效应优于西部地区。研究结论对于提高我国各省科技人才政策的精准有效设计、优化产学研协同和促进区域科技创新绩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化竞争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技术复杂性的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受到成本、经验等各方面的阻碍,而企业集群化发展则有着成本领先、持续创新、更容易获得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竞争优势。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要创建以政府为主导、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核心、区域创新文化环境为基础,各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相互作用的创新网络体系,发挥集群优势,实现集群内各中小企业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7.
采用2005-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面板门槛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金融集聚对科技创新效率的作用关系是否存在门槛效应和空间效应。结果发现,区域内部金融集聚与科技创新效率间存在非线性关系,门槛效应显著,金融集聚对科技创新效率的支持作用存在阶段性差异;通过测定Moran's I指数值发现,金融集聚与科技创新效率在空间上具有协同变动趋势;政府科技支持、人力资本储备和对外开放度均可推动科技创新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18.
区域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果的分形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果是反映创新型国家和省区建设的重要尺度。为了科学准确地对其进行综合评价,本文基于结构决定功能的系统原理,运用分形理论,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果分形评价模型,并对我国相关省、市、自治区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情况进行了分类评价,旨在为各区域制定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实现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9.
The concept of leveraged innovation to create wealth within regions, countries and economies is not a new concept. Competitiveness of regions in the increasingly global economy now requires not only that innovation be present within a regional economy, but also that mechanisms exist to effectively transfer those developed innovations from the research laboratory to the marketplace. It is surmised that increased innovation, and the transfer of this innovation, can lead to increased prosperity of regions (Porter). As such, many developing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are looking at investments in innovation as a means to spur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wealth creation while preserving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at said, innovation investment is by no means an exact science. Historically, typical “innovation investments” have been focused on “tangible” capital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such as the establishment of incubators and science parks. While many regions point to the existence of such tangible innovation assets as proof of investment in innovation, it has been discovered that in some cases, an investment in the capacity building of human networks to engage in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commercialization related activities can act as a stronger facilitator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es and produce a larger return on investment in innovation for the country. Given not only Portugal's, but other regions throughout the EU-Zone, recent financial and economic woes, it bears examination on whether investing in the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knowledge and “know how” of key human networks within a struggling economy is a worthwhile investment for financially struggling countries during the current times of fiscal cri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