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民间金融是指未经法定程序登记注册,游离于国家金融监管体系之外的民间自发进行的金融交易活动.民间借贷等民间金融的基础法律关系是借款合同关系,国家对民间金融的监管主要是注重合同双方的主体资格和权利义务的平衡.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基于服务性中介机构的民间借贷活动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正规金融的融资缺口.但今年涌现的大量P2P网贷平台公司跑路、各地数量众多的民间借贷投融资公司、融资担保性公司倒闭、摘牌等事件,将基于服务性中介机构的民间借贷风险暴露无遗,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民间借贷的健康发展.在民间借贷市场份额占比最大的第三方模式,面临着融资中介公司、借款人、抵押担保、法律、监管等各方面的风险,需要从出借人、融资中介公司、监管等方面加强风险管理,以促进民间融资活动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3.
《经济师》2019,(3)
2007年,为了解决个人及小微企业融资困难问题,中国第一家P2P网络借贷平台应运而生,借款快、无抵押、程序简单是此类借款的主要优点,进而成为了更多人方便快捷的选择。自此,P2P网络借贷行业蓬勃发展,各类网贷平台呈现爆发式增长趋势。而近年来,在增长的背后,爆雷现象频繁发生,出借人的合法权益受到巨大损伤。在此背景下,2011年,诸如网贷之家的第三方资讯及评估平台应运而生,在各个方面促进网贷市场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4.
王晓帆  耿越 《新经济》2012,(9):56-57
"为网店秋装做准备、希望支持!额度8000暂时用5000,谢谢!"——这是记者打开拍拍贷的网页,看到的一条借款请求。如果你在网络上看到这种借款请求,你会掏出钱来吗?令人惊讶的是,在这条借款请求之后,已经有了25个人借出了50到100元不等的款项,按照这个速度,这位网络上的借款者有望在一天之内借到自己需要的钱。让你能通过网络向陌生人借钱,这就是网络P2P贷款平台的魅力。网络P2P借贷平台算得上是一个新生事物,即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人身保险金融创新模式:理论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收入问题已成为政府着力解决的首要问题。但同时应该重视减小农业和农户风险(例如自然灾害、疾病和意外伤害)问题。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对金融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农村金融不仅为农业和农户融资借贷,也为风险分散提供了便利。根据用途,农户借贷资金可简要分为生产性借款、生活性借款和非正常借款。改革以后,农户借贷资金中大部分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不过,自1996年后由于农民实际收入增长缓慢,部分贫困农户甚至不时需要靠借钱度日。  相似文献   

6.
民间借贷又称"民问信用"或"个人信用",是在我国相当活跃的一种信贷形式.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利率政策的调整以及受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难的影响,民间借贷市场呈现出借贷规模扩张化、借贷用途多样化的特点,对金融业的影响日渐加深,已引起社会尤其是金融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我国民间信贷活跃的原因有历史传统、资金供求失衡、信贷政策等方面.在看到民间贷款可以缓解农村以及小企业借款紧张问题的同时,我们认识到民问借贷有一定风险,需要政府进行有力的调控,而不是单纯地禁止它.  相似文献   

7.
农业在我国的地位举足轻重,发展农业是一个艰巨又紧迫的任务。在解决农业问题上,各方面都做了许多探索,其中,P2P信贷一基于互联网的一种新的借贷模式,值得关注。本文就在P2P信贷助农模式下研究出借人的借款行为与哪些因素有关,借此对P2P的运行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郝俊生 《经济师》2011,(4):163-163
<正>近年来,由于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民间闲置资金增多,农村地区民间借贷市场日益活跃,借贷方式、期限、投向等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是借款方式由信用形式变成保证形式。随着农民风险意识和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经济学方法对中国农村民间借贷市场利率定价过程进行经验分析,着重考察农村民间借贷利率受到公共信息和私人信息的影响程度,分别对借款人、贷款人以及市场交易价格建立利率定价多元回归模型并进行实证.结果显示,市场交易价格模型方程在F-检验1%水平上显著,其他模型具有R2的统计显著性;反映借款用途的变量在10%水平上显著,其他变量均在5%水平上显著.这说明该市场利率能够反映公共信息的影响,借款人和贷款人的利率定价也反映了各自私人信息中风险和能力因素的影响,可知农村民间借贷市场是借贷双方自主交易的民间金融市场,其利率定价过程基本实现了市场化.  相似文献   

10.
张岩 《时代经贸》2009,(2):114-115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的民间借贷对农户的不同金融需求有着重要的支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农民的借贷途径和用途,提出了在农村建立借贷服务部的设想,以解决广大农民小额借款难和借贷合同不规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由于资金供求失衡,以及高利的诱惑,民间借贷再度活跃,呈现出借贷主体多元化、借贷利率差别化、借贷形式规范差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企业的财务负担,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并容易诱发各种社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法制不健全、监管乏力、金融创新不足、个人征信制度不完善等。为此,必须尽快出台民间借贷法律、提高监管水平、创新金融服务、完善征信体系、加强政策导向宣传等措施,进一步规范民间借贷行为,防范与控制民间借贷风险。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的财政扩张是否有挤出效应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一、挤出效应发生的机制挤出效应的概念是:政府通过向公众(企业、居民)和商业银行借款来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和借贷资金需求上的竞争,导致民间部门(或非政府部门)支出减少,从而使财政支出的扩张部分或全部被抵消。民间支出的减少主要是民间投资的减少,但也有消费支出和净出口的减少(F·S·米什金,1998,P544)。对挤出效应的发生机制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财政支出扩张引起利率上升,利率上升抑制民间支出,特别是抑制民间投资。另一种解释是:政府向公众借款引起政府和民间部门在借贷资金需求上的竞争,减少了对民间部门的资…  相似文献   

13.
中小企业融资难,已引起各级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他们融资方式单一、融资费用高、借款期限短且数目不大,加之商业银行又缺乏对中小企业的了解和重视,至使中小企业融资十分困难。要走出目前的困境,必须利用银行贷款、典当、融资租赁、民间借贷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同时,争取政府扶持。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民间借贷的存在由来已久,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单一的银行贷款已经难以满足个人及中小企业对资金的强烈需求。手续简单,方便灵活的民间借贷日益活跃起来,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拾遗补阙、取长补短的作用。它成为了继银行借贷之后的第二大融资渠道。如今,民间借贷呈现出由消费型转向生产型,借贷期限灵活,借贷利率较高,借贷手续便捷,借贷双方风险意识增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提前还贷"违约金问题的法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凌  刘兵  黄琼 《时代经贸》2006,4(10):89-90
银行收取按揭贷款买房人提前还贷违约金的做法无论从法律上还是从国际惯例上来看都是无法自圆其说的,贷款人提前还贷的行为符合《合同法》关于借款合同的规定,也不违背国际上的通行作法;银行方在选择提前还贷模式时,既要考虑单个贷款合同借贷双方利益的平衡,更要顾及作为整体的借贷双方共同利益的维护。  相似文献   

16.
论隋唐五代借贷契约及其法律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隋唐五代借贷契约的成立必须具备双方当事人的合意,重要的还须有借贷方提供的担保和将已达成的协议制定成书面契约。借贷契约大致包括五项内容,即借贷事由条款、借贷事实条款、还贷约定条款、违约责任条款和立约人、担保人乃至见证人的签字画押。借贷契约一般能够得到履行,但违反契约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各种史料提到的违约行为主要有迟延、不履行或不如约履行以及欺诈。隋唐五代各朝原则上实行契约自治,但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统治者统治、保护借贷双方的利益,也对借贷契约进行了控制,包括对借贷主体的控制、对借贷利息的控制和对借贷契约履行的控制。  相似文献   

17.
范英惠 《经济论坛》2004,(11):116-116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与发展,发生在金融机构与企业、金融机构与个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个人以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各种资金借贷关系日趋复杂。在形成借贷关系的过程中,由于相关当事人不清楚法律、法规知识,借贷风险意识淡薄,订立的借款合同往往部分乃至全部得不到法律保护,给当事人双方乃至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发生经济纠纷时,往往不能实现预期的经济利益,甚至被诈骗得血本无归,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8.
宋羽 《经济视角》2002,(12):44-45
一、多种多样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和融资机构 综合发达国家的情况,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主要有:(1)自有资金,就美国而言,近一半的中小企业是靠自身积累来解决资金问题的;(2)外部借款,包括私人借贷或民间借贷、金融机构贷款和政府直接提供的低息贷款;(3)中小企业投资公司的风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农户借款难的问题。由于农户的资金需求不能通过正规金融机构完全满足,农户只得求助于民间借贷,但却出现了民间高利贷这一不良现象。解决这一问题应采取以下政策:努力推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对农户之间的自由借贷,应该制定相应的法规加以规范;增强正规金融机构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正规金融的支农作用。  相似文献   

20.
笔者利用NGO扶贫贷款调查数据,采用配对样本多项选择Logit模型,对NGO小额贷款介入前后贫困农户借款决策、借款额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接受NGO小额贷款后,贫困农户借款发生率和借款总额明显下降,单户借款额度却相对上升;农户主要借款途径由私人借款转向农村信用社和其他渠道。实证研究显示,除户主个人特征、家庭人口构成等内在因素对贫困农户借款行为影响显著外,农村金融供给状态也是重要的外在性影响因素。在金融抑制条件下,正规金融机构贷款门槛较高,私人借贷成为贫困农户借款的主要供给者。NGO小额信贷通过提升贫困农户的经济能力来转变其借款行为,在农户借贷途径由私人借贷转向信用社借贷过程中发挥着"助推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