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13年2月,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习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他律和自律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当今,关于法治与德治合流的话题非常热门。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德治与法治的争论最早可追溯到东周百家争鸣时期。一、"德治"思想的起源"德治"是儒家理论的重要命题之一,孔子在《论语》中多次强调了"德治"的重要性。例如在《论语·为政第二》中他运用一个诗意的比喻来说明德治的地位:"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在《大学》等儒家经典中,也有"大学之道,  相似文献   

2.
一、“依法治国”必须与“以德治国”密切结合 “德”、“法”之争,古已有之。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围绕着“德治”与“法治”,“礼治”与“刑治”,“王道”与“霸道”,“仁政”与“暴政”的争论异常激烈,直到今天这种争论仍然存在。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主张“德治”,提出要“为政以德”;但孔子也曾提出“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主张“法治”,提出要“以法为教”,但韩非曾提出“誉辅其赏,毁随其罚”,“赏誉同轨,非诛俱行”的原则,强调道德舆论的毁誉必须与法的赏罚相协调。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德主刑辅”的思想。认为“刑者德之辅”,“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而苟子则认为但靠赏庆刑罚不能尽人之力,教化不足万能的,主张教与诛、礼与刑相结合。总之,古人在如何处理德刑关系上,主要有“德主刑辅”,“刑主德辅”,“德刑结合”几种观点。事实上,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会计业务建设的思想基础,是会计职业本身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为了塑造会计职业独立、公正、客观的良好形象,必须以最关键的职业道德入手。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对会计法规建设起到拾遗补阙的作用。只有净化社会环境,法治与德治同抓,才能提高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4.
会计之"德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会计的"德治"有着丰富的内涵及独特的地位和功能.它的有效实行可以从根本上校正失范的会计职业行为.实行会计"德治"的途径是营造道德氛围、强化道德教育、树立道德榜样,坚持理性评价.  相似文献   

5.
浅议新形势下的会计法治与会计德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纯 《经济师》2008,(11):173-173
通过对会计法治和会计德治的对比分析,指出新形势下会计法治与会计德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护经济秩序的客观要求,所以,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依靠道德力量来约束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经济师》2017,(12)
近年来,在会计领域,互联网已成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互联网+会计"和传统的会计运算相比,运算速度与运算准确度都大幅提升,"互联网+会计"下的网络会计与传统会计相互融合,给传统会计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在现代会计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同时,许多问题暴露出来。文章就会计信息化发展之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以期对新形势下的"互联网+会计"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陆仁山 《江南论坛》2014,(12):36-36
正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传统社会虽然推行人治,但推崇"两手抓"者同样代不乏其人,孔子亦然。古人,包括孔子的这些德法相辅思想及其精辟论述,对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仍有诸多启示。1."德治"、"法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孔子说:"以礼齐民,譬之于御则辔也;以刑齐民,譬之于御则鞭也;无辔而用策,则马失道矣。"孔子用驾车策马来比喻"德治"与"法治"  相似文献   

8.
杨红缨 《经济师》2011,(8):197-198
针对当前基层央行各类监督手段的职能与局限性,文章通过分析基层央行"四位一体"会计监督机制的基本框架及推行"四位一体"监督机制的现实障碍,给出了完善基层央行"四位一体"会计监督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经济师》2021,(1)
随着"一带一路"的实施,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深入合作体现在多领域多行业,在推动国际经济和贸易发展的同时,高质量的会计人才需求倍增,高校要培养出适应"一带一路"建设需求的合格人才,会面临新的要求与挑战。文章从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出发,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企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找出会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改革的必要性和途径,并提出创新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把“依法治国”当作我们的基本国策,并写入《宪法》之后,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又提出了“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关键是正确理解“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含义,以及它在何种程度上区别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和“德治”。  相似文献   

11.
《经济师》2017,(1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对于管理会计来说,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下抓住机遇,应对其带来的种种挑战,成为现代管理会计面临的问题。文章分析新时代下管理会计研究的必要性,以及"互联网+"给管理会计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几点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桐乡市委、市政府从县域科学治理的高度出发,立足建设基础更牢、水平更高、人民群众更满意的平安桐乡,在全国率先探索推进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的"三治"建设。在推进过程中,结合党中央新时期提出的新要求、新命题,不断修正实践路径,丰富完善理论体系,努力打造县域科学治理的"桐乡样本"。一、桐乡"三治"建设的主要做法1.法治强保障一是强化公正司法。实施阳光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职会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会计职业判断和解决会计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除了优化会计理论课教学外,还必须加强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建立起完善、系统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相似文献   

14.
《经济师》2019,(10)
在"互联网+"条件下,我国管理会计步入了新时代,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对企事业财务模式产生颠覆性影响,对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变革契机。如何在"互联网+"条件下实现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创新与共享,文章基于互联网技术将管理会计与大数据有机结合,探索促进"互联网+"时代管理会计信息化创新与共享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它给传统会计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然而,它就像一把双刃剑,也给会计行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文章在阐述"互联网+"含义和特点的基础上,从挑战和机遇两个方面探讨了"互联网+"对传统会计行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不仅有助于促进全球经济复苏,盘活沿线区域经济循环,也深刻影响了沿线国家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及国际教育的发展。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原沿线国家和地区来华留学生的主要接收省份学位也逐渐饱和,生源数量由点向面逐渐扩散,学位教育也逐渐从本科教育向高职教育转移。这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伴随贵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数量及来源国不断增多,贵州高等教育实施国际教育的复杂性也在不断增强。通过对在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开展相应的"知华"教育,结合贵州实际,积极探索培养"亲华、友华"的国际化人才路径,在国际舞台发出"贵州好声音",有利于贵州加速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抢抓机遇,后发赶超。本文以贵州省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就新时代背景下来华留学生"知华"教育进行了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7.
王晓明 《经济师》2007,(12):165-166
文章对国有企业执行新准则"辞退福利"的会计处理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的改革对中职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主要考试科目之一的《基础会计》学科理论性强且枯燥,导致"教"与"学"难的现状。"角色扮演法"作为行动导向教学的一种,符合当前世界教育改革的核心——"以探究为中心的科学过程教育"。基于以上原因,将"角色扮演法"引入《基础会计》的教学,试图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使中职《基础会计》课堂成为有效甚至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19.
陈利全  吴周华 《经济师》2014,(12):116-118
地税纪检监察部门,如何贯彻落实好中央纪委提出的"三转"要求,文章从实际工作出发,正视当前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的对策,探索以"三转"工作深入推进地税部门"久廉"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经济师》2019,(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成为了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互联网技术在会计行业中有效融入,改变了传统的财务会计模式,传统的会计工作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因而迫切要求企业财务会计进行改革。文章主要从"互联网+"对财务会计的影响和企业财务会计改革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