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孟猛 《商场现代化》2014,(11):89-90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治理问题集中表现为内部人控制问题,其根源在于国有企业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极大不对称分布。通过建立一个简单数理模型,本文证明在国有企业现有的董事会结构中引入职工董事可以形成对控制性股东的制衡,从而很好的解决这个难题,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随后,本文进一步分析了职工参与对控制性股东形成制衡的作用机制并就职工参与剩余控制权分配的理论依据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产权结构、企业契约和治理结构相互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指出,产权是一系列权利的集合体,可分为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两项。产权结构不仅便于明确各产权主体间的责、权、利关系,也是企业成为市场主体与企业契约有效达成的前提条件。企业契约对产权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是公司治理结构赖以产生的条件,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配置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决定性因素。企业产权结构的变化制约着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变迁,也制约着公司治理模式和治理绩效。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运作需要若干机制共同作用,才能满足公司治理的全部需求,保证公司治理的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3.
创业板市场上民营企业主要依赖内部治理机制即相机治理机制,而相机治理机制主要通过可转换债券发挥作用,因此可转换债券对于创业板市场上民营企业治理结构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创业资本家通过对可转换债券投资收益率与期望收益率的对比,将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进行配置;创业资本家可通过可转换债券条款上的限制,拥有更多的控制权.  相似文献   

4.
对“内部人控制”的控制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既往国企改革模式没有将收益权和风险结合起来,体现所有者权威,存在“内部人控制”等问题。国有控股,授权体制外资本经营模式“四边形”制衡机制不仅实现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对称,更重视剩余收益权和剩余风险的对称。  相似文献   

5.
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在于合理分配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董事会成员控制权分配与相应制度建设是公司治理的关键性问题,本文从剩余控制权视角对董事会制度建设进行了探讨,并得出结论:在董事会组成人数和成员选择上寻求最佳组合点是董事会控制权制度建设的关键所在,合理选择代表各方利益要求的董事会成员并赋予其必要的权力以及在各成员中形成制衡性的均衡局面是上市公司改善公司治理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6.
杨森 《现代商业》2007,(20):117-118
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在于合理分配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董事会成员控制权分配与相应制度建设是公司治理的关键性问题,本文从剩余控制权视角对董事会制度建设进行了探讨,并得出结论:在董事会组成人数和成员选择上寻求最佳组合点是董事会控制权制度建设的关键所在,合理选择代表各方利益要求的董事会成员并赋予其必要的权力以及在各成员中形成制衡性的均衡局面是上市公司改善公司治理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有企业在完善公司治理方面取得的成就可归因于对国有企业剩余权配置的不断调整。当前,国有企业面临的“一股独大问题”和“内部人控制问题”同样与企业剩余权配置有关,可以看作是国有企业剩余权错配造成的。其有效解决办法在于对国有企业剩余权错配进行纠正.以优化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8.
角雪岭 《商业时代》2007,(16):49-51
公司控制权实质上是将各项权能界定给不同经济主体而形成的控制权配置,以及对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及行为确定相应的规则,由此实现公司整体资源配置效率目标的一种制度安排。在现代企业内部控制权分别配置给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人三个层面。在实践中,控制权配置背离了“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对应”的理论原则,出现了经理人控制和大股东控制两种模式,本文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国企改革的超产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黎 《商业时代》2005,(9):18-18,15
产权论与超产权论的争论焦点在于谁才是改善我国公司治理的根本道路。产权不清,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不对称是造成国企无效治理的主要原因。产权改革应是国企下一步改革主要方向和必然归宿。超产权论是产权论的重要补充,且以产权改革为前提方能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产物。本世纪初诞生的现代企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企业制度创新势在必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问题是确保所有者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当前  相似文献   

11.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金标 《财贸研究》2003,14(3):86-89
本文通过比较中西方国有股权形成动机,围绕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剖析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国家必须拥有剩余控制权;同时,剩余控制权必须与剩余索取权相匹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及其功能,进一步从理论角度阐述传统机制之下国有银行治理结构的状态,并且结合产权制度论述国有银行治理结构的经济绩效,对竞争、产权、治理机制及效率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构建公司治理结构面临许多问题:国有资产所有者主体界定问题;银行控制权配置结构优化问题;委托代理层次调整问题;内部人控制问题。最后提出完善公司治理的一些原则性办法。  相似文献   

13.
企业治理结构是一种契约制度,它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民营家族企业的资产或股份主要控制在一个家族之中,因而其决策权高度集中,容易造成决策失误,另外,民营家族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比较明确,往往忽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企业员工的利益.民营家族企业的家族式治理结构必须改进,建立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从而真正完善民营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4.
企业治理结构是一种契约制度,它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民营家族企业的资产或股份主要控制在一个家族之中,因而其决策权高度集中,容易造成决策失误,另外,民营家族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比较明确,往往忽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企业员工的利益.民营家族企业的家族式治理结构必须改进,建立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从而真正完善民营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5.
冯燕 《财经论丛》2008,(3):73-77
本文从公司治理结构的三个方面对中美企业的财务控制权配置进行了比较研究:股权结构与企业财务控制权配置;融资结构与企业财务控制权配置;董事会结构与企业财务控制权配置。总结出我国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财务控制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改善我国国有企业财务控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一、公司治理中内部审计产生的背景 所谓公司治理也叫“法人治理”,从广义上讲包括四个方面:1.公司治理的本质是一种关系合同,是以合约方式规范公司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2.公司治理的功能是配置权、责、利,特别是对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配置。3.公司治理的起因是产权分离。  相似文献   

17.
韩冰 《商场现代化》2004,(23):51-52
一、引言 现代公司治理是国家与企业关于公司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分享以及实现公司剩余索取者利益最大化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狭义而言,公司治理可以看作是企业内部界定和调节股东和管理层关系的一套规则和机构,主要是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及界定它们相互关系的一套运行规则.  相似文献   

18.
一、公司治理中内部审计产生的背景所谓公司治理也叫“法人治理”,从广义上讲包括四个方面:1.公司治理的本质是一种关系合同,是以合约方式规范公司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2.公司治理的功能是配置权、责、利,特别是对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配置。3.公司治理的起因是产权分离。4.公司治理的形式多种多  相似文献   

19.
财务控制权配置是财务治理的核心内容。合理的财务控制权安排可以抑制内部人的道德风险,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本文从企业资源聚集的角度,构造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经济效用函数并分析其特征,认为利益相关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动态竞争关系,企业的财务控制权应按照以股东为主导的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分享的模式来分层次配置。  相似文献   

20.
关于人力资本产权分配公司治理权力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期开始,企业逐步向知识型企业转变,员工也逐步向知识型员工转变。知识型员工在服务于特定企业的过程,通过学习将自己本身与企业专用的知识相结合,即人力资本专用性投资。企业内部获得了人力资本产权收益权,才能获得企业所有权,获得的人力资本收益权越大,其在企业所有权安排中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配置份额相应的也越大。本文探讨了公司治理中的权力结构,并从理论层面着力分析了人力资本产权在公司治理的重要性以及人力资本产权将如何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