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目的 了解与掌握全球稻米贸易的总体形势,为中国稻米贸易政策的调整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文章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利用全球稻米贸易关系数据构建全球稻米贸易网络,定量解析稻米贸易网络格局整体概况及演化特征。结果 2000—2020年全球稻米贸易网络密度由0.065增至0.103,平均度由12.10增至20.15,平均路径长度由2.13减少至1.99,平均聚类系数由 0.22增长至0.30,世界各国在全球稻米贸易网络中的活跃程度、影响程度、独立性程度和控制力程度差异显著,全球稻米贸易网络组团数量由8个减少5个,网络模块度由0.488降低到0.436。结论 (1)全球稻米贸易关系的网络化程度加深,复杂性增强,网络规模不断增大,贸易联系日益紧密,网络传输效率整体提高,具有典型的小世界网络特征;(2)美国、印度、泰国、巴基斯坦、意大利在全球稻米贸易关系中活跃度高,长期居于全球稻米贸易网络中的枢纽位置;(3)全球稻米贸易网络组团集聚化与全球化并行,其中,东亚、东南亚、南亚区块组团不断整合分割、分化重组,美洲和欧洲区块组团相对稳定、影响力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把握热带农产品进口市场格局和供给效率,对中国热带农产品进口的市场竞争关系进行研究。方法 文章基于1992—2020年中国热带农产品进口贸易数据,以木薯、天然橡胶、咖啡和胡椒为研究对象,运用Rotterdam模型估计测算这4种热带农产品进口市场各来源国的进口需求弹性,实证分析中国热带农产品进口市场格局。结果 (1)中国热带农产品的进口来源较为集中,对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的进口依赖程度相对较高;(2)木薯主要来源国之间的竞争性不强,中国对木薯有稳定的进口需求和进口来源地;(3)天然橡胶、咖啡和胡椒的进口来源国之间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市场竞争关系;(4)未来中国热带农产品进口需求对东盟国家依赖将进一步加深。结论 中国应充分把握双边贸易关系,重新审视并完善与东盟国家及地区农业国际合作战略,不断促进热带农产品进口来源地和贸易渠道的多元化,以保障热带农产品贸易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 优化农业空间布局是构建发展新格局、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及其他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重要支撑。方法 文章以高质量发展理念为指导,运用数据分析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我国农业空间格局的现状、历史演变和存在问题,阐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优化方案。结果 1978—2019年我国农业生产重心逐渐向北推进,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北移和资金密集型农产品东移。未来我国农业发展在农产品供需、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产品生产、国际市场贸易等方面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结论 基于高质量发展的“产品高品质、生产高效率、产业高安全和经济高价值”四大核心要义,综合考虑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配置效率和乡村振兴等因素,研究提出2035年全国“六区十一带”农业空间战略格局及其耕地保护利用格局方案与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文章基于动态的视角,测度中国农产品出口的贸易关系和二元边际变化,对农产品出口整体情况以及出口源地维度和出口目的国维度的时空分布进行研究。方法 基于2000—2016年中国海关贸易库数据,测算出口贸易关系、贸易二元边际和区位基尼系数,对农产品出口动态的整体情况及其在出口源地和出口目的国维度的时空分布进行描述,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1)从出口动态整体情况看,农产品出口增长迅速,集约边际占据主导,贸易关系“大进大出”。(2)从时空演化格局看,在出口源地维度,东部省份出口优势明显,空间格局高度集中,近年来集聚程度有所下降。(3)在出口目的国维度,东亚、东南亚、北美是主要的出口目的地和出口扩展地,集聚水平长期下降,原因是出口格局由“一超”变“多强”且中国出口到了更多的国家。(4)当同时考虑两个维度时,中国城市的出口扩展结构高度相似,绝大多数城市的扩展边际的贸易在全球分布相对均匀,东亚和东南亚为主要的出口扩展市场。结论 为了保障农产品出口的稳定增长,既要努力维护贸易关系、实现集约边际增长,也要积极扩展新贸易联系;为了优化农产品出口格局,要推进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挖掘特色农产品、开拓新市场,进一步融入农产品出口进程;为了降低出口风险,要采取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避免城市间农产品出口同质化竞争。  相似文献   

5.
目的 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深化畜牧业国际合作是促进我国畜牧业向现代化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方法 文章简述分析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畜牧业发展以及双边畜产品贸易概况,并运用兰氏距离法、产业内贸易指数法以及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从不同视角分析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在畜牧业领域的合作潜力。结果 (1)金砖各国畜牧产业发展比较优势明显,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畜产品贸易份额持续上升;(2)中国与巴西、印度在畜牧业生产要素方面的互补指数分别为1.296和1.037,具有高度互补性,与俄罗斯、南非的互补性指数为0.707和0.391,处于中等偏高度水平;(3)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在畜产品贸易中整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贸易互补性较强,尤其是在肉类、奶类、蛋类产品上有很大的贸易互补性;(4)双边畜产品贸易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整体效率水平较低,还有极大的畜产品贸易潜力可挖掘,贸易可提升空间巨大。结论 我国要积极与其他金砖国家在畜牧业资源、畜产品深加工、牲畜养殖、技术装备、畜产品贸易等多领域展开深入合作,实现畜牧业“走出去”与“引进来”,打造畜牧业新发展格局,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农产品国际竞争关键在于全球价值链竞争。通过量化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升级中国农产品全球价值链参与,为农民生存、农业发展争取更广空间。方法 文章采用企业微观进出口数据,构造核心解释变量交叉项,利用面板工具变量模型,实证估计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 全球价值链参与能够显著提升竞争力水平,且稳健性较好。从影响机制看,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提升,有力刺激企业加大科研投入,以谋求更高的生产效率和产品技术增值,从而实现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从加工程度看,全球价值链参与对深加工农产品正向影响最显著。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下全球价值链参与对农产品竞争力提升最明显,加工贸易下抑制效应明显。从企业所有制看,国有企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对农产品竞争力提升作用最强。结论 中国农产品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为制定竞争力提升导向的政策体系提供了理论与实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文章基于2010—2019年中国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国家(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以下简称RCEP国家)农产品进口贸易的面板数据,从贸易规模、贸易结构和贸易国别数据切入,研究中国同RCEP国家的农产品进口贸易效率及潜力,为中国与RCEP国家农产品进口贸易的深入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方法 采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 中国自RCEP国家进口农产品的平均效率为0.54;中国与RCEP国家经济规模、班轮运输连通性指数和货币自由度等因素提升了进口贸易效率,人口规模和贸易自由度等因素阻碍了进口贸易效率的提升;从国别差异看,中国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农产品进口贸易潜力和可拓展空间较大;从农产品分类看,4类农产品的进口贸易效率较高;总体而言,进口效率与潜力存在较大的国别异质性,增长拓展空间有待进一步释放。结论 中国应进一步加强同RCEP国家的海陆航基础设施建设等合作,扩大同RCEP国家,特别是贸易效率低下而未来潜力巨大的新西兰等国的农产品进口贸易。  相似文献   

8.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各国家(地区)间的经贸往来越来越密切,农产品贸易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市场的变化深刻影响着各国(地区)农业及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农产品贸易格局的分布和变化特征,以及农产品贸易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认识和掌握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特点和发展优势。论文主要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在数据分析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对我国农产品贸易格局的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探讨我国农产品贸易格局改进的潜力和空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文章利用2004—2017年乌鲁木齐海关数据,研究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农产品贸易的现状、互补性及影响因素,挖掘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农产品贸易潜力,为进一步拓展双方农产品贸易提出建议。方法 采用产业内贸易指数和引力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 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农产品贸易规模总体处于增长态势,但贸易联系紧密度不高;中国新疆以出口水果、蔬菜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为主,哈萨克斯坦主要出口畜产品、棉麻丝等资源密集型农产品;农产品贸易整体属于产业内贸易,在九大类细分农产品领域存在各自竞争优势,双方贸易需求基本没有重叠,互补性较强;双方经济总量、人口规模、农产品贸易联系紧密程度、空间距离等是影响农产品双边贸易的重要因素。结论 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农产品贸易潜力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尤其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双方贸易潜力提升幅度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构建内蒙古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发展水平及系统内部耦合协调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为该区域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文章将农村发展纳入农业绿色发展的评价指标中,然后基于2015—2021年内蒙古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熵权法和加权综合评价指数法测算农业绿色发展指数,同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农业绿色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结果 (1)2015—2021年内蒙古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子系统变化波动性较大,其中的上升因素主要源于资源环境和农村发展两子系统;绿色生产和资源利用两子系统波动性较大。从区域发展特征来看,蒙中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最高,增长趋势稳定;蒙西增长趋势不明显;蒙东发展水平最低,波动性最大,增长速度也最大。各盟市中以乌海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呼伦贝尔市农业绿色发展较好,乌兰察布市、阿拉善盟发展水平较差。(2)内蒙古农业绿色发展内部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现增长态势,但耦合协调水平尚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从耦合协调度来看,包头市农业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最好,其次是呼和浩特市,阿拉善盟协调度最差;从提升速度来看,呼伦贝尔市耦合协调度增长最快,其次是赤峰市和兴安盟,巴彦淖尔市提升最慢。结论 内蒙古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日益提升,农业绿色发展内部耦合协调度呈增长态势,但耦合协调水平尚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农业绿色发展区域差异性较大,区域间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差距逐年拉大,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突出,应因地制宜制定相应发展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分析中国农业走出去的基本情况,总结归纳当前中国农业走出去基本特征和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根据主要农产品(农资)国内市场需求程度以及推动走出去的作用,分类给出针对性政策建议。方法 文章运用描述性统计和交叉分析方法,基于对外农业投资数据,结合中国农业走出去在投资区域、投资产业、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上的基本特征,分析限制中国农业走出去水平进一步提升的主要问题。结果 中国农业走出去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原料进口高度集中且不稳定,经贸摩擦频繁发生;农业走出去企业将强未强,投资产业链短且处于低端;产能转移产业大而不强,科技含量低;内外政策衔接不畅,部门间政策不协调等四方面。结论 因此,建议分类施策,针对直接消费型进口农产品应进一步开放市场,合理预测市场缺口,利用国内市场规模优势培育大型跨国企业;针对原料进口型农产品应推动内外市场产业链对接,加强政策试验,升级“三区”打造总部基地;针对产能转移型农产品应以科技创新为突破点,提高服务贸易的助推剂作用,推动产业阶梯转移促国内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2017年新疆乌什县的林果产业数据,对所辖的9个乡镇的林果业综合质量、引力总值、断裂点距离值进行测算,分析林果业的空间格局、驱动因素、集聚中心及其辐射范围。方法 文章基于GIS支持,采用核密度估算、引力模型、断裂点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1)乌什县林果产业呈现出“以阿克托海乡为中心+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高密度区呈现多核破碎化,分布在绿洲中心地区;低密度区呈四周环绕,分布在绿洲边缘地区。(2)林果产业空间格局受高程、坡度、河流、交通等驱动要素综合影响。(3)林果业发展呈现较为明显的梯度特征,将乌什县各乡镇林果业划分为3个梯队。(4)阿克托海乡处于乌什县林果业的中心地位,辐射带动周边其他乡镇。结论 合理规划空间格局,各级梯队因地制宜制定规划发展林果产业,发挥阿克托海乡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加大技术支持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系统研究云南省国家森林乡村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成因,对丰富和深化乡村地理学及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综合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空间自相关和量化统计等方法,构建“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相统一的“美丽森林乡村”评价指标体系,对云南省国家森林乡村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结果 (1)整体上,云南省国家森林乡村呈现“中部局部集聚,四周小分散”的棋盘式空间分布格局,表现为凝聚态势,显著性较强。(2)区域上,国家森林乡村在六大流域和八大区域上呈现典型的不均衡性状态,西侧澜沧江流域与北侧长江流域分布最较多但密度小,滇西、滇西南数量多于滇西北、滇东北和滇东南。(3)空间密度上,大致形成东西、东北—西南走向的两个高密度带绵延区和四个高密度集聚中心。(4)空间相关上,空间正相关显著,由西侧热点区向东侧冷点区过渡,呈现东西相反的对称格局。(5)影响因素上,“山—水—坝”相间的国家森林乡村空间分布格局是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生态价值地位的提升,地形地貌、河湖水系和气候等自然因素基础性地位更加牢固。结论 国家森林乡村空间分布反映了当地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特征,是区域文化在地表的凝结与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准确把握偏远地区特色农产品市场的需求特点和消费规律,对于偏远农村地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意义深远。方法 文章基于2 027位消费者问卷调查数据,建立二元 Logistic模型分析偏远地区特色农产品消费的影响因素。结果 (1)家庭成员结构、职业、收入水平对偏远地区特色农产品购买行为具有显著影响;(2)购买动机、购买渠道、获取农产品供给信息的途径对偏远地区特色农产品购买行为具有显著影响;(3)农贸市场变量与溢价支付意愿呈正向显著关系,线下仍然是消费者选购农产品的主要渠道;(4)种植与营销供给质量对消费者农产品购买行为具有显著影响。结论 该文提出了偏远地区加大绿色和有机特色农产品种植,优化传统农产品市场批发流通网络,不断提升偏远地区特色农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测定京津冀三地农业综合发展水平及其协同度,评价目前京津冀农业协同水平。方法 文章首先构建京津冀农业综合发展和农业三产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1—2019年京津冀农业相关统计数据,采用熵値法对三地农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其次,采用协同度模型测定京津冀农业综合发展协同程度和农业一二三产业协同程度,并进行分析。结果 (1)北京农业综合发展指标得分最高,天津其次,河北最低;从分项指标得分看,北京农业投入水平和产出水平最高,天津产业发展程度最高,三地可持续发展差异较小;京津冀农业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指标得分较低。(2)2011—2019年京津冀农业综合发展的协同度值为0.52~0.82;京津冀农业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度在2016年之前均小于0.2,之后上升,在2017和2018年达到0.5以上。结论 京津冀农业发展综合水平差距明显,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滞后,目前京津冀农业综合发展处于中高等协同发展水平,农业一二三产业发展处于中度协同发展水平,最后,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在奶业振兴背景下,分析当前我国乳制品供给能力提升与奶源自给率下降等问题,是完善乳制品供给安全的重要保障。方法 文章基于美国农业部、联合国粮农组织、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与《奶业年鉴》等数据,通过分析国内外乳制品生产、消费和贸易格局变化,梳理并分析全球乳制品供需背景下中国乳制品供给安全所面临的挑战。结果 (1)全球原料奶产量增长乏力,国际乳制品供给增长空间有限。(2)我国奶源自给率明显下降,供需缺口进一步扩大。(3)国内乳制品生产与消费结构相对单一,乳制品行业仍具备较大提升空间。(4)乳制品进口贸易对外依赖度加大,进口集中度高,风险分散能力弱。结论 应确立保障我国乳制品供给安全战略导向,优化产需结构;统筹内外发展,平衡乳制品供给对外依存度;完善市场稳定机制,强化风险防控能力;促进奶业技术进步和绿色发展,缓解资源环境约束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黄河流域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方法 文章运用非期望Super-SBM模型和区位熵指数对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和农业产业集聚度分别进行测度,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面板Tobit模型探究二者之间的影响关系,并进行区域异质性分析。结果 (1)2005—2019年黄河流域农业产业集聚水平整体较高,但农业生态效率水平整体处于中低水平,未达到有效水平,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格局;(2)研究期黄河流域农业产业集聚与农业生态效率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拐点为1.432,目前以促进作用为主;(3)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黄河流域中上游二者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下游地区二者之间非线性关系不明显。结论 应优化配置农业集聚要素,提升农业产业集聚质量;加强产业间区域化合作与交流,推动农业产业生态化发展;合理配置财政支农资金,加大绿色农业科技投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数字经济时代如何提升农产品品牌资产,对构建新型品牌农业格局,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方法 文章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层次回归模型,对有过实体店和互联网购买农产品经历的消费者进行了问卷调研,分析数字经济时代企业营销策略(即服务策略、体验策略和传播策略)、数字特征及品牌内涵对农产品品牌资产的影响。结果 数字经济时代,企业的服务策略能正向影响品牌忠诚;体验策略能正向影响品牌认知和品牌联想;传播策略正向影响品牌联想;数字特征正向影响品牌认知和品牌联想;品牌内涵则能同时正向影响品牌认知、品牌联想和品牌忠诚。结论 (1)企业可以根据农产品品牌资产的不同需求,采用针对性的营销策略。(2)在技术波动和竞争强度的数字经济时代,企业可以使用机器学习等新技术,同提升农产品运营效率。(3)企业要深入挖掘品牌内涵,根据不同品牌类型选择高效宣传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随着中国粮食进口不断增加,国内外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2020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快速上涨,对国内粮食市场产生一定影响,分析国际市场价格上涨的原因和影响对确保国内粮食供应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分析了2019年以来小麦、大米、玉米、大豆4种粮食产品的国内外价格走势,从供需状况、贸易政策、气候变化等因素分析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原因,并探讨了国际价格对国内价格的影响。结果 当前全球主要粮食品种供应充足,库存仍处于较高水平,此轮国际粮食价格上涨主要是受到美国等发达国家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疫情后全球消费逐步回暖的影响;但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对中国市场的影响总体有限,国内小麦、大米、玉米价格上涨的主因是国内消费回暖和生猪产能恢复带动的饲用需求快速增长,油用大豆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较大。结论 为稳定国内粮食市场,避免国际市场的冲击,中国要进一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强化科技支撑,加强粮食储备管理,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并引导居民建立科学的消费观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云南省地形起伏度大,立体气候资源丰富,高原特色农业优势明显,测度其农业生态效率,并从农业生产条件、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环境3个维度选取10个驱动因子分析其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程度。方法 文章运用超效率的SBM模型,基于2008—2018年云南省129个县(市、区)农业面板数据,测度县域农业生态效率,结合空间自相关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云南省县域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 (1)云南省县域农业生态效率整体处于中等效率水平,但呈波动下降趋势;空间上呈东西部、南北部相对高、中部低的“U”型分布格局,且东西差异大于南北差异。(2)从全局空间自相关来看,云南省县域农业生效率正相关和波动性空间集聚特征显著;从局部空间自相关来看,农业生态效率空间正相关的县域数量在逐年递减,集聚性呈下降趋势。农业生态效率高高(HH)集聚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及南部,向邻接县域扩散的趋势明显;低低(LL)集聚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中部和东南部。(3)从影响因素看,社会经济因素仍是目前农业生态效率主要影响因素,但其作用强度不断下降,自然环境因素特别是地形起伏度解释力不断上升,不同驱动因子对其空间分异的影响差异明显,且驱动因子交互作用会增强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分异。结论 云南省县域农业生态效率时空分异显著,社会经济因素是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但地形起伏度、降水等自然生态环境因素对农业生态效率影响程度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