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生态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主方向,发展生态旅游必须加强环保工作,加强生态旅游开发和经营管理,以保证旅游业的持久发展。楚南竹海有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如何确定其主题形象,如何对楚南竹海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是楚南竹海风景区建设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我国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是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分布面积广大,几乎涵盖了我国所有的自然地理区域,造就了我国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多样性;由于过去长期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致使我国湿地生态旅游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本文根据我国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现状和特点,指出了我国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对策,以实现我国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刘颖 《经济论坛》2007,(10):123-125
1.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农业生态旅游通过利用农村l见有的经济资源,可以实现由农业产业到旅游产业的质的飞跃,从而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既发挥了农村的资源优势,维护了生态环境,又提高了农村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可以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大幅度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村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4.
生态旅游的发展条件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发展生态旅游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跨越式发展模式被许多欠发达地区看好,但是如何真正做到旅游开发的可持续性是欠发达地区在实际发展中面临的共同问题。本文以浙江省欠发达地区丽水市为例,通过对丽水市发展生态旅游的条件、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及保障模式的分析研究,阐明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政府、企业、个人等各开发主体和开发目标的关系,以保证地区发展在空间时间上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详细的阐述了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深刻的研究和探讨了推进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对于区域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就如何实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不断推进区域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实现旅游资源的社会效益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构筑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自然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在保证旅游者获得较为舒适的旅游体验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护自然资源不被破坏,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推进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的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6.
四川生态旅游精品线路规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生态旅游是在全球经济社会迅猛发展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拥有众多高品位、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生态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是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有效途径。本文围绕四川生态旅游建设重点,结合全省旅游品牌线路,推出了6条生态旅游精品线路,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7.
鹤作为黑龙江省得天独厚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为黑龙江省充分挖掘和利用鹤文化资源提供了先决条件,我们要积极进行鹤文化的经济运用,以推动黑龙江省文化强省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我们可以通过规划城市建设中强调鹤文化元素的运用;发展鹤文化产业,生产鹤文化产品;强化鹤品牌意识,实施鹤品牌战略;深化鹤文化的内涵,发展生态旅游事业;开展鹤文化宣传交流,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桂北地区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及其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雨萍 《经济师》2008,(4):247-248
在桂林周边生态农业旅游的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对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现状和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发展科普学习性生态旅游农业;走乡村城市化建设道路;向替代农业目标转换以及创建市民农园模式四条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生态旅游业发展具有资源环境优势,基于生态功能区划可确定吉林省生态旅游不同区域单元:东部长白山地生态区、中部台地生态区和西部低平原生态区。而以生态旅游分区开发为基础,吉林省生态旅游资源分区建设应打造生态旅游分区特色旅游线路,推广宣传生态旅游资源分区品牌,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理念,防止生态旅游环境恶化,保护生态旅游环境。  相似文献   

10.
张永琴 《时代经贸》2008,6(9):129-130
当前,青海省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已利用的旅游资源面临着旅游市场迅速扩张的压力;城市建设与旅游事业的发展因“两张皮”而导致不可再生的文化生态资源的浪费,本文就青海省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原则:模式,青海省生态旅游开发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大连市生态旅游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仲桂清  张辉 《经济地理》1999,19(3):115-118,123
生态旅游在世界范围内正经历着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本文在探讨生态旅游含义的基础上,对大连市开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以及如何开发加以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重大进步。基于生态文明与旅游业的密切关系,发展生态旅游体现出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生态旅游发展的形式多样,开发潜力巨大。为推动城市生态旅游的发展,我国应积极开展生态价值观的宣传,改革旅游景区的经营模式,加强技术创新,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应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引导。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文献资料搜集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生态旅游中的生态税收问题.从生态旅游的概念及其发展入手,提出了较完整的生态旅游定义,并分析了生态旅游的理论体系.生态旅游中的生态税收应当.为我国生态旅游业开发战略服务,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应当作为旅游中税收政策选择的切入点,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点来探讨生态税收的体系建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生态旅游是21世纪旅游发展的主流,成为世界研究的焦点。本文通过对山东生态旅游资源的分析、归类,针对旅游发展现状,提出了生态旅游持续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生态旅游产品的进一步开发。  相似文献   

15.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管理模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分析其生态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以下生态安全管理对策:将环境管理纳入公园管理体系;健全森林公园旅游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强旅游从业人员、游客的生态环境教育,建立森林公园环境解译系统和学术型团队引领其旅游开发管理来完善生态环境教育体系;建立长期定位的环境监测保护体系,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健康管理体系和完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来构建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完善公园的政策法规和加强执法的监督来完善法律保障体系;发行生态彩票和民间资本融资方式来构建多渠道的生态环保资金筹措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中原传统服饰文化与生态旅游产品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全球化生态设计思潮的了解,阐述了生态旅游以及生态旅游产品设计的观念,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中原地区生态旅游产品的设计现状,基于对中原传统服饰文化中服装材料、服装装饰以及服装观念中所蕴含生态理念的分析,提出了其在现代生态旅游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为生态旅游的良好发展提供路径。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普者黑循环经济型旅游业景观生态规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循环经济理念、方法引入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体系的构建,在利用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注重对资源有效利用,实现废物排放的减量化和资源的循环使用.是当前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本研究以云南省丘北县普者黑风景区为对象,通过分析其旅游业发展现状,研究了景区的旅游景观生态空间格局,并依据其主要景观要素布局及功能规划的研究结果,从景观生态的角度提出了普者黑构建循环经济型旅游业发展体系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结合旅游者的生态消费及结构特征,将旅游生态足迹引入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根据旅游交通、餐饮、住宿、购物、游览等旅游生态足迹子模型,详细计算与分析了南京市2010年的旅游生态足迹。结果表明:(1)南京市旅游生态足迹结构中,交通生态足迹最大,人均达到0.018 6hm2,旅游交通的生态消耗最大。(2)南京市旅游业目前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人均生态赤字为0.231 8hm2。(3)南京市单位旅游生态足迹产值很高,为每公顷8 621美元,其中旅游游览生态足迹的效益最高,娱乐次之,旅游交通生态足迹效益最低。(4)南京必须立即着手调整旅游产业内部结构,大力推动低碳旅游发展,开发有特色的旅游商品,提高旅游购物消费,在保证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同时保持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大量国内外有关旅游生态足迹的研究文献资料发现,针对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完善和改进了旅游生态足迹模型。  相似文献   

20.
生态旅游已成为旅游业中的一种时尚和趋势,体验式生态旅游是伴随体验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兴旅游形式,旅游者已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生态旅游,对旅游产品有更高的要求,追求个性化的体验式生态旅游。以生态旅游体验为视角,对四川西昌邛海湿地生态旅游的体验主题进行提炼,开发设计科普体验、民俗体验、康体体验等湖泊湿地生态旅游体验主题项目,以丰富邛海湿地生态旅游产品,满足生态旅游者的休闲体验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