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菲 《魅力中国》2011,(8):244-244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不仅包括以儒释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还包括像汉字、琴棋书画、京剧、唐装、传统节日……这些国粹、艺术、风俗习惯。中国传统文化在古代辉煌灿烂,曾为许多国家、民族、人民为之倾倒。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的中华帝国在古代则是世界的超级大国。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仍具魅力,仍在为社会主义中国提供精神支持。  相似文献   

2.
文化模式对一个民族的物质器物层面和精神思想层面都有着极大影响。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典型特征便是伦理文化模式。追求的最高境界为"和",以血缘宗法为基础,以情为载体:古代伦理文化模式突出的三个特点对古代文论"模糊性"造成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王光华 《理论观察》2008,(3):162-163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纷繁世界中完善自我的精神指引。作为社会发展推动力的教育,也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其表现在于民族传统教育早已成为一个民族育人之根本。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几乎不约而同地发起了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作为核心课程的母语课程更是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也开始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并于2001年7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  相似文献   

4.
李赛 《魅力中国》2013,(17):251-251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生命力.有时甚至与文化精神、民族精神相联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孟璐 《魅力中国》2010,(29):284-284
道教的产生主要以道家作为理论依据绝非偶然,两汉期间,有神论泛滥,以黄老神话或仙化为契机,道家与祠神活动发生密切联系,进而道家又以其特有的文化传统,即追求精神上的忘我专一,对民间祠神活动进行改革,使其得到文化和精神上的提升,从而最终形成道教,从深层次上讲,这正体现了道教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所蕴含的中国古代礼乐文明之内在精神要旨:追俗为制。  相似文献   

6.
簪钗是中国古代妇女束发美发的工具,中国古代女性发饰种类非常丰富,它的设计制作与冬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深深地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个性特色。因而,古代妇女发钗无论在装饰上的题材、内容还是车艺术形式上都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俨然是吉祥文化标本之集合,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情结。因而,簪钗上的传统意趣应该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徜徉在这些传统文化艺术品中,我们不仅仅是为了欣赏它的绚丽多彩,而且还因为它能继续给我们以启迪,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宋吉仁 《东北之窗》2013,(18):82-83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智大勇的民族,她悠久而辉煌的历史,不仅充满了血与火。也留下了诗与画、书与画。中国书画是最能代表民族文化精神的学科而蔚为大观,也是中国古代最高的人文理想,充满着东方式文人的悟性和睿智。书画艺术史来自精神的再创造,是心灵的表露和言志抒情的手段。书与画互为表理,笔歌墨舞,通于咏吟。  相似文献   

8.
《中国西部》2012,(7):58-63
北川,全国唯一一个羌族自治县;羌旅.最具有奉献精神的民族。中国羌城。大禹故里。羌族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贡献有三:其一,以诒水为契机促进了中国古代的大一统;其二,因为羌族的融入使古代中国形成了大九州的地理格局;其三,羌族以大奉献的精神。不计较民族隔阂而主动为中华民族贡献源源不断的新基因。  相似文献   

9.
周克勤 《发展》2012,(6):153-15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而且要有比较丰富的知识积累;能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到高尚情操与高雅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与此同时“新课标”还要求,阅读活动要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还要关心当代文化,尊重文化多样化,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养分,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0.
李赛 《魅力中国》2013,(16):112-112
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与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民族G理和民族精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文化背景和自然条件的不同,各民族的植物文化不尽相同。在中国。各种植物所具有的象征意义融入了道教信仰、复交精神和儒家思想的精髓。因此,中国植物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不同与其他国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论审美与伦理道德之统一──古代黄河人精神文化论纲之一张兴杰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古圣先贤曾经创造过辉耀千古的精神文化。今天,当我们正致力于开发黄河流域、建设黄河流域的时候,重新审视一下古代黄河人的精神文化,审视一下他们的思维方式、价...  相似文献   

12.
吕琛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2(4):125-127,130
中国古代山水诗充满着灵性之气,充满着儒、道、佛的精神思想,成为古代诗人逃避现实、抒发胸臆、寄托情思的媒介,具有别具一格的文化传统和内涵。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叶广芩"日本系列小说"的创作将本民族文化人格精神和与之相似的日本大和民族文化人格精神进行了对照比较,透过生活的表象,直抵民族文化人格精神, 并对之进行深刻的反思,从而将民族文化人格精神建设推向一个更新更高的境地.  相似文献   

14.
鲍俊辉 《发展》2007,(7):105-106
每个时代的进步无一不和当时的精神道德文化建设相关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在呼唤着一大批有崇高道德精神的人才。民族高校作为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大力开展道德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是社会进步之必需,是学校发展之急务。  相似文献   

15.
一、蒙古族古代生态文化的理解与界定蒙古族古代生态文化是该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融合体,是草原民族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称。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其与自然环境发生互动关系的内容,诸如这个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法律制度等,这是一个相互影响、协调的整体。蒙古族古代生态文化内容十分丰富,无论是生产生活的物质方面,还是宗教信仰的精神方面,以及生态法制当中,都体现了蒙古民族"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凝结和积淀而成的优秀成果,是中华文明的精华与结晶。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我们要坚持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始终把文化创新作为文化发展的战略基点和前进动力。因此,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形式下,通过文化创新来弘扬民族精神、发展民族精神,正是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文化浪潮的冲击下,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渐走向衰落,拯救民族传统文化的呼声日益高涨。为了让我们民族的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必须提高国民意识,特别要加强小学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将小学教育提升为一个体认、感悟、传承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酒文化营销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公认的酒的故乡,从酒诞生开始,酒就摆脱了纯粹具体的“物”的状态,而与人类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等紧密相连,逐渐积淀升华成一种精神范畴的“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早在物质生产尚不够发达的古代,酒就已经体现出了它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鲜明特性。酒之始,便与先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人饮酒,不是为了饮酒而饮酒,更多的是为精神生活,讲究“酒礼”、  相似文献   

19.
作为文化的构成要素,法律是特定民族精神的理论表达。具有厚重的民族特质和地方性生活世界色彩。地方性的民族传统文化,造就了不同的法律价值体系,成为法律演进的精神之源。任何民族国家的法律文化发展,都应以民族精神为意义支点,并以开放的世界性眼光对其他法律文明的合理要素兼收并蓄。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标志,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民族认同和民族凝聚的基础。失去了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就失去了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软资源。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其蕴含的积极因素和民族精神在历史上为中国社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文化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新型战略课题。文化的竞争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新角力场,是国家软实力的根本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