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有人说,离开夜场,中国市场上至少有70%的洋酒卖不出去,这话一点儿都不夸张。洋酒在中国夜场的强势源自洋酒生产国夜场消费的成熟。中国市场上的洋酒表现出了它“入世”的一方面,引导消费潮流,借道终端买断商等。同时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区别于进口葡萄酒和洋啤酒。洋酒在国内夜场操作中到底有哪些独到之处呢?  相似文献   

2.
瑶筝 《糖烟酒周刊》2007,(10):51-52
烈性洋酒在广东市场消费可谓根深蒂固,这种饮用习惯的形成大概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改革开放最先从广东开始,二是广东消费水平高。交际繁荣,毗邻港澳,华侨众多,因此受西方消费方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成波俊 《糖烟酒周刊》2005,(2):A002-A002
中国人口众多,酒的消费市场潜力巨大。2005年洋酒进口关税下调,洋酒争先涌人中国市场,似乎是抢占了市场,就赢得了消费者。但我看来未必如此。中西方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消费观念和习惯也有着很大的区别。洋酒在进入中国市场最先要做的是文化宣传,必须先培养起中国人消费洋酒的习惯,让中国人对洋酒的口感及消费理念,逐渐适应,  相似文献   

4.
阿罗 《糖烟酒周刊》2006,(39):50-51
近几年,国内洋酒市场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很多城市的洋酒呈现出销售与消费的“井喷”现象,太原市场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5.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正在成为洋酒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国外品牌纷纷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本土洋酒品牌也面临着巨大的商机。”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福建龙马酿酒公司臧世德总经理如是说。  相似文献   

6.
浙江宁波是洋酒风潮最突出的市场之一,与福建厦门并列成为洋酒公司除省会城市之外的两大重点地级市场。这里几乎是洋酒在中国的一个缩影。据估计,在宁波酒吧中洋酒消费比例占到80%,KTV中洋酒消费比例占到60%。当前宁波市场上表现突出的洋酒品牌主要为芝华士、黑方、轩尼诗和人头马。[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孙群  张梦麒 《国际市场》2006,(11):11-12
烈性酒.法、英两国占上海口岸进口八成以上 随着洋酒最忠实消费群体——外籍人士和海归人员的逐年增多,以及追求时尚和格调的人士对洋酒的兴趣越来越浓,洋酒文化在社会上越来越得到认同,洋酒消费在中国市场有了巨大的上升空间,上海更是以国际大都市的特殊地位和海派文化背景而备受国际洋酒集团的青睐和关注,备品牌洋酒商纷纷将上海作为其抢占中国市场的桥头堡。  相似文献   

8.
阿罗 《糖烟酒周刊》2007,(10):48-50
如果说以前我们还可以把洋酒作为一个竞争层面之外的样本,予以研究学习开阔思路的话,那么现在我们则需要把洋酒作为一个重量级竞争对手认真对待了。洋酒的快速发展态势表明,国产白酒、葡萄酒和洋酒的直接竞争和互相渗透正在开始。从洋酒发展最好的广东市场看,不仅仅是以威士忌为主的洋酒在夜场大出风头,在国产酒的根据地餐饮渠道,干邑的销售也已日益普及,已经在中高端市场直接威胁到了白酒和葡萄酒的发展。原来行业内关注的白酒和国产葡萄酒互相渗透的局面正在演变为白酒、葡萄酒和洋酒的三方演义,洋酒作为后起力量正越来越强大。除了餐饮渠道之外,在各类流通渠道,洋酒礼盒的热销也在不断蚕食国产酒的市场。更需要我们关注的是,从全国范围看,洋酒的渗透速度在加快,渗透范围正越来越大,许多二线城市的洋酒销售也在快速的增长。而从更深层面来看,洋酒的发展不仅体现出洋酒在针对新成长起来的年轻消费群体的营销取得了成功。也体现出洋酒所引导的品牌文化正在被新一代酒类消费群体所认同。在关系未来前途的新兴消费群体的争夺中,洋酒正成为国产酒的有力竞争对手。 本文以洋酒市场操作的相关调研和分析为主要内容,以寻找洋酒营销理念与国产白酒和葡萄酒的区别为目标,以广东市场为样本,力图向您全面展示一个正在加快发展的洋酒世界,以对正在征战的国产酒商有所借鉴。[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作为北方洋酒消费比较集中的城市,青岛的消费表现不像北京、上海那么火。青岛的洋酒无论是从进口情况还是消费情况来看,都表现的不太均衡。在进口方面,以散装酒为主,瓶装葡萄酒较少;消费方面价位在200元左右的洋酒市场火热,600元甚至干元以上的洋酒主要用于一些外事活动的商务宴请等,百元以下和300-500元的洋酒市场不太景气。洋酒的主要走货渠道仍然集中在夜场,但青岛市场上促销和价格对洋酒走量起到重要的作用。餐饮终端、商超等作为洋酒走货的副渠道表现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10.
练生春 《新财富》2008,(2):124-125
在全球奢侈品消费一浪高过一浪的潮流下,中国富人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理所当然。TOP MARQUES展会带入中国的,就是一种新时代潮流的“奢侈品精神”——高端、时尚、精美以及追求高品质生活的理念。盛磊认为,继炫耀需求与商务需求之后,中国用于生活消费的奢侈品比重正在逐步提高,中国品牌的奢侈品也在尝试着走向世界。他相信,“中国的奢侈品市场会一步一步地走入成熟。”  相似文献   

11.
近两年,中国市场洋酒消费呈现出强劲增长势头,全国多个省市出现洋酒销售井喷态势。在洋酒市场高速增长的态势下,关于洋酒渠道延伸的问题甚嚣尘上,并形成了鲜明的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烈性洋洒应该向普通餐饮延伸,以取得更大的市场占有;另一种观点认为,目前烈性洋洒的消费基础还比较薄弱,应该注重培养高端消费人群,运作大众餐饮无疑会分散厂商的精力,与目标消费人群越来越远。到底烈性洋酒应不应该开拓大众餐饮,横亘在洋酒与大众餐饮之间的问题又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媒介接触方式都在急剧改变。消费习惯的地域差异使企业加大了区域细分市场的开发力度,同时也催化了区域媒体的广告运作力度。  相似文献   

13.
《成功营销》2008,(2):79-79
前瞻观点:在全球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汽车消费已从汽车厂商主导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量”的时代,向环保意识更新,生活方式多样化等用户为主导的“质”的转变。三菱的造车理念也随之改变——为环保做贡献,为用户提供梦想。三菱确信,不久的将来,在中国也可驾驶三菱开发的环保电动汽车。 2007年影响力:三菱汽车在中国市场首次发布世界水准的全能SUV——搭载新MIVEC发动机的原装进口帕杰罗(PAJERO)新产品。有媒体评价,进口原装车是三菱实施中国战略的三大步骤之一,在2007年的中国市场上,显示了三菱汽车扩大在华发展的决心。  相似文献   

14.
金琳 《国际市场》2004,(6):54-55
一种名为“消费储值”的持卡消费方式已经在山东、广东、云南等地刮起了旋风,近日一家营销策划公司又将这种卡推广到了上海。该卡号称“颠覆传统营销理念”,使消费者“自然消费、额外获奖”,它在受到一部分市民追捧的同时,也受到了质疑。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频繁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大环境下,食品安全消费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文章对西方背景下开发的食品相关生活方式量表进行适合中国市场和文化的修正,并基于修正量表对中国食品消费者进行市场细分,经过两步骤聚类分析得出5个细分市场,分别是“传统居家型”(7.5%)、“保守节约型”(16.6%)、“现代都市型”(19.5%)、“享乐探险型”(23.8%)、“淡漠便利型”(32.6%),并从中识别出“享乐探险型”“保守节约型”“传统居家型”三个细分市场为绿色食品消费群体,“现代都市型”为潜在绿色食品消费群体,“淡漠便利型”为非绿色食品消费群体,最后根据不同细分市场的特点为绿色食品企业提供营销建议。  相似文献   

16.
2004年,进口葡萄酒占到了中国葡萄酒市场总量的五分之一强;时至今日,进口烈性酒依然是夜场、礼品酒市场的主角……进口酒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中国酒市场的结构。为此,《糖烟酒周刊》在国内媒体中首开进口酒专栏,向酒类厂商展示一个真实的进口酒市场。通过“洋酒中国行”栏目,我们希望能够实现双重价值:第一,给进口酒一个平台,实现与国内渠道商的深度沟通;第二,国内酒“以洋为鉴”,使经营思路与运作方式更加科学、理性?  相似文献   

17.
阿美 《糖烟酒周刊》2004,(29):37-37
澳洲顶级葡萄酒登陆中国,洋酒OEM时代到来……近段时间以来。有关澳洲进口葡萄酒——“澳洲红”的新闻不断在媒体上出现,在业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洋酒以另一种方式卷土重来,它将对中国的红酒之路产生什么样的影响?OEM的背后又是一场什么样的较量呢?带着这个疑问。记者对“澳洲红”供应商BOSSMARK公司的董事长John Valero作了一次跨洋的电话采访。  相似文献   

18.
人头马之变     
20世纪70年代,人头马和其他洋酒一起随彩电、录音机、电子表、牛仔裤等涌入国门,并以其独到的战略眼光,在其他洋酒品牌纷纷退出中国市场的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取得了耀人的成绩,成为当时国内消费者对洋酒认知的唯一品牌。迄今,人们依然可以清晰记得“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这句经典的广告宣传语。  相似文献   

19.
周舒婕 《新财富》2012,(2):25-25,29
扮演着“生活方式经理人”的高级管家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复兴。如同所有的高端消费一样,中国市场俨然成为高级管家行业重回快速发展轨道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20.
“概念”是高度抽象的产物,一方面,它代表着产品或服务的本质特征,是对于产品或服务的高度概括;另一方面,它能引起或点燃顾客未知的消费欲望,使尚未发生的消费成为了可能。而“概念”打败“概念”的实质,是一种生活方式打败了另一种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