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应树立环保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保意识是人类文明意识的一个重大组成部分。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必须是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相契合的过程。在此进程中,中国公民应该树立哪些生态、环保意识?笔者经过长期思考和研究,认为我们应该树立五种环境、环保意识。 应树立生态环境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意识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生态价值意识即生态价值观念,是指人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形成的对地球生态环境的价值评价、价值取向。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价值活动,人们在长期与周围环境的接触中,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逐渐产生了有…  相似文献   

2.
农用地流转综合价值评估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农用土地流转价值的评估都局限于土地的质量价值,然而,农用地作为稀缺资源还具有多重使用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农用地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社会、生态综合体。长期以来,对农用地的价值认识与评估存在严重不足。为合理利用农用地资源,促进农用地流转,根据农用地质量价值、社会保障价值、社会稳定价值、环境价值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估价方法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生态资源的价值一直是生态经济的中心问题。过去,传统经济学认为,生态资源的交易不能进入市场,因而它没有价值;现代经济的发展,表明生态资源不仅具有使用价值,也具有价值,是一种以劳动价值为基础的复合价值;未来,生态资源的价值将转化为生态资本。  相似文献   

4.
生态价值浅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在阐述劳动价值理论和原有生态价值理论的基础上, 分析了生态价值、使用价值不同于一般商品价值、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同时列出生态价值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可直接用货币度量的价格,及以间接形式表现的级差收入方式。并明确建立科学的生态价值理论对资源合理利用、环境保护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吕峥 《当代经济》2008,(6):38-39
耕地作为土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然而,以往人们常常只注意到了耕地的生产和使用价值,却忽视了耕地生态价值的存在。文章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认识耕地在环境改善方面对人类所具有的价值。并重点分析我国现行耕地保护制度的结构和存在的问题,以期通过规范耕地保护的立法、执法、守法过程来达到保护耕地及其生态价值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条件价值评估法(CVM)是生态环境价值评估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该方法可用于评估生态环境的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并被认为是唯一能够评估非使用价值的方法。然而,学术界对该方法一直存在争议,争议主要围绕CVM使用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环节展开,其中引导技术以及同一生态环境物品的支付意愿(WTP)和受偿意愿(WTA)是当前CVM研究中争议较多的两类关键技术。论文从主要引导技术的特征、引导技术的改进、不同引导技术评估结果的比较、引导技术的选用四个方面,综述了CVM引导技术的研究动态;从WTP与WTA的比较与选择,讨论了同一生态环境物品WTP与WTA的研究进展。最后对已有研究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7.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是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热点问题,也是理论界长期关注的议题。生态系统服务既具有直接、间接、选择价值等使用价值,也具有遗赠价值、存在价值等非使用价值。目前关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方法可分为三大类,即市场化评估法、显示偏好法和状态偏好法,状态偏好法中条件价值法应用较为广泛和成熟。条件价值法通过构建生态系统服务这一公共物品的假想市场,评估受访者支付意愿或受偿意愿的分布规律,得到生态系统服务总经济价值,是一个相对灵活的价值评估工具。但在应用中仍存在问卷设计偏误、假设偏误、策略性偏误和嵌入偏误四类偏误。应用条件价值法进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进而奠定生态补偿的价值基础,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8.
农地城市流转及其决策都具有特殊性,对农地价值的正确判断和估计是影响人们进行农地城市流转决策的最重要因素,仅追求农地经济使用效益最大化将导致农地城市流转决策的扭曲或失误。本文主张以发展国民经济,提升社会综合效益及改善城乡生态环境综合目标的实现为目标,改进现有价值判断,科学估算农地的使用价值与非使用价值,从而做出合理的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农地城市流转决策。  相似文献   

9.
生态资源的价值是人们维持(包括规划、监督、管理等)或恢复(再生产)生态资源的使用价值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利用生态资源的价值能合理地衡量劳动的生态经济效益,并进一步指出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在于建立规范的生态市场.  相似文献   

10.
<正> 林业经济效益的概念应当是:在培育、保护、经营、利用森林过程中,在一定时期内,用最低限度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实现比该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更大的林业商品的价值、使用价值和森林生态环境的价值、使用价值,不断满足社会需要。作为林业经济效益,一般它的内涵应该包括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共识于“价值时对效用和劳动花费的衡量”,因为它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统一的唯物史观原理相适应:“价值”与“生产力”同义。但是,这种价值理论在《资本论》各卷中的展述却是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从抽象的“劳动价值论”出发,一步一步上升为“具体”的。细读之,可以发现,每向“具体”前进一步,都靠使劳动价值论与某种突现使用价值决定性的理论相结合而完成,其理论实质是使劳动价值论被纳入唯物史观框架。显然,马克思、恩格斯的价值理论不限于劳动价值论,它是由抽象劳动价值论上升为具体的宏观“效用/劳动价值论”的理论体系。西方学关于第一第三卷彼此矛盾的说法,以及一些马克思主义针对的反击,虽名有些合理之处,但也均陷入了对马克思、恩格斯劳动价值论的绝对化和形式主式误解。  相似文献   

12.
零售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零售企业商业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从顾客价值寻求盈利的商业模式、从伙伴价值寻求盈利的商业模式和从企业价值寻求盈利的商业模式3种类型。然而,不论何种类型,零售企业商业模式所能创造的价值总量都是由顾客价值、伙伴价值和企业价值决定的。应当从提高企业为顾客创造价值的能力、提高企业为伙伴创造价值的能力、提高企业为自身创造价值的能力3个方面进行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3.
关于价值的讨论,不同学科之间甚至同一个学科内部的界定都有区别。本文结合林左鸣先生《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以及多年来对价值这一范畴的理解和解读,联系生活实际,做一些简要系统分析。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简要阐释不同学科中"价值"的含义。在第二部分,着重针对价值的经济学含义进行剖析,即价值的界定、属性、分类以及和价格的关系。在第三部分中则简单探讨笔者关于价值的一些延伸问题,诸如"生活价值论"和"劳动创造价值"等。  相似文献   

14.
"价值总量之谜"试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价格总量之谜”即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价值总量与劳动生产率无关。在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价值总量总是一个定量。但在现实统计中,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总是不断增加,似乎它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如果该命题成立,则国民生产总值却变成了一年社会生产财富的总和,但国民生产总值却是个量价值的加总!为解开这一“谜团”,有的学者提出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成正比的观点,可“正比说”也无法自圆其说,问题的症结出在我们对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范畴内涵认识不清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解不够全面、系统和辩证。如果认识到价值范畴是一个辩证发展的体系时,站在“国际价值”的角度看问题,所谓价值总量之“谜”就不复存在了。  相似文献   

15.
Value theory is central to economics. Whenever new economic theories appear on stage, their theory of value is different. I classify value theories along Locke's line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qualities. When value is thought to inhere in objects, value is a primary quality. The marginalists perceive value as given to objects by autonomous individuals independent of their environment (much like monads) with given preferences. Value here is a secondary quality. Both are unsatisfactory; value is a social construct. The question arises why social value theory, which Clark and Anderson worked on around the turn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did not take root.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社会利益为主要内容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要建立起自己特有的理论体系,就必须建立以社会整体利益为基础的价值理论。从社会利益的角度看,一切能增进人类利益的社会生产与自然活动,都是价值的源泉,因此生态环境和各种自然资源都具有价值,因此价值的分配,应快包括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相似文献   

17.
公允价值运用评价——基于美国公司财务报告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计业一直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在美国历史成本原则传统上一直被认为是会计核算的基础.直到现在,除了特定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当资产和负债发生时,仍然也是按照取得时价款进行计量.然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FASB)发布的会计准则与历史成本计量原则越来越远.2006年9月FASB发布了财务会计准则公告157号:公允价值计量(SFAS157,现在编纂为会计准则汇编Accounting Standards Codificatio 820,ASC 820),2007年2月FASB发布了财务会计准则159号: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选择(SFAS159,现编纂为ASC 825-10-25),这两个准则极大地提升了公允价值会计的有效性.文章通过对美国公司财务报告的研究和分析,论述了公允价值的优缺点和由于公允价值的运用给不同股东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现实中的价值分配与价值创造相关,主张价值分配与价值创造无关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者的资本收入具有劳动收入的性质,以为资本创造价值或者资本收入是非劳收入是不正确的;现阶段的按要素分配只是分配的表现形式,其实质则是按劳分配。  相似文献   

19.
宋戈  李娜  李静  刘焕军  宋思铭 《经济地理》2011,31(5):816-821
以黑龙江省建三江垦区为研究区,以1989年和2006年两期TM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提取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信息,运用数学模型计算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度并分析其总体特征,探讨选取用地类型变化的生态贡献率参数和生态环境指数,反映和揭示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环境响应。结果表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1989-2006年,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水田和草地覆盖类型变化最为频繁、速度也最快,建设用地变化最慢。期间生态环境有恶化也有改善。在各种用地类型的变化中,沼泽湿地减少的生态贡献率最大,造成了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研究表明,人们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从而使原有土地利用/覆盖方式被迫发生相应改变。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introduces a group of Generalized Unit Value indices that evaluate price level changes. The approach is to transform the original price and quantity data into numbers that all relate to a common unit which provides the same intrinsic worth to the consumers. When, in the transformed data, an equivalence of worth is present, then even incommensurables can be aggregated by the standard unit value method. The group of Generalized Unit Value indices includes some well‐known (Laspeyres, Paasche, Banerjee), barely known (Lehr, Davies), and previously quite unknown price indices. Using a Generalized Unit Value price index as a deflator yields a particularly appealing and useful quantity index.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