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企业作为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它与职工是通过劳动合同的形式确立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因此,劳动者与企业之间实际存在的是劳动雇佣关系。对由于劳动收入低下引发的贫富差距,采取增加社会福利支出,利用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体制外的调整不能代替体制内的解决方案。面对贫富差距的扩大,政府有必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干预,形成有利于劳动者的就业市场,营造体制内有利于劳动收入分配的市场格局。  相似文献   

2.
《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均将“支付令”作为劳动者快速讨薪的特别途径予以专门规定。然而,由于支付令申请的条件限制以及支付令程序固有的无条件异议失效机制、实践中用人单位毫无顾忌地滥用异议权,致使支付令在劳动者讨薪过程中完全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降低劳动者申请支付令的证明标准,对用人单位最终被证明不成立的异议课以合理的责任,既是解决支付令在追索劳动报酬中面临的困境的出路,也是我国民事诉讼法督促程序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数据逐渐成为社会化生产的核心要素。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推动数据成为商品,生产数据商品的劳动包括雇佣和非雇佣两种形式,雇佣数字劳动主要在雇佣体系内生产“生产经营数据”,非雇佣数字劳动则主要在雇佣体系外生产“个人数据”“中间数据”和“公共数据”,资本家能够同时占有这两种劳动的成果及其剩余价值;为极大地拓展剩余价值来源,资本势力凭借技术进步偏向性从生产领域向生活领域入侵,将大量数字活动转化为非雇佣数字劳动,从事非雇佣数字劳动的劳动者被抽象为一条条数据从而成为“数字化个体”;“数字化个体”突破了传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劳动时间、劳动人群和劳动空间等方面的限制,但其并不拥有关键性数字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成为被资本家剥削的对象,而资本为“数字化个体”再生产支付的代价大为降低,劳动对资本的依附性则进一步增强。可见,数字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但拓展了剥削范围、提高了剥削强度、增强了剥削隐蔽性。因此,我国在积极发展数字经济的过程中,不能任由私人资本尤其是外国资本控制和垄断数字平台,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促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4.
劳动关系、雇佣关系与劳务关系皆以劳动者提供劳动力为特征,在司法实务领域中很难将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雇佣关系区分开来,属于仲裁、诉讼中的疑难问题,而在理论上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雇佣关系有着不同的法律特征,对之辨析并加以正确区分,对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狭义雇佣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雇佣关系是劳动关系、人事关系的上位概念,因此广义的雇佣关系包括劳动关系、人事关系与狭义雇佣关系。狭义的雇佣关系仅指民法调整下的雇佣关系。狭义雇佣关系是否存在主要看双方有无雇佣合同,雇佣有无获得报酬,雇员有无提供劳务,雇员是否受雇主的监督。  相似文献   

6.
社会经济的性质不能简单地以所有制形式划分。社会主义所有制不仅仅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条件下私营经济的性质根本不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私营经济。我国的私营经济是在改革开放后重建的,它一开始就出现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大环境中,有其自身的特点:不存在原始的罪恶积累;业主多数是劳动者;就业人员不是无产者;雇佣者与被雇佣者的政治地位是平等的;员工按照按劳分配规律取得工资;业主通常有一定社会主义觉悟。私营经济将会迅速发展,其实力将来有可能超过国有经济。合伙企业将会扩大,有的私营企业将会兼有劳动者共有的性质。  相似文献   

7.
日本的终身雇佣制是日本企业长期采用的劳动用工制度,在整个世界上都是独具特色的。它被公认为是战后日本经济获得成功的“三大神器”之一。通过对日本雇佣制度的形成过程、形成条件的分析,来说明终身雇佣制对战后日本经济增长所做出的贡献。同时,对自泡沫经济崩溃以来,日本的劳动雇佣制度发生的变化作进一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刘文福  黄丽娥 《全国商情》2009,(15):128-130
<劳动合同法>第21条确立的用人单位试用期解除制度过分强调了对用人单位的权利限制.这一制度设计既存在立法本身的冲突和矛盾,又造成实践操作的混乱,极易引发劳动争议.为此,建议将<劳动合同法>第21条修改为:试用期中,劳动者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用人单位提前三日通知劳动者本人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且无须支付经济补偿金.  相似文献   

9.
由于经济全球化,使全球市场竞争加剧。企业主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往往把压低国内劳动力成本作为首选方式。政府因势对劳动关系规制的放松,使企业拥有更多的支配权,采取了更为灵活的雇佣方式,雇佣更多的非全日制员工等。而这些非“正式”员工的劳动保障和待遇都很低,使其基本的劳动权益很难保障。经济全球化对劳动者权益的影响,及其产生的严重后果,要求政府应加强对劳动者权益保护,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强化工会职能,维护劳动者权益。  相似文献   

10.
关于用工模式的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工模式,也称为雇佣模式,属于雇佣关系理论在微观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客观上反映了企业内部不同生产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概括了企业与劳动力要素的载体——劳动者之间,达成的选择、使用和激励劳动力要素的各种可能的方法、规则。不同专业学科对用工模式均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关注。本文分别从劳动经济学、管理学与心理学等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对用工模式的组成、研究方向等形成清晰的脉络。  相似文献   

11.
劳动契约与心理契约的综合管理模型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关系的特点决定了无论是劳动契约还是心理契约都无法单独地对劳动关系进行有效的调整。在分析劳动契约和心理契约在调整劳动关系方面存在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调整劳动关系的劳动契约和心理契约的综合管理模型,并提出了具体的管理措施:契约柔性化、沟通制度化、维护长期化。  相似文献   

12.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劳动合同的一种重要形式。新《劳动合同法》通过完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加大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文章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基本规定出发,论述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特征、订立、解除等基本问题。同时,新法颁布后,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劳动合同制度采取了在流动性的基础上实现稳定性的模式.此种制度在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对事实劳动关系的认定,无效劳动合同的确认和处理,以及劳动合同的解除等方面都存在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有必要将事实劳动关系视为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关系;对无效劳动合同的处理既要照顾到企业的利益,也要确保劳动者的利益;对解除权行使的重点是完善预告解除制度.  相似文献   

14.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法律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劳动合同的一种重要形式。新《劳动合同法》通过完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加大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文章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基本规定出发,论述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特征、订立、解除等基本问题。同时,新法颁布后,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5.
劳动合同是建立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律形式.我国现行劳动法只明确了书面劳动合同的效力,至于口头劳动合同的效力问题则未予规定.应完善劳动合同相关制度,尽快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基本上是完全竞争市场,劳动力产权已得到较好的界定,但是,劳动契约制度的发展却没能和产权同步进行,以至劳动力市场仍是一个残缺的市场.本文将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去分析劳动关系及劳动契约的演变,并将此问题纳入到契约分析的框架中,以说明劳动契约的签订和实施中存在的不足,为劳动契约的创新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完善劳动合同的立法是劳动关系稳定和谐的基础。在我国即将进行的劳动合同立法过程中,必须扩大劳动合同的主体范围,使劳动合同的主体具体普遍性;修改劳动法中关于劳动合同期限的规定,确立以无固定期限为原则,以固定期限为例外的劳动合同期限制度;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应当依正当程序进行,劳动合同中应当有标准条款,以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事实劳动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之所以将劳动合同规定为要式的、书面的合同 ,意在强化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合同意识 ,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尽管如此 ,现实生活中 ,事实劳动关系大量存在 ,不仅给用人单位带来极大的隐患 ,对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极为不利 ,而且还严重干扰了劳动力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明确阐述事实劳动关系的概念及其特征 ,全面分析事实劳动关系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影响及产生事实劳动关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劳动合同服务期不同于一般的劳动合同期限,两者在适用前提以及违约后果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区别。服务期规定的出台体现了《劳动合同法》平衡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的立法理念,适应了不同人群的需要,但服务期条款也存在规定不甚具体、内容不甚明确的缺陷,因而需对其作进一步探讨,厘清相关问题,以发挥服务期条款的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20.
《劳动合同法》关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规定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论。本文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规定出发,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如何适应新的法律规定,从招聘录用、员工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等四个角度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