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以典型的煤炭循环经济工业园为例,基于生命周期法对煤炭循环经济工业园的碳排放源进行追踪,构建了一种循环-低碳经济协同减排评价与决策模型。在此基础上核算了典型煤炭循环经济工业园整体CO2排放系数和煤炭循环经济减碳潜力,进而分析和评价了典型煤炭产业链的温室气体排放系数及煤炭循环经济减碳潜力。研究表明,煤炭循环经济的低碳价值占整体碳排放系数的7.81%,循环经济有一定减碳效果。同时研究指出煤炭利用环节CO2排放系数较高,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是整个煤炭循环经济工业园的减排方向;煤炭-煤化工产业链的温室气体排放系数较煤炭-电厂产业链的温室气体排放系数较低,科学适度地发展煤制甲醇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煤炭产业碳排放量的增长。  相似文献   

2.
根据河北省煤炭、石油、天然气三种主要化石能源的消费量情况以及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核算碳排放量,然后依据碳排放量转化为二氧化碳量,再利用生态足迹的方法,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核算河北省的碳排放成本,在此基础上对河北省碳排放成本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3.
识别建设用地碳排放源,从碳排放视角测算我国建设用地利用强度和效率,为我国建设用地利用低碳优化提供决策依据。研究结果发现:(1)人均碳排放量、地均碳排放量增长态势明显,而万元GDP碳排放量下降趋势明显。(2)万元GDP碳排放量呈现出明显的"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特征,人均碳排放量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特征,而地均碳排放量较大的多集中在人口密度较大、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3)碳排放综合呈现出由东部向中部、西部依次递减的规律,空间分异明显,综合效率达到DEA有效的仅有北京、天津、上海3个直辖市。(4)我国建设用地利用过程中,要素过度投入的情况较为严重,尤其是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冗余度较高,冗余率达到30%以上。  相似文献   

4.
深入探讨碳排放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对控制和减少碳排放量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Kaya恒等式,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2000~2011年江苏省统计数据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对碳排放量影响最大的是煤炭消耗量,其关联度接近1;原油消耗量、GDP以及人均GDP对碳排放量的影响较大;人口及天然气消耗量对碳排放量的较小。研究结果表明改善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结构是降低碳排放量的最有效途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三、可持续发展的能源选择(一)优化城市能源结构1、逐步减少煤炭在城市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合理开采和利用煤炭资源,加大天然气和洁净的风能的开发利用.2、加快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优势资源向洁净的电能及热能的转化,为城市居民和经济生活提供更多清洁廉价的能源选择,加大电能和热能在城市能源消耗中的比重,减少对煤炭等能源物资的分散式、低效率、高污染的  相似文献   

6.
文章首先分析了陕西省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现状,基于1996—2016年的数据,运用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强度的作用机理;并使用岭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强度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能源消耗主要依靠煤炭,石油消耗比例对碳排放强度起到促进作用,天然气消耗比例和其他能源消耗比例对碳排放强度起到抑制作用。煤炭消耗比例和石油消耗比例每增加1%,碳排放强度分别增加0.309 1%和0.127 4%;天然气消耗比例和其他能源消耗比例每增加1%,碳排放强度分别减少0.387 7%和0.442%。因此,应通过推进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发展、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等方式实现陕西省碳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7.
论文从能源消费、工业生产过程和废弃物排放多个方面对中国城市碳排放进行了估算和分析,并借助空间计量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2001—2015年中国城市年碳排放量基本呈增加趋势,仅2015年的城市碳排放量较2014年有所降低,这主要是由于煤炭消费量和水泥产量的减少;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城市碳排放量分别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50.25%、26.24%和23.51%,其中,东部地区的占比先增加后降低,中部地区的占比持续下降,而西部地区的占比则持续上升。对城市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相邻区域的城市碳排放对本地区的城市碳排放造成明显影响;经济规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二产比重和城镇化率的提高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碳排放量的增长。  相似文献   

8.
余伟杰 《经济论坛》2013,(1):109-112
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铱赖一次能源的消费,因此造成了大量的碳排放.本文基于2011年统计年鉴数据,测算了我国1990 ~ 2010年一次能源消费引起的碳排放总量,分能源类别测算了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消费下的碳排放量、能源强度和总的碳排放强度,针对测算结果给出我国碳减排的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化肥、灌溉、农药、农膜等6方面碳源测算了1990—2016年我国农地利用碳排放总量、省级农地利用碳排放量以及相关驱动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我国农地利用碳排放量处于增长状态,年均增长率为3.13%,农业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年均增长率为-1.94%。(2)各省份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产值相关,同时受制于省级碳排放强度的作用。(3)经过因素分解发现,农业就业占比和碳排放强度对碳排放起抑制作用,但在总量上还低于农业人均GDP和人口规模对碳排放的促进作用,因此我国农地利用碳排放呈现增长态势。  相似文献   

10.
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本文认为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质是一个能量和物质转化利用的生态经济过程,并阐述了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循环再生、协调共生、适应性、多样化、持续发展、商品性开发利用和集约化经营等生态经济原则。  相似文献   

11.
为了正确评价煤炭开发利用所得到的真实收入,不但要将煤炭开发利用中所造成的自身价值折耗从收入中剔除,还要扣除其对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价值损失。本文利用CVM方法对陕北地区神木县大柳塔镇、西沟乡和榆阳区牛家梁镇3个乡镇在煤炭开发过程中所造成的生态环境价值损失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提出当地的最小补偿意愿(WTAC)主要与当地百姓对环境破坏的态度(Atu)和当地的户均收入(Income)正相关;给出大柳塔镇、西沟乡和牛家梁镇三地由于煤炭开采过程中造成的环境破坏百姓愿意接受的户均最小补偿意愿每年分别为4634,524元、2671.348元和4813.265元。在此基础上,展开效益转移法在陕北煤炭开发环境损失评估中的精度和可靠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使用效益转移法求某地的最小补偿意愿时,其已研究地和决策地之间必须具有相同或极相近的环境对象和社会经济变量,否则会造成效益转移的结果不可靠,给出过高或过低的估计值,为效益转移法在不可再生资源跨区域环境损失中的研究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应对因碳排放增加而造成的全球变暖问题,中国农业的应对措施和未来发展方向就是要大力发展低碳农业生产。以低碳农业发展为主线,按照逻辑顺序梳理和分析了研究和发展低碳农业迫切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旨在明晰农业生产过程碳排放重点环节,从技术措施和制度条件两方面探寻实现低碳农业生产方式的路径,根据碳排放环节和影响碳排放的外界因素构建农业生产方式低碳化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分析影响低碳农业生产方式实现的因素。最后指出低碳农业研究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上需重点关注的问题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什么因素多大程度上影响到
工业碳排放绩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利用序列DEA(Sequential DEA)与方向性距离函数构造了碳排放绩效动态指数TCPt,规避了以往碳排放绩效测度的缺陷,较为精确地测算了2003-2010年中国30个省市地区的工业碳排放绩效,并从规模、工业结构、能源结构、要素禀赋、技术、环境规制及外资等七个维度出发,对中国工业碳排放绩效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对重要程度进行了评估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体层面上,工业企业规模、技术水平及外资因素对工业碳排放绩效起到显著正向影响,而重工业比重、国有产权制度结构、资本深化及煤炭消费比重对工业碳排放绩效起到显著负面影响,环境规制对工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微乎其微,以上各因素的作用方向与相对重要程度因区域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最后,本文基于以上各因素对工业碳排放绩效的不同作用方向与相对重要程度,给出了差异化的政策内涵解读。  相似文献   

14.
"十二五"规划提出了逐步建立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要求,为了响应这一要求,推动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工作的顺利展开。文章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框架下,尝试构建针对公共建筑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本文首先对我国公共建筑发展现状和碳排放情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公共建筑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并从配额管理,实施路线,监测、报告、核证(MRV),履约机制等方面分别展开研究。最后对该体系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当前,居民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生活部门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能耗部门,随着居民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居民能源消费碳排放还将持续增长。文章对1997—2015年中国居民能源消费碳排放现状进行分析,并基于ARIMA模型对2016—2025年居民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997—2015年,中国居民能源消费碳排放整体呈上升趋势,城市碳排放增速和占比于2005年超过农村;城市煤品碳排放波动下降,油品碳排放比2005年增速加快,到2015年与煤炭碳排放相差0.073 5亿吨。农村居民煤品碳排放仍然较高,油品和气品碳排放增幅远低于城市;到2025年,居民能源消费碳排放达到7.87亿吨,年均增长率7.13%;煤品碳排放持续下降,但减速较缓,油品碳排放自2016年起超过煤炭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6.
煤炭快速发展为多种经营发展带来机遇,要在煤炭上下游循环产业、技术改选、安全建设、加工转化、洁净利用方面谋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省级区域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文章在能源消费导致的碳排放核算的基础上,利用1995~2005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定量分析了各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效率之间的关系.分析显示各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倒U型曲线趋势,而与能源消耗强度呈U型曲线关系,与第二产业产值的比重呈N型曲线关系.从各地区碳排放量对平均碳排放量的偏离量的大小,可以看出中国碳排放存在显著的东南部低中北部高西北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8.
将MMI引入至LMDI和PDA分解分析框架内,发展了一个更全面的分解分析方法,命名为LMDI-PDA-MMI分解法。利用该方法分解了2000—2017年产业体系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和电力燃气行业对总碳排放的贡献率分别为53.48%和28.38%,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总贡献率仅有16.78%。(2)经济规模对总碳排放的贡献率高达154.09%,其他增加碳排放驱动因素的总贡献率仅有2.38%;能源强度对总碳排放的贡献率为-51.10%,其余减少碳排放驱动因素的总贡献率为-5.37%。  相似文献   

19.
论文采用EIO-LCA模型对中国各行业部门从生产到供应链再到消费环节的直接碳排放和隐含碳排放进行分析,并构建碳减排潜力模型评价产业结构调整所产生的减排潜力。研究表明:(1)基于能源消费的中国直接碳排放主要来自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行业部门、其他服务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与住宿业。(2)从生产链视角来看,建筑业是隐含碳排放最大的行业,进一步对其隐含碳排放来源进行分解,结果发现生产链中的通信专业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及煤炭采选产品3个行业部门的排放量对建筑业隐含排放量的贡献最大。(3)从消费需求视角来看,居民消费需求的隐含碳排放占比最大,政府消费需求、资本形成和出口的占比维持在20%左右。(4)中国直接碳排放和隐含碳排放潜力较大的行业部门位于供应链上游。  相似文献   

20.
西藏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近年来,在西藏矿产资源不断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存在如:开发利用程度低、技术落后、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文章通过深入探讨西藏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解决这些问题对策,以保障西藏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