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本刊2008年第5期“特别策划”曾经以《氢能源,中国汽车的“清”动力?》为题,邀请国内外部分专家就“开发车用动力技术”,即新能源的技术开发和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何祚庥院士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要用战略眼光看待未来汽车新动力。而本文作者谌书楠认为,生物燃料是未来的能源之星,是化解未来汽车动力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和根本出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刊特将此文推出,旨在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利用本刊平台,让一切有识之士来共同探讨我国汽车能源未来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流新 《科学决策》2005,(9):64-64
“目前,‘啤酒风波’虽然尘埃落定,然而其中暴露出来的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和不正当竞争问题,不能不让人们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一位专家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一问题的结症。他认为,把这种用暗箭伤人的办法移植到了企业,行为之间的竞争中,  相似文献   

3.
日前.在“中国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高层论坛”上,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向媒体透露.此前他曾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陆佑楣一起向高层写了建议开发怒江水电的报告。他说,让怒江当地居民脱贫是建议怒江水电开发的首要目的,而供电倒还是其次。这一说法,使一度因民间环保人士和组织强烈干预而被搁置的怒江开发工程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4.
夏秋之交,记者采访了位于广州闹市区的国土资源部广州改样地质调查局金庆焕院士。金院士今年70有一,一生从事石油天然气的勘探,适逢珠三角最近发生所谓“油荒”,对国内能源问题极为关注。他打开笔记本,上面收集了一系列关于国家能源政策、中央领导的讲话以及各种数据。他说,最近的油荒并不是缺油造成的,但是,这确实说明着一定的问题。我这儿有这样一组数据,2004年,中国用全世界31%的煤炭、29%的钢、8%的石油、45%的水泥,生产出来的GDP只占全世界的4%。这是一种典型的粗放式经济,是一种恶性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李斌 《新财经》2008,(8):40-41
采访钟朋荣已不是第一次了,每次与他交流,都会给记者留下深刻的记忆。因为从他的言谈中,总会让你在平和中感受到一个经济学家的智慧。这一次也一样,采访前,记者做了充分的准备,也带了一大堆问题过去。可是,没等记者发问,钟朋荣已经说出了对热钱这一话题的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6.
这一次深入老区的采访,让记者有几许感动,更有几许感慨。 感动,是因老区人的淳朴与善良。在记者跟着村民组长蔡光荣走家串户采访时,一位叫吴荣珍的大嫂端着刚出锅的热腾腾的炸小鱼、炸面粉来到记者面前。她热情招呼记者吃,看到记者手里端着相机、拿着纸笔,她几乎要亲自送到记者口中。这种质朴的毫无修饰的举动,也许只有在大山深处的老区人身上才能见得到。  相似文献   

7.
柴歌 《辽宁经济》2005,(11):90-91
采访沈阳市汽车工程学校,缘于记者今年参加的两次活动,一是汽车工业调研,二是技工技能大赛,两者都让记者喜中有忧,喜的是作为沈阳工业的主流,汽车工业正进入一个全新腾飞的发展时代;忧的是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尤其是汽车工业的发展,急需大量实用技术人才即高级技术工人。  相似文献   

8.
师闻 《中亚信息》2009,(8):13-15
上世纪90年代初,一位内地媒体记者来到阿拉山口采访。肆虐的大风,让这位记者体会到了边境环境的艰苦。他说,即便月工资上万元,也绝不来这里工作。如今,阿拉山口已发展成一座功能齐备、生活便捷、环境优美的口岸城市,每年都有数百名青年愉快地来这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这座城市的崛起,与新疆边贸的快速发展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9.
反应堆工程、核设施临界安全的研究和设计……都留下了他的印记,在核的世界中,他用“实践可以解决任何困难”的信念,为中国核事业的发展努力着。拥有这样的科学家,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核电发展前景无限好! “科学家”,这一我们从小就当作偶像的称呼,似乎永远只能在心里想象,但记者却有幸在访谈中近距离感受科学家的魅力。这位科学家就是曾任国家863 计划能源领域第三届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并将毕生精力奉献给我国核事业发展的阮可强院士。见到阮院士后,我们没有过多寒暄,便直入主题,进行了一个半小时节奏紧凑而又气氛轻松的专访。整个访谈中,他都用随和的态度和记者进行交谈,认真地倾听和解答着记者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夏秋之交,记者采访了位于广州闹市区的国土资源部广州改样地质调查局金庆焕院士。金院士今年70有一,一生从事石油天然气的勘探,适逢珠三角最近发生所谓"油荒",对国内能源问题极为关注。他打开笔记本,上面收集了一系列关于国家能源政策、中央领导的讲话以及各种数据。他说,最近的油荒并不是缺油造成的,但是,这确实说明着一定的问题。我这儿有这样一组数据,2004 年,中国用全世界31%的煤炭、29%的钢、8%的石油、45%的水泥,生产出来的GDP只占全世界的4%。这是一种典型的粗放式经济,是一种恶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记者"奉命"采访一位厅级官员,面前的他一身挺括的西服,话题是谈论改革开放30年中最难忘的一件事.他说,30年有太多难忘的事情,但最让他记忆犹新的却是发生在1978年的一件事,这甚至对他的人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第六届中国科学家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5位院士,王大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核反应堆工程专家)、倪维斗(中国工程院院士、动力机械工程专家)、霍裕平(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严陆光(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工学家)、杜祥琬(中国工程院院士、应用核物理专家)"不约而同"地为我国能源问题"把脉",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我国能源现状及发展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林影 《沪港经济》2008,(1):16-18
“抱歉!抱歉!让你久等!” 一见面巫沈宾就是几声“抱歉”。并且一副“非不为也,乃不能也"的为难模样。其实在短短的一个小时里,他的秘书已经给记者打过三次电话表示歉意,记者并无怪意。但巫沈宾的道歉格外真诚,他几乎从不失信于人,这次采访延时,纯属飞机误点。边吃饭边采访。 看着他充满活力的面容,感觉他就像一只上足了弦的钟表,始终处于紧张的运转之中。 年轻的老总总是在不停地追求着。  相似文献   

14.
金菊 《当代陕西》2009,(6):46-47,60
五月初的一天晚上,由西部电影集团与旬阳县委县政府联合摄制的电影《支书和他的媳妇》在人物原型所在地旬阳县首映。随着电影剧情的推进,台下不少观众眼里噙满了感动的泪水。面对记者采访,一位妇女说:当好干部真不容易呀!而另一位观众陈守敏说:“电影情节一次次撞击着我的心灵,这是—部教育党员干部的好  相似文献   

15.
曾参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研制开发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是"内陆建核电"的坚决反对者。他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呼吁,必须立即停止在中国内陆地区建造任何核电站。根本原因是:现在的核电站设计者根本无法保证其"不安全系数"接近于零。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20世纪50年代“人工合成胰岛素”重大科技成果做出突出贡献的邹承鲁院士今年已经80有2,不幸身患疾病,但他不仅顽强地和病魔斗争,而且,还坚持定期去实验室工作。记者前往采访邹院士,希望了解老一代科学家对当前最热门的话题“自主创新”有些什么看法。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棉机制造行业中有这样一支队伍,企业中80%以上员工是农民。尽管如此,他们却把这个棉机制造企业搞得红红火火,年销售收入近亿元。它就是坐落在太行山麓的邯武棉机厂。“当家人”杨天民也是一位农民。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同时又作为一个农民企业家,他对“三农”问题会有何认识?为此,记者采访了这位农民企业家。  相似文献   

18.
作为来自基层农业科技界的人大代表,最关注的莫过于“三农”问题了。记者去山东代表团驻地采访时,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冠丰集团董事长方才臣反映的问题都是与农民利益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他对记者说:“温总理在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发展壮大农作物种业’,这一点很让人振奋。  相似文献   

19.
夏秋之交,记者采访了位于广州闹市区的国土资源部广州改样地质调查局金庆焕院士.金院士今年70有一,一生从事石油天然气的勘探,适逢珠三角最近发生所谓“油荒“,对国内能源问题极为关注.……  相似文献   

20.
生活类纪录片就是对生生不息流动的现实生活采用客观实录的手法 ,自然生动地展现生活的本来面目 ,将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体现在所摄录对象的平静叙说中 ,体现在事物本身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一部生活纪录片要在记者和采访对象相互配合下产生。采访对象是记者拍摄的画中人、主人公 ,如果打不开采访对象这把锁 ,也就意味着采访活动难以成功。而若记者对采访对象心理有充分的研究 ,让他十分愿意地在记者的引导下说出记者所感兴趣的信息 ,采访就会顺利进行。那么采访对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 ,大多存在什么心理呢 ?合作者往往有以下心理 :(1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