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在城市扩张过程中郊区农村属于被动加入城市化行列,由于郊区农业边际收益高,农民非农化水平相对滞后于城市的发展,城郊农民违章搭盖带来的收益,增加部分农民自愿待业的倾向,推进郊区农村城市化,需广辟农民非农化途径,鼓励农民发展第三产业,把处理农民违章建筑与允许农民集资建设“外来人民公寓”和农民的劳动就业联系起来,促进郊区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的就业。  相似文献   

2.
石冰 《经济研究导刊》2013,(34):27-29,103
为了弄清荆州市农民创业现状,找出制约农民创业发展的因素,进而更好地推进农民创业,采用对湖北省荆州市参加创业培训的学员进行抽样调查的方法,对荆州市农民创业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荆州市农民创业存在着农民自身能力素质有限,创业环境欠佳,创业资金不足,政策扶植不够等问题。必须加强农民自身修养,提升创业能力水平,改善创业环境,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加强各项政策扶持的强度,最终推动农民创业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朋文欢  聂丹 《时代经贸》2011,(16):180-181
促进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本文取1990-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从农民纯收入构成出发,结合计量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农民投入的资源要素对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发现农民经营土地面积、年末固定资产原值及农民的劳动力状况对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弹性分别为0.88,0.23,1.57。劳动力质量对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弹性为6.51。根据计量分析的结果,提出了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扩大农民土地经营规模,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民进城行为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进城行为事关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农民进城行为受农民进城收益的驱使,受农民进城成本的制约,由农民对进城后的预期来决定。强化利益驱使,降低进城成本,改善农民对进城后的预期是促使农民进城,提升城市化水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民消费演化规律研究陈会英,周衍平建国40多年来,中国农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改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消费发生了质的飞跃。全面正确地剖析中国农民的消费行为,研究农民消费的演化规律,对于制定合理的消费政策,优化农民消费行为,促进农...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建设中确立农民主体意识的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确立农民的主体意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应尊重农民利益的“话语权”,转变农民身份;承认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强化农民的竞争意识;畅通农民的意愿诉求渠道;更新农民的陈旧观念,培养和塑造新型农民。这是确立农民主体意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主体性是新形势下农民的基本特征,是新型农民与传统农民的基本区别。从人的主体性的涵义及特点,回顾了我国农民主体性发展的历史过程,从唤醒农民主体意识、扩大县域农业发展自主权、保障农民参政的主体权利、维护农民的物质利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五个方面论述了实现农民自主性的对策问题。  相似文献   

8.
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加快实现农民身份转换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是扩大就业,这是一个缺乏根据的悖论,我国社会结构变动滞后于经济结构的变动,工业化中保留着庞大的农民群体,农民队伍未发生分化,此乃当前我国农民问题的症结所在,为此,必须尽快创新一种推动农民身份变革以逐步减少农民的新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扩大农产品的商品性需求乃至整个市场需求,进而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农民就业。  相似文献   

9.
陈亮  李军  徐伟 《江南论坛》2006,(12):31-31,6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努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从根本上转变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造就一大批具有一定专业技能、较高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科学素养的新型农民,既是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也是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那么,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培育新农民这篇大文章,笔者认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以尊重农民为前提,以走近农民为关键.以宣传农民为要务,使广大农民在受教育过程中增强信心,提高能力,早日致富。  相似文献   

10.
胡湘梅 《经济师》2023,(2):235-236+239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着眼长远谋定而后动,能够解决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等问题。“人才兴、乡村兴”,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为农民,依靠农民的“主力军”作用,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全面振兴乡村的磅礴力量,锚定最高标准承担应有重任,为巩固经济向好发展勇挑大梁,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主体。有鉴于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持续高质量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提升农民综合生产能力水平。力争到2035年,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梯次推进并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目标。基于此,文章以乡村振兴为背景,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意义、现状和培育路径进行研究,不断完善和落实新型职业农民相关培养政策,形成农民培养合力,扶持农民和富裕农民,促使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家庭经营主体、家庭农场的关键角色,全面提升乡村振兴质量效能。  相似文献   

11.
农村城市化,为农村居民生活质态的提升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从长远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愿望,也符合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如何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问题,最大限度地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民的切身利益,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而且十分紧迫的课题。无锡新区自1992年开发建设以来,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开放型经济的同时,始终坚持把农民问题作为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加以解决,特别是近年来,无锡新区创造性地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努力将全区最好的建设用地给农民,最优惠的售房价格给农民,最好的社会保障给农民,最好的生活配置给农民,最好的物业管理给农民,让农民共享到新区开发建设带来的积极成果,从而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  相似文献   

12.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极大地刺激了农民的热值,农民对土地投入明显增加,粮食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农民的温饱基本得到解决。然而,在粮食丰收的喜悦背后,农民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和忧虑:粮食销路不畅,市场粮价下跌。与此同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日渐上涨,农民无力承担“投资大、见效慢”的山地开发。两头夹击,农民种粮的实惠下降。如何引导农民摆脱增产不增收的困境,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对此,我认为必须引导农民从“投资大、见效慢”的山上走下来,大力调整农田(投资较小、见效快)种植结构,走“农业要大上,不能光种粮,农民…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本报告指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当前由于经济利益的趋动,农民的主体意识逐渐淡薄。构建和谐农村、建设现代新农村,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农民,迫切需要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投人到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主体化是推进农村各项工作的前提和条件。提升农民素质,需要发挥城市的优势资源,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良性循环。培育现代农民已不再只停留于“钱袋子”的饱满,而更重要的是充实农民“脑瓜子”,现代农民不仅要求富、求知,更要求和谐、求文明。嘉善县通过走访调研,  相似文献   

14.
陈演  张勇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7,(30):F0004-F000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作为一个农业和农民大国,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民稳则国家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劳动对象和经营基础,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是农民权益保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集体用地被国家征用,农民的权利和利益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16.
农民增收政策的有效执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政策作用的对象——农民的能动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通过对农民群体能动性的系统分析,提出有效增强农民政策执行的能动性的主要措施:切实加大农民增收政策的宣传力度、社会利用已取得的政策效果强化农民群体能动性、不断提高农民理解政策的能力,增强农民利用政策的意识、及时发布政策执行效果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农”问题的首要问题是农民问题。现阶段农民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增收缓慢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而且将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虽然去年福建省农民增收幅度为近7年来最大,但是农民增收的基础仍不稳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农民增收仍然任重道远。因此,探索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崔艺红 《经济师》2008,(5):88-89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而农民的土地权益问题则是农民问题的核心所在。农民土地权益被长期漠视乃至被严重侵蚀;已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构成对社会稳定的威胁。然而我国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实效却难令人满意。反观我国农民权益的保护机制,无论从观念层面上,还是在制度安排及其制度操作上,都存在着固有的缺陷。要克服这些缺陷,切实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唯有走向法治。  相似文献   

19.
进城农民面面观———百户进城农民调查在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农民既是农村城市化的首要因素,又是城市的建设者。因此,农村城市化的速度取决于进城农民的多少。最近,我们选择正定县城关镇,对进城农民进行问卷调查,希望通过此次调查,能对影响农村城市化的因素进行更细...  相似文献   

20.
涂富秀 《发展研究》2006,12(12):95-97
农民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的建设,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和完善农民社会保险制度,一方面可以解决农民生存和发展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我国“未富先老”的特殊情况。本文论述了农民社会保险制度化、法律化的必要性,剖析了我国现行农民社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就农民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