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在分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从动力协同、运作协同、知识管理协同三个评价维度构建黑龙江省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动力协同指标包括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两个二级指标;运作协同指标包括要素协同、过程协同和路径协同三个二级指标;知识管理协同指标包括知识创造和知识对接两个二级指标。  相似文献   

2.
与区域企业等其他创新主体在产业链与创新链进行深度融合对接协同创新,已成为应用型大学作为区域创新系统建设者解决区域嵌入不足的现实问题。为解决学术知识与直接促进经济发展的生产知识之间不匹配的创新悖论,应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策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应用型大学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建设,同时,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具体实施路径:产教融合推进应用型大学产业学院建设,围绕大学打造产学研知识经济圈,注重大学科技园在技术转移中的角色定位及服务模式优化,推进"双链融合"应用型大学特色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  相似文献   

3.
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总结了我国当前产学研协同创新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揭示产学研创新系统的特征;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地位,以及现存的主要问题;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和治理机制,其中主要突出了企业动态能力、知识管理和契约治理机制的构建.最后,文章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价值工程》2015,(34):237-238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由于隐性知识不易转移,产学研协同创新隐性知识共享影响因素非常复杂。本文总结了产学研协同创新隐性知识共享内涵,梳理了产学研协同创新隐性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相关论述,并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5.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模式,知识产权是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的升华,其归属问题决定着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成败.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与产学研合作相关的三种知识产权归属制度的比较分析,从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这一角度出发,提出完善我国知识产权归属制度的几点建议,以进一步推动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建立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知识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其显著特点就是系统性。我国实施"2011计划",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促进政产学研结合,为知识管理的进一步研究工作开辟了新途径。现有的知识管理研究还没有从协同创新的角度,全面系统地分析从知识的原始积累到形成产业化经济的全过程知识管理行为。本文基于协同创新的视角,系统地分析知识管理全运行过程的基本要素,构建基于协同创新的知识管理网络模型,并详细分析知识管理主干系统、协同组织子系统、评价机制子系统的系统结构、运行机理,为知识管理和创新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并指导科技创新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7.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产学研合作的深化。针对目前政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立足我国政产学研合作实际,运用协同创新管理理论,建立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三位一体的产学研合作研协同创新工作机制,对于推动政产学研合作从封闭式的创新模式、狭隘的技术合作创新向开放式的创新模式、全面的协同合作创新迈进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产学研合作的深化。针对目前政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立足我国政产学研合作实际,运用协同创新管理理论,建立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三位一体的产学研合作研协同创新工作机制,对于推动政产学研合作从封闭式的创新模式、狭隘的技术合作创新向开放式的创新模式、全面的协同合作创新迈进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前,湖南高校陆续出现一批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但湖南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存在协调机制不够健全、投融资机制不够健全、激励机制不够健全、战略联盟缺乏长效机制。基于此,提出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环境机制、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互惠互利的激励机制、特色学科专业共建机制、共同体机制等对策。  相似文献   

10.
施慧斌  刘修奇 《价值工程》2019,38(18):17-21
为了解决产学研各方主体在协同创新合作过程中各方的收益的合理分配问题,从而达到深层次的协同创新效应,这是产学研合作各方追求的目标,高水平的协同创新行为可以衡量协同创新的深度,将演化博弈仿真加入到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过程中,引入多代理机制重点分析合作演化的初试变量设置对博弈结果的影响,并考察结果和原因。在有限理性的基础上,结合多代理思想理论和演化博弈理论,依托Netlogo平台构建模拟环境、政府政策以及产学研主体各方进行仿真,分析并验证不同参数设置下仿真实验的结果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1.
文化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一环,但目前三地文化产业协同程度还比较低,协同效应还不明显,为此,应树立"一盘棋"发展理念,加强京津冀文化协同顶层设计;确立差异化发展思路,推动京津冀文化产业融合对接;构建统一文化市场,释放京津冀文化消费活力;促进文化要素流动,优化京津冀文化产业人才配置。当前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应着力布局文化旅游业、体育健身业、印刷复制业、工艺美术业、动漫设计业和会展业等六大领域。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对其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部分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意识不强、动力不足、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不足、政策环境不优的基础上,探讨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建立、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环境优化。  相似文献   

13.
王晔  丁灿 《企业经济》2015,(2):33-37
技术创新是一个组织或群体通过调控基本要素,并对创新过程各个阶段进行协调,同时协调外部环境各因素进行系统创新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技术创新系统各主体互动协作,并通过价值链与知识链的互动作用发挥其协同优势。此外,在技术创新到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机制中必须充分发挥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重要作用,同时还需通过建设开放型创新体系、完善政产学研协同机制、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创建创新文化环境等措施予以保障。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并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及绩效评价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湖南部分高校及科研机构技术成果向本地高新技术企业转化率低,部分地区领域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政策不完善,部分地区领域产学研协同创新层级不高,部分地区领域产学研协同创新形式多样化不够,较为严重影响打造湖南经济发展升级版。推行湖南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空间国际化、环境完备化,促进湖南经济发展升级。  相似文献   

16.
徐振勇  张彬彬 《物流技术》2009,28(10):117-120
知识创新可以创造知识附加值,获得竞争优势,协同知识创新成为汽车行业供应链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的源泉.根据汽车行业供应链基础设施职能集成、企业内部协同、跨组织协同特性,分析了汽车行业供应链知识创新与协同特征,提出了汽车行业供应链基于市场的网络战略共同体协同知识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7.
在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过程中,不同主体具有各自的优势,发挥不同的作用。产学研合作通过创新主体的相互作用以及创新要素的有序流动,使合作创新组织能够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从而使合作组织具有创新动力。本文基于耗散结构理论对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说明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系统是一个复杂适应性的系统,具有自组织的某些特征,产学研之间进行各种要素的流动是促使合作进行的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18.
协同创新体系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了竞争能力。因此,有关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通过对辽宁省产学研协同创新现状的研究分析,进一步指出了辽宁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分布式创新网络环境下,从两个方面四种维度分析导致知识协同风险产生的要素。根据层次分析法,建立知识协同风险评估模型并采用ABC分类法对指标权重进行归类,最后针对四个维度的要素可能导致的风险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建立有效的网络沟通和协调机制开展形式各异的组织文化活动防范系统性平台要素引发的风险,通过建立知识地图、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防范系统性过程要素引发的风险,通过加强组织内部知识集成管理、选择合适的协同主体及选聘知识型员工防范非系统性平台要素引发的风险,非系统性过程要素所引发的风险则通过提高员工隐性知识共享能力、在遵循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实现组织"完全开放"和大力宣传知识共享的重要性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0.
在分布式创新网络环境下,从两个方面四种维度分析导致知识协同风险产生的要素。根据层次分析法,建立知识协同风险评估模型并采用ABC分类法对指标权重进行归类,最后针对四个维度的要素可能导致的风险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建立有效的网络沟通和协调机制开展形式各异的组织文化活动防范系统性平台要素引发的风险,通过建立知识地图、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防范系统性过程要素引发的风险,通过加强组织内部知识集成管理、选择合适的协同主体及选聘知识型员工防范非系统性平台要素引发的风险,非系统性过程要素所引发的风险则通过提高员工隐性知识共享能力、在遵循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实现组织"完全开放"和大力宣传知识共享的重要性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