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健 《魅力中国》2010,(32):7-7,15
“泛娱乐化”现象在如今的电视节目中愈演愈烈,几成泛滥之势。笔者首先对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进行了界定,继而提出在当下,“泛娱乐化”这一现象对电视节目类型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造成后果之重是触目惊心的。因此只有严格制度保证、追求高品位和高质量、重视本土特色挖掘,才能彻底摒弃“泛娱乐”,从而推动我国电视节目水准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2.
王英波 《理论观察》2009,(4):172-173
编导,是“编辑”和“导演”的合称。过去,在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编辑和导演有着明显区别,但随着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电视制作手段的日益完善,二者职能被日益结合起来,统称为“编导”。作为电视节目选题、编改、制作、审定、播出等工作的制作者、组织者和领导者,编导是贯穿整个电视文艺节目创作过程始终的核心人物。有人把编导比作电视节目传播过程中的“心脏”。  相似文献   

3.
曾宪梅 《魅力中国》2013,(17):300-300,231
电视行业的竞争日激烈,观众的欣赏水平日益提高,观众对电视节目的挑剔程度也越来越高,加强节目包装,美化节目形式,已经成为电视节目吸引观众,提高收视率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近日有媒体报道,“早餐工程”在京城实施已有4年时间,作为“早餐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的早餐车,却由于流动性差、利润低等弊端,处境尴尬,“每50米一个”的原计划标准更是无法达到。  相似文献   

5.
郭海洋 《新西部(上)》2009,(10):174-174,172
方言电视节目作为一档具有地方特色的原生态节目,农民观众对其具有较深的心理认同感。因此,方言电视节目应积极培养农民观众这个潜在的受众群,以取得最大化受众。  相似文献   

6.
目前,电视节目形式不断创新,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增加电视节目的收视率。本文试图从电视观众欣赏的一般心理规律入手,探讨有关电视节目创作的几个问题,达到提高收视率的目的。1.选题与制作的观众意识电视节目选题范围广泛,不同题材适合不同的观众对象,在选题和制作中,把自己放在观众的位置上考虑问题,这就是观众意识。同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电视观众,你关心的焦点是什么,就要在这个焦点上下大功夫去处理。电视节目选题首先必须是自己所喜爱的。才有信心挖掘节目内涵。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时刻把自己置于电视观众之中,在电视节…  相似文献   

7.
贾翔燕 《中国经贸》2012,(24):105-105
据了解,从全国范围看.市民“吃早餐难”,已成为各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此,商务部从2008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实施早餐工程,为广大居民提供“方便、安全、实惠”的早餐服务,力争通过3-5年时间,在全国各大中心城市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经营规范、品种丰富、卫生达标、价格合理”的早餐供应服务体系,基本满足所在城市居民早餐服务和大众化餐饮需求。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产业》1996,(1):31-31
加密电视和解码器加密电视或者加扰电视,就是电视节目的提供者,对所提供电视节目中的某一套或某些套节目的电视信号,进行一些特殊的技术处理,使得观众在自己的电视机屏幕上无法正常地收看,甚至根本看不到这些加密的电视节日。观众如果要想收看加密电视节目则必须做到...  相似文献   

9.
刘中帆  潘永辉 《理论观察》2008,(1):F0003-F0003
受众需求在电视节目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能让几万人同时看一个节目的确很难,但在2005年的夏秋两季,“超级女声”和“大长今”让这成为了现实。传媒人士在冥思苦想到底什么节目能吸引观众的时候,这两个名词已经变得耳熟能详了。电视受众的需求在哪里?“超级女声”“大长今”回应了电视人的疑问。笔者认为这两个名词的火热不是偶然的,  相似文献   

10.
王英波 《理论观察》2009,(2):169-170
电视节目主持人品牌是电视观众对节目主持人持有的印象或情感,描述传者和受者关系的全部体验。一个成功的节目主持人必然会拥有自己的观众,确立自己的品牌。观众在观看电视节目中通过认知、体验和信任形成感情,对主持人产生期待。在不断收看这些主持人的电视节目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广播电视节目飞速发展的30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这期间经济增长,事态变迁,各种形态的电视节目你方唱罢我登场。电视媒体的飞速发展使传媒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越来越多的电视频道和万花筒般的电视节目为观众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观众力求从众多节目中挑出自己认为喜爱的节目。本文根据目前电视节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就广播电视节目编导如何打造精品电视节目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相鸿 《黑河学刊》2002,(3):72-72
同行们都知道,节目主持人有“行当”之分,有其各自的规律,各自的特点和各自的风格。即使是主持各类正常播出的电视节目如:文艺类、社教类节目,各自的主持人均有其各自工作规律,不可能也无必要按着统一的模式要求不同类型的主持人。但是,“行当”之间的“越位”又是经常发生的,尤其是我们这样地市一级的小台,主持人不多,分工也不十分明确,今天主持正常播放的电视节目,明天又主持文艺晚会。观众要求我们不管是坐下来主持,还是站起来主持,都要能够和他们的思想、感情,有真实的恰如其分的交流。主持人不是舞台上的演员,他赢得观…  相似文献   

13.
岳亚杰 《魅力中国》2011,(7):258-258
随着电视栏目化的发展,新闻已经逐步渗透于各类电视节目中。电视新闻也由此从“播”新闻向“说”新闻演变,进入“平民时代”。老百姓成了新闻的主角,电视新闻也越来越有人情味,电视新闻的服务性逐渐回归并被重视被凸显。演化出多样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厉砺  历彬 《理论观察》2009,(2):159-160
提到表演,我们就会立刻想到舞台上的歌手,想到影视剧中的演员,而很少有人能想到电视节目主持人。因为我们通常觉得,电视节目主持人虽然是在屏幕上,但他是真诚地毫不虚假地和观众沟通交流。引领观众去感知一些实实在在的事物,是不能掺杂虚假的表演的。  相似文献   

15.
早餐,吃好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餐为身体提供全天所需80%的能量,是一天活力的开始。早餐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同是一顿早饭,南方人讲究精致氛围,北方人更注重舒服自在,母亲的早餐是浓浓爱的记忆。早餐吃什么?看你了。  相似文献   

16.
《环球财经》2012,(6):124-124
随着电视剧《后宫甄嬛传》的热播,剧中的台词也因其“古色古香”、包含古诗风韵而被广大网友效仿,并被称为甄嬛体。不少观众张口便是“本宫”,描述事物也喜用“极好”、“真真“等词,瞬间“甄嬛体”红遍网络。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使人们的思维出现了超常规的飞跃,观众需要时代气息浓郁的节目。电视节目栏目化是广大观众的客观需求,也成了现代电视节目播出形式的重要走向和重要趋势。施拉姆在《传播学概论》中说:“信息状况的重大变化,传播的重大牵连,总是伴随着任何一次重大社会变革的。”当代中国体制变换,观念更新,这是中国人民未曾经历过的大变革。于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各家电视台,都在千方百计地改革和调整自己的专栏节目,优化荧屏,吸引观众。而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则是众多电视栏目的力作,整个板块自成体系,子栏目题材广泛,结构流畅,…  相似文献   

18.
李思婳 《理论观察》2009,(3):182-183
从上世纪末开始,电视真人秀就开始在全球范围内的电视媒体上兴起和蔓延,并成为电视节目的主流之一。在我国央视和地方台的某些电视节目,如《超级女声》、《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儿》、《舞林大会》、《星光大道》等都属于此类节目。比较受观众喜爱。但对电视真人秀节目的人物选择与叙事也存在一定问题。如何搞好这方面的工作,笔者谈些浅见。  相似文献   

19.
杨涛 《科学决策》2007,(9):62-62
西方流传着一句法谚:“法官的一顿早餐,能决定被告人的命运”,这话的意思是说,法官早餐吃得好不好,导致心情舒不舒畅,从而判处被告人的刑罚就迥然不同。这就揭示了司法、执法实践中盛行却不为我们道破的“潜规则”——“心情执法”:心情好就轻罚、心情不好就重罚。  相似文献   

20.
杨元 《魅力中国》2014,(24):283-283
自从湖南卫视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2013年10月登陆荧屏以来,围绕这档节目的各方讨论便层出不穷,其中由主持人李锐扮演的“村长”角色更是以其互动性与存在感引发了节目中萌娃和观众的喜爱。本文将以此现象为例展开对电视节目中主持人角色扮演的讨论,剖析当今电视节目创作中主持人角色扮演的作用、如何进行角色扮演与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