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5 毫秒
1.
中国先秦时期的国家间道义思想具有整体性特征,其内在逻辑基点和现实支持即是人性中的道德。它有两个理论支点:一是国家间道义与国家利益具有统一性;二是国家间道义有助于形成国际权威。先秦国家间道义思想主张将国家间道义作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重要考虑因素,认为符合道义应该成为国家对外行为的最高追求,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国家利益。先秦诸子(韩非子除外)均认为,在处理国家间关系时应遵循道之以德,不以强凌弱;和睦相处,不以战争方式扩大国家利益的原则;孔子、荀子和管子还强调遵循言而有信、讲求国际诚信的原则;儒家强调礼之用,和为贵以及遵守国际规范的原则。先秦诸子普遍认为,具备坚实的道义基础是一个国家成功崛起的必备条件。先秦国家间道义思想与西方主流国际道义思想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承认道义因素在国际关系中具有的作用,其不同点在于:前者将道义视为在国际关系中发挥巨大作用的重要考虑因素,后者则将道义因素虚拟化处理。以孔子和老子等为代表的先秦杰出思想家,其思想对后世的中国文化以及世界文明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外交具有比较明显的人际关系和人际情感色彩,中国与他国的双边关系常常呈现较大起伏,并伴随有显著的情感或情绪性变化,这种现象难以用现有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去理解和解释。作者借鉴中国人处理日常人际关系的经验智慧,结合理性主义和文化心理学两种范式,提出了分析中国对外关系与行为的义利逻辑。中国的对外关系与行为通常是在追求带有情感色彩的长期关系互惠(义)与短期明确利益或理性国家利益(利)之间相平衡的结果。这种平衡的关键在于义利冲突的程度,如是否损害主权、安全等核心国家利益以及持续损害经济与社会发展等其他重要利益。对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印关系和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的中菲关系两个案例的考察初步验证了这一推论。揭示中国对外关系中的义利逻辑,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中国对外关系实践的基本思维和行为模式以及贯彻正确义利观,也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和外交理论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3.
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利益观,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冷静观察国际形势,科学分析并准确把握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局势,对我国外交战略中的国家利益进行了全面分析、阐述和判断.在邓小平外交理论中,其丰富的国家利益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朱彗敏 《黑河学刊》2008,1(1):11-12
邓小平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坚持从最广大人民利益出发,在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丰富的具有特色的人民利益观。而其人民利益观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人民利益标准”与“生产力标准”的统一,实现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一致,人民利益与共同富裕密切联系在一起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系统思维与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思维即运用系统论思想准确描述与深刻认识复杂系统的方法。系统思维的思想对于正确处理公司治理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建立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股东至上”逻辑的理论依据在于新古典产权学派的所有权结构理论,其最大优点是在实务操作中的可行性,但它既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也不符合所有权结构变化的实际和社会伦理,又给我国国企改革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利益相关者相互制衡治理机制主要包括董事会治理机制、监事会治理机制和利益相关者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利益观认为:人的思想是由利益决定的,思想是不能够脱离利益单独存在的。对此,我党以该利益观为依据,形成了能满足我国人民群众逐渐增长的对于物质文化的需求且带有中国特色的利益观。这些认识和实践的出现,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倡导的利益观念,一直贯穿在我国思政教育之中,并对其教育效率和效果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中的利益观为切入点通过对该视域下我国思政教育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当前我国思政教育需要遵循的利益原则,为促进该项教育的发展提供推动力。  相似文献   

7.
国际责任是指国际社会某个成员对国际社会在经济、政治、安全、道义等方面所应承担的国际义务及所做出的贡献。现实主义国家利益观不能有效地兼顾内外需求,难以成为国际责任观构建的理论基础。而共有利益概念将国家利益、共有利益和国际责任有机地统一起来,它可以和国家利益一道成为大国国际责任观以及中国国际责任观构建的理念基础。  相似文献   

8.
国际责任是指国际社会某个成员对国际社会在经济、政治、安全、道义等方面所应承担的国际义务及所做出的贡献。现实主义国家利益观不能有效地兼顾内外需求,难以成为国际责任观构建的理论基础。而共有利益概念将国家利益、共有利益和国际责任有机地统一起来,它可以和国家利益一道成为大国国际责任观以及中国国际责任观构建的理念基础。  相似文献   

9.
利益的含义是指人类之所以活动的实质,马克思的利益观是对物质利益在社会历史发展之中的深层剖析,在我国的伟大实践中马克思利益观得到了发展创新以及具体应用,从改革开放到当代,利益问题应该是我们所有工作所务必关注的根本性问题.本文主要考察了马克思的利益观的核心以及随着目前形势的发展,其理论不断更新以符合当今中国的需要,同时其在中国的发展创新也为马克思利益观本身增加了许多宝贵的新内容.  相似文献   

10.
刘立霞 《中国经贸》2011,(12):55-55
阐述了供应链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探讨了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企业变革问题一企业再造工程,及企业再造工程中的企业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重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社会转型期,随着社会分化的加速,利益多元化已成为客观事实,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新的利益群体的出现,在利益分配格局中必然会有新的诉求,如果缺乏利益诉求的渠道,势必会产生诸多社会矛盾,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们从利益多元化的时代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分化、缺乏协商对话机制引发的社会风险、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指导下协商对话机制的构建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在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指导下,在不同的利益群体之间建立起协商对话机制,有效调节社会各方利益冲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社会合力。  相似文献   

1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成果,不仅在形式上是新的表述,更重要的是在内容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延伸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马克思主义利益观、马克思主义物质动力观和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  相似文献   

13.
常城  李慧 《理论观察》2012,(1):13-15
国家利益是我们党制定外交方针和政策所必须考虑的基本因素,虽然国家利益表现为一种客观存在,但它又深受决策者主观意识的影响,对国家利益的价值判断及其优先顺序的考虑不同,必然导致对外政策的极大差异.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利益的认识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以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为核心的国家利益观、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国家利益观和注重整体利益的国家利益观.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对待利益问题的探讨之所以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主要原因在于缺失了哲学话语。利益范畴的逻辑演运与人类历史发展的“大写逻辑”基本同步。近代西方思想家们对利益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都深陷个人私利与公益的逻辑悖论而不能自拔。马克思利益理论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立论基础进而消解了这一悖论。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复杂利益矛盾必须坚守历史唯物主义利益理论的正确性与适用性。  相似文献   

15.
功利主义经济思想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最早是随着先秦墨家、法家和道家学说的创应而形成的。其伦理特色是在义利关系上,强调利重于义:在求利致富问题上,主张国家利益优先,兼顾民众利益;在消费观念上,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深入了解功利主义经济思想伦理内涵和社会作用,批判地吸收其精华,对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和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价值是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丰富发展,体现了现阶段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确立了续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行动纲领。中国价值逻辑建构蕴涵着深厚的哲学底蕴,具体表现为:以中国利益为核心、以中国精神为动力、以中国理论为指南、以中国道路为路径、以中国故事为手段、以中国力量为保障。中国价值逻辑建构的哲学反思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在先秦儒家伦理观中,有着大量丰富的关于“和谐”的思想。充分吸收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精髓,对于今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巨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文章梳理了先秦儒家“和谐”伦理中天人和谐、人际和谐、个人自我身心和谐的思想,简要论述了其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国家利益观主要包括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三个方面。安全方面重视国防建设、主权独立、领土完整;政治方面主要从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出发,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经济方面不仅重视国内经济的发展,探索适合中国的工业化发展道路,而且注重与其他国家发展平等互利的对外贸易。正是毛泽东对国家利益的捍卫,使新中国顶住了不同时期美国的敌视、苏联的干涉,重塑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系统梳理赫希曼关于利益制约欲望的思想,揭示了从实现欲望到追求利益的人类行为动机的转变对于现代政治理性化的重要意义。同时,文章指出了利益制约欲望的理论悖论和现实困境,认为资本主义的逻辑无法走出欲望与利益的循环怪圈。  相似文献   

20.
在国际关系中,国家利益是解释国家对外政策和行为的关键。文章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利益观这一基本方法来分析美国在中东的国家利益,为我们深刻认识和把握美国在中东的政策、行为提供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在中东,美国的国家利益包括打击恐怖主义、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控制中东石油资源、确保地区局势特别是友好政权稳定、保障以色列的安全、推进中东各国的“美式民主”改革等几个方面,但其根本利益只有两个,即维护美国国家安全和控制中东石油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