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转轨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计集中核算的推行为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创造了条件并提供操作平台,如何做好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收付的转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设立国库收付中心国库收付中心的设置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以下三种方式:一是将会计集中核算的业务全部退还原单位,成立“国库收付中心”;二是将业务和资金流量大的预算部门(单位)的会计集中核算业务退还原单位,恢复单位的会计岗位,业务和资金流量小、没有会计机构和财务人员的预算单位,由单位委托会计核算中心实行代理记账,缩小会计集中核算的规模,同时成立“国库收付中心”,原有的会计核…  相似文献   

2.
国库集中支付制与会计集中核算制相互融合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国库资金库外沉淀等问题,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2001年3月财政部与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印发了《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要求各地逐步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本文主要针对国库集中支付)。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后,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两种制度间究竟存在何种关系,能否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有机融合?本文将对国库集中支付制与会计集中核算制之间的关系以及两种制度相互融合的必要性进行分析,以求得出有益于我国财政制度改革的方案。  相似文献   

3.
王青茹 《会计师》2016,(4):57-58
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我国财政部门公共财政改革的两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会计集中核算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不适应的状况。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我国财政国库改革的目标,是预算执行方面的改革方向。为进一步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深化内黄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现代公共财政管理体系,本文根据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地方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财库〔2011〕167号),结合内黄县实际,指出必须切实做好我县预算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转轨工作。  相似文献   

4.
大冶市财会集中核算中心成立于2002年2月1日.当时按照大冶市市委、市政府“集中管理、统一核算、分步实施”的要求,市直153家预算单位的会计核算业务统一由大冶市财会核算中心管理。2004年8月份.大冶市在财会集中核算的基础上推行了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实行国库收付中心与财会核算中心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2009年,大冶市按上级要求,积极推进财会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收付转轨工作,剥离财会核算业务,强化国库收付监管职能,理顺机构,妥善安置人员,于当年3月。圆满完成了全市196家单位的财务退还、移交工作,实现了彻底“转轨”。  相似文献   

5.
随着财政经济改革制度的不断深入及发展,当前改革的重要内容即为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的制度。文章将在对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融合的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收付融合模式。  相似文献   

6.
广西南宁市的部分县区在《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出台前,实行了会计集中核算模式。随着改革的深入,它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出来,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公共财政的需要有较大差距。2003年7月财政部明确提出了会计集中核算要向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转轨的要求,自治区财政厅在每次财政国库工作会议上都强调做好转轨工作。要确保南宁市县区完成转轨任务,就必须找出一条可行的路子。为此,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相似文献   

7.
薛春香 《中国外资》2012,(24):91-91
会计集中核算如何向国库集中支付转轨是近年来县级财政改革的重点,可以说会计集中核算是财政改革过程中的一种制度探索,是一种过渡模式,最终将被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所取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有效探索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转轨便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既存在相同之处,也存在不同之处。针对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不足,目前对其进行完善只是权益之计,建立规范的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才是财政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电迈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在新形势下,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集中核算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将成为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改革可以解决财政性资金多头收付、管理混乱的问题,有利于保证财政资金安全、规范,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强财政监督。本文中,笔者在对构建会计集中核算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会计集中核算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国库集中收付改革进程的加快,一些地方提出了要有序地推进由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向国库集中收付工作转轨的改革目标,将会计核算职能还权于单位,对核算中心(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中心的简称,下同)人员要精减,有的地方把这些人员派驻到县(或市、区,下同)级单位(或部门)担任委派会计,从事具体的财务会计工作。  相似文献   

11.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改革作为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重要内容,正被提上各级财政部门的议事日程。而与此同时.根据财政部关于妥善做好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转轨工作的要求,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大势所趋。在此情况下,如何因地制宜地做好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平稳  相似文献   

12.
国库集中收付和会计集中核算是我国针对财政资金使用管理中的问题进行的卓有成效的改革。由于二者的改革对象、改革实施主体相同,改革手段相似,在改革的深化过程中.这两个制度出现了一些矛盾。针对这一问题.财政部部分领导同志多次要求,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要向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过渡、转换。但是.会计集中核算改革的成效说明,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还是有其合理性的,因此,我国许多地方的比较理性的改革者并没有简单地否  相似文献   

13.
当前公共财政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收付收付.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重点内容就是改变传统的会计核算管理模式,在根本上解决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会计监督和会计核算方面存在的问题.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工作重点就是改变传统的经费领播模式,解决我国在财政收入缴纳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会计计算与国库集中收付融合,可以更好的发挥二者的组合效益,起到更好的协调效应.  相似文献   

14.
国库集中收付制改革就是预算单位在中国人民银行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各类财政性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缴入国库单一账户或预算外财政资金专户,相应取消执收执罚单位设立的各类收入过渡账户,预算单位原则上不再保留财政性资金支出账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有关账户直接支付到收款人或核算中心的用款单位账户,实行会计集中支付。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在发生变化,行政事业单位内的会计制度也在不断的改革。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收付是我国当前财政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本文针对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现状,主要阐述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收付融合,从根本上协调了我国财政收入缴纳与支出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省大部分县区都实行了会计集中核算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据统计,在全省99个行政建制县中,有65个县实行了会计集中核算,21个县实行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基本形成双向推进的局面,为改革积累了实践经验,提供了两者结合的现实基础。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现有的管理手段、人员设备、制度建设等资源优势,为两者结合提供了现实可行的技术支撑和人力保证。  相似文献   

17.
刘成民 《理财》2011,(5):73-74
随着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两项改革的结合方式,是当前财政领域改革的热点话题。如何结合,孰重孰轻,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关乎两项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两者结合的现状及存在的问  相似文献   

18.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我国财政国库改革的目标.会计集中核算是在资金“三不变”的前提下,撤销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和会计机构,会计业务改由财政部门设立的会计核算中心执行.国库集中支付是以建立国库单一帐户体系,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方式的财政资金管理制度.文章分析了双集中模式具体做法及优越性,阐述了双集中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至2008年11月7日,湖南省冷水江市126家一级预算单位、78家二级预算单位和50家临时性机构全部纳入了国库集中收付改革范畴,该市财政局联结各预算单位的网络全部贯通。资金的拨付全部通过网络进行,成功实现了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收付的转轨。  相似文献   

20.
县级会计集中核算整合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值得肯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烈英 《财政研究资料》2005,(31):48-48,F0003
把会计集中核算整合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可以集成会计委派制、会计集中核算制、国库集中收付制等制度的优点。它既保留有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内核机制,用款预算指标限额控制,真正实现了资金源头的把关。使库外资金沉淀成为零余额,弥补了集中核算制的不足;同时又沿用集中核算制的报账制,取消授权支付,全面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实现对授权支付资金实行全程管理,延伸了国库集中支付财政管理职能,是多种制度优点集大成之模式。笔者认为,其可取之处在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