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数字化改造机制和平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促使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生产力要素秩序的演进使数字生产力成为当代先进生产力并带来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模式)的改进,进而产生新的经济形态——数字经济。数字化改造机制和平台机制是数字经济运行的基础,由此产生的加速机制和普惠机制则是数字经济的优势所在;在这些独特机制的作用下,数字经济表现出共享即时性、无限指数性、跨界均衡性、多样精准性等与传统经济不同的特性,〖JP2〗在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加速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的同时,也给传统经济理论带来冲击和挑战。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不但要利用数字化改造机制和平台机制强化数字经济的加速机制以及无限指数性和多样精准性,抢占数字经济发展的先机,实现跨越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应充分利用数字经济的普惠机制及共享即时性和跨界均衡性,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共享平台,实现包容性增长和协调发展,走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
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社会生产力的动态发展导致了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发生.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边际效益呈现先递增后递减的性质.诱致性制度变迁中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是相互兼容的,因而这种制度变迁具有很高的经济绩效.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关于革命与建设的理论,贯穿着两个要点:一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二是满足人民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提出通过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将社会主义与"共同富裕"联系起来。根据我国的国情,从发展生产力和增进人民利益出发,在各个历史阶段,都重视利用和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政策,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在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中,毛泽东区分了不同经济成分的不同社会性质,重视和强调社会主义国营(国有)经济的领导作用。毛泽东的这些经济思想,起着承上(马恩列理论)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作用,对我国当前的经济理论与实践,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邓小平提出了生产力标准,要正确认识生产力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生产力标准是绝对的,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标准又是相对性的,因为社会的进步除了生产力标准,还有生产关系标准,社会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标准;生产力的发展还存在暂时性与长期性,局部性和整体性的矛盾;生产力发展的受益者是多数人还是少数人,都体现了生产力标准的相对性。只有正确的把握生产力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才能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5.
货币经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总量性货币政策充分发挥作用必须具备适当的条件。中国社会生产力不平衡结构的特点,决定了货币政策在我国现有条件下应该发挥一定的结构性调整作用。SVAR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显著,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在我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经济思想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生态经济发展的前提,物质变换是实质,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相统一是条件,全新的社会机制是保障。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均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丰富的生态经济思想,并对当代中国的生态经济建设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生产力作为一个经济标准是衡量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而生产方式标准是衡量一个国家的人民全面发展的水平以及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和面貌.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生产力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本文对邓小平在生产力要素理论、生产力动力理论、生产力水平理论、生产力发展理论、生产力地位理论、生产力作用理论以及生产力环境理论等主要方面深入探讨了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9.
<正> 邓小平同志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经济管理理论,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理论。如何用邓小平同志的经济管理理论指导管理实践,管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文谈一些粗浅的体会。一、认识邓小平同志经济管理理论的时代特点,转变管理观念 (一)邓小平同志的经济管理理论突出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不发达阶段)的国情。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才是硬道  相似文献   

10.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公有制经济是一个成长中的中国社会主义重要经济体系,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符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正确判断,是确保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重大措施,是对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理论的崭新研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探索.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和谐:生态生产力发展的着力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生产力思想不同于传统的生产力理论,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产力。在构建生态文明的当今世界,大力发展生态生产力是人类解决生态危机的必然选择。发展生态生产力的关键是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突出了生产力发展的生态内涵,明确了生态生产力发展的着力点,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指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邓小平理论进一步阐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三个代表"思想提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各项工作努力做到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要求。中国共产党人以理论创新的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3.
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得到很大的发展,全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入中级阶段,人民生活水平逐步进入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基本建成,堪称"圣世"。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前景不可盲目乐观,因此提出"危言",以使有关决策者经常保持清醒头脑,从而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持续进步。  相似文献   

14.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的:“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对文化理论的创新,“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升华。把生产力放在第一位,把社会意识(先进文化)放在第二位,把人民群众作为服务对象,既充分体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还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使“三个代表”牢牢建固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人的知识和技术将成为经济生活的主导因素 ,人力资源作为最主要的生产力构成要素 ,将推动生产力的革命以及未来经济的新格局。会计决定于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 ,同时必须服务于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 ,人力资源会计将成为倍受人们重视的会计领域。本文试图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目标、核算内容及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和首要地位越来越明显。进入21世纪,一个国家要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以,必须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使科技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以此促进先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科学的概括。根据十七大精神,按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五个方面的划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通过改革开放发展社会化生产力等十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西方主流经济学所赖以服务的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已处于“过午”时分,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自然资源日趋枯竭,日益激烈的社会矛盾逐步转嫁到全球。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传统经济理论的适用“闽值”在不断缩小,然而,它却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了深刻的负面影响,背离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运用科学的眼光重新审视经济学、变革经济学:改写陈旧的市场均衡理论,务实推行必要的计划调节机制,避免人类可能面临的“灭顶”之灾;改换“理性经济人”基石,提升全民的道德水准,回归亚当·斯密“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完整思想;改革经济调节机制,积极创建“生态经济”的制度规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理论,它要求正确处理好经济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一种互动的关系:经济发展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要以社会发展为导向;社会的发展要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动力.新经济社会学认为,经济行为是一种社会建构,经济行为和市场都嵌入社会关系中并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