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经济社会新常态背景下,地方政府性债务存在一定的结构性风险,通过有效的风险治理可以使地方经济平稳运行,打破地方政府性债务恶性循环的困境。基于此,本文以地方政府性债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结构性风险分析,分别从发债制度、预算管理、PPP模式等角度阐述治理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商》2015,(45):55-57
本文从分权体制的视角出发,阐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的必要性,分析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原因、治理的漏洞,借鉴日本在地方政府债务方面的治理机制,并参考新《预算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及《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清理甄别办法》,提出未来我国治理地方政府债务的政策建议。具体包括:宏观层面在限额控制下赋予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权力,明确治理主体;中观层面确定债务责任主体、建立考核问责机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应急处置机制等;微观层面在操作上清理甄别地方政府债务、妥善处理存量债务等,以期为更好地治理地方政府债务,为完善我国财政体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不仅是政府借款与还款的问题,更是一个与各级政府之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政府信用体系建设、社会风险防范紧密相连的问题。因此,进行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的研究,探索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对策措施势在必行。本文深入研究了地方政府的举债需求,认为不同地区政府负债需求不同,地方政府对不同类型政府性债务需求也不同,存在了各自的差异;通过理论、政策和公开资料,研究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分析了隐性债务存在的原因,提出将隐性债务与显性债务一并纳入规范管理。本文建议通过多种方式约束和规范地方性政府债务。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地方债务风险防控压力与日俱增。科学合理的监管体系是保证适度的债务规模和有效防范债务风险的关键。尽管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明确了地方人大的监管主体地位,但实质上却存在监管缺位和工具缺失的问题,影响了地方债务监管的稳健有序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美国和日本地方债务监管的主要经验,分析我国地方债务监管的不足,从"借、用、管、还"各环节提出完善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监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四川物价》2008,(12):41-42
阅读:据《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一份由财政部牵头起草的有关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方案,已多方征求过意见,并提交到网务院等待批复。财政部也已在预算司下新设立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处,专门负责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人员已初步到位。这意味着,学界多年关注的所谓“开前门、堵后门”,开放并加强地方政府发债管理的改革大思路.正在被官方采纳并逐渐浮出水面。允许地方政府举债正在成为世界潮流。据统计,目前世界53个主要国家中,有37个允许地方政府举债。而一直以来,我国对地方政府举债采取了相当谨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目前各县乡地方政府债务数额巨大,包袱沉重,财政风险进一步扩大,也然影响到县乡政府行政的正常运转。加强政府性债务的管理和化解对建设诚信社会、诚信政府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本文从县乡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巨大带来的财政运行风险出发,分析了地方政府性债务产生的原因,继而提出债务管理和化解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目前各县乡地方政府债务数额巨大,包袱沉重,财政风险进一步扩大,也然影响到县乡政府行政的正常运转.加强政府性债务的管理和化解对建设诚信社会、诚信政府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本文从县乡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巨大带来的财政运行风险出发,分析了地方政府性债务产生的原因,继而提出债务管理和化解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要解决地方政府性债务存在风险的问题,就要强化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将地方政府债务分类纳入预算管理,研究制定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办法,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提高政府财政运行透明度,有效防范财政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九大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的首要战役,防范化解具备地方政府性质的债务风险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内容。而审计作为国家治理与监督中的重要一环,对于促进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的改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再从政府审计的角度提出审计促进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方法,这样更助于提高地方政府财务人员的债务管理水平,确保政府性债务管理工作顺利实行。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各级地方政府依托政府性债务在新城镇化建设过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导致了地方政府性债务迅速增加。债务管理存在制度未全覆盖,债务增长快,监管难度大,融资平台管理不到位,债务负担大,偿债方式单一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不对等、基础设施建设高投入、缺乏立法、干部考核机制存在缺陷,融资渠道狭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应加快实现法制化,干部考核问责机制化,规范融资行为,加快推进财政体制改革与强化债务风险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11.
我国《预算法》明确规定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性债券,但为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地方各级政府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大量举借债务,忽视了地方经济发展的承债能力,从而形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隐患。本文首先基于社会福利最大化悖论分析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风险生成机制,在此基础上,从债务内部结构和外部负担两方面构建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指标体系,并通过对西部某省经验数据的因子综合评价和时间趋势分解,判断地方政府性债务总体风险及结构来源。最后,针对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商界》2013,(7):26-27
6月10日,国家审计署再度发布了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的审计结果,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36个地方政府债务余额达到3.85万亿元,这两年来增长了12.94%。依同样的增长率推算,截至2012年底,全部地方债务余额将达12.08万亿元。盲目上马和过度扩张使得地方政府赤字日益增加。如此无节制的继续发债,地方政府的信用状况将受到严重质疑。  相似文献   

13.
聂晶晶 《江苏商论》2020,(1):104-106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提出了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审计目标。地方政府性财政压力变大,地方政府举债动机更强烈,债务性风险进一步增加。因此,研究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对防范和控制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维持国家与市场的稳定有着重大意义。本文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及其审计现状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的不足与缺陷,再围绕地方举债"借、管、用、还"四个流程,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审计管理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品牌》2015,(7):199-200
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出台"4万亿政府投资计划",促使大量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建立,导致了严重的政府性债务危机。立足于公共受托责任、善治政府的建立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论,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现状及形成机理,并从政府性债务信息披露、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会计体系以及完善政府性债务法治状况等方面提出防控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15.
地方政府性债务犹如一把双刃剑,科学管理、合理分配,将有效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反之失信于民,将使政府信誉受到损害。因此健全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体制,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机制,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地方政府性债务是指地方政府、公用事业单位等为公益性项目建设中直接借入、拖欠或者以其他形式产生的债务,当前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非常复杂,地方政府性债务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而且呈现出不断膨胀的事实。本文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膨胀原因进行分析,寻找有效控制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办法。  相似文献   

17.
地方政府性债务是指地方政府、公用事业单位等为公益性项目建设中直接借入、拖欠或者以其他形式产生的债务.当前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非常复杂,地方政府性债务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而且呈现出不断膨胀的事实。本文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膨胀原因进行分析,寻找有效控制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办法。  相似文献   

18.
吴文芳 《商》2014,(36):184-184
近年来,随着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增加,地方经济社会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地方政府也纷纷采取举债的方式筹集资金,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不断加大。截至2013年底,馆陶县政府性债务余额已达5.8亿元。债务资金使用如何,举债方式是否科学,风险状况如何,成了近期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下面结合我县具体情况,探讨下如何规避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经国务院批准,2011年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开展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并分析了中央选择在此四省市放行地方政府自行发债的原因。随后,基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形成机理、现存问题以及地方政府自行发债所带来的积极作用进行相关分析。最后,结合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试点省市情况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已经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解决地方财政资金不足,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就要赋予地方政府自主发债权。本文分析了地方政府自主发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我国地方政府自主发债的制度设计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