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巫彬 《商周刊》2013,(2):53-53
哪里的利润高资本就会追逐到哪里,这是投资最基本的法则,但是。高利润意味着高风险。因此在购买时,一定要衡量好风险与收益的关系,特别要关注产品投向。近期,银行理财产品可谓饱受非议.先是中国银行行长肖钢在《中国日报》发文警示,部分理财产品本质上是“庞氏骗局”,继而,两家银行相继爆出和理财产品有关的丑闻。  相似文献   

2.
随着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商业银行业务特别是存款业务面临极大的挑战,因此各大商业银行都在主推信托理财产品,力求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然而银行信托理财产品很多的风险常被投资者忽略。从银行信托产品的概念出发,联系实际,探讨银行信托理财产品的风险,分析银信产品的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与策略。  相似文献   

3.
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是金融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来源。近年来,理财业务的高速成长为商业银行累积了大量的风险,但无论是监管层、业界还是学界,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关注主要集中在理财产品驱动因素以及其对商业银行业绩的影响上,忽略了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所引发的风险累积及其对资本市场稳定的潜在影响。因此,本文利用2006-2016年中国境内上市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据,从股价崩盘的角度研究其对银行自身股价产生的影响。本文研究表明: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会带来自身股价崩盘风险,理财产品发行数量越大,其股价崩盘风险越大;监管压力和理财产品刚性会加剧股价崩盘风险的发生。基于此,本文建议:相关监管机构重点关注监管考核压力较大的商业银行,商业银行要做好投资者的教育工作,淡化预期收益概念,并落实理财产品信息披露制度,更多地发行“开放式净值型”理财产品。  相似文献   

4.
宣传误导之惑 某些银行理财经理在给投资者推荐产品或服务时会片面夸大产品的收益,而将风险或附加条款避而不谈。例如最近挂钩型银行理财产品分为保本浮动收益和非保本浮动收益类,风险和收益总是呈正比的,如果一味宣传所谓“预期收益率”而不提示风险就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一种变相侵害。  相似文献   

5.
银行理财产品在经历互联网产品井喷发展背景下,其业务规模基本保持同向变动,总量余额在稳步提升的同时也引发业内和学术界对理财产品的诸多问题的担忧.银行间理财产品呈现刚性兑付的困境,出现风险事件易演变为群体事件,在不损害客户利益及银行声誉的前提下,逐步将理财风险变为投资人承担是银行急需解决的.  相似文献   

6.
施炎飞  戴志敏 《经济论坛》2006,(16):102-103
一、引言利率类理财产品是指产品的收益率与市场利率相挂钩的理财产品。投资者投资此类理财产品所获得的收益与市场利率的变动息息相关,这类产品为浮动收益率产品。它相对于固定收益率的理财产品而言,其收益是不确定的,如果投资方向与预先预测方向一致,则可能获得高收益,反之,收益率相对就要降低,甚至为零。目前国内对于理财产品的研究大多是从介绍产品本身角度出发(徐以霞等,2004;石雨,2005),而没有深入研究由于国际市场利率的变化所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和银行产品创新,利率型理财产品将成为银行产品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7.
我国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收益与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构性理财产品在理论设计上具有高收益、高风险的特点,但是,近年我国市场上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出现了零收益、负收益的现象。文章选取我国银行2009年至2010年发行的部分结构性理财产品,分别对其收益与风险进行分析,得出我国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总体呈现收益与风险非对称且中外资银行的产品收益与风险特征差异大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改善产品收益与风险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国有垄断,固定能源价格,对国有企业进行资金补贴,这些模式都导致经济发展遇到瓶颈,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投资理财产品产品游离于政府严格监管的灰色地带,政府可以选择发展自己熟悉的银行金融业务,严格限制投资理财产品的发行。他们也可以选择继续深入不熟悉充满风险的金融投资理财产品业务。  相似文献   

9.
银行理财产品按照运行方式可以分为净值型产品和非净值型产品.净值型产品是按照产品投资清算价值申购和赎回的理财产品,非净值型产品是按照产品份额申购,按照约定收益率兑付的理财产品.目前,我国理财产品市场仍以预期收益型产品为主,由于预期收益型产品存在刚性兑付,会在银行内部积累信用风险,随着理财规模逐渐扩大,为降低风险,预期收益率型理财产品向净值型产品过渡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0.
如何选择理财产品,使自己的投资得到最大的收益是投资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但是如下必须小心碰触的理财产品则被证实很难赚钱。如信用卡,尽管也有人在股市高涨时通过信用卡套现,可能获得不菲的收益,但如此高风险的投资并非“理财”,可归为“投机”;至于古代书画与翡翠玉石,连鉴别标准都尚未确立,又如何建立合理的买卖平台;银行的委托理财产品则并非一无是处,运气好的话也会遇上不错的产品,但2007年各大银行推出太多,在浩瀚的产品里选择真需要耐心、知识和信任感。  相似文献   

11.
通货膨胀下,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把投资的眼光投向银行理财产品,但是银行理财产品也不是每一个都是稳赚不赔的,它也需要投资者合理投资,以便抵抗通货膨胀。其中在银行投资理财产品选择过程中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其中包括组合搭配原则和收益性原则,依照具体原则选择合适的银行投资理财产品,并且还要对其所选择的投资理财产品风险点进行详细了解,做好预期收益评估。那么具体哪些银行理财产品的的抗通胀能力比较强呢,下面我们来做简要的分析,以便为投资者做参考。  相似文献   

12.
梁涛 《经济与管理》2014,(1):62-66,77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趋同是羊群效应、外部监管制度诱导下银行规避行为与企业投资“潮涌现象”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财产品趋同对传统银行信用创造机制产生巨大的替代效应,关联交易问题突出,极大地增加了投资风险以及市场系统性风险。监管体制应由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过渡,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控制系统性风险;同时,采取政策引导理财产品差异化。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如雨后春笋般迅速萌芽,银行之间的竞争愈趋激烈.要想在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最为重要的就是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在短短几年中,个人理财产品的发展已经小有成绩.本文从理论角度分析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所面临的风险,根据各方面的资料对个人理财产品所面临的风险成因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风险控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张坤 《资本市场》2012,(1):118-119
<正>"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孙子兵法》近年来,银行为了吸引客户,争相发行理财产品,居民对投资银行理财产品的热情也非常高。然而,投资者应当牢记"理财非存款、产品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相似文献   

15.
苏红宇 《经济月刊》2014,(12):82-83
每逢岁末年初,几乎都会上演一场理财热潮。回顾2013年年末,各家银行纷纷开启理财产品高收益模式,通过发放高息产品吸收存款,5%成为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起步价”,预期收益率超过6%的产品更是比比皆是。那么2014年年末的银行理财收益是否会延续这一“惯性”呢?投资人又该如何做好最后的冲刺?  相似文献   

16.
银行理财产品和开放式基金是我国金融市场上两类典型的通道投资产品.本文利用2005年至2011年的收益率数据,从多个角度对两者的业绩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了一系列结论.第一,从收益率的绝对水平来看,基金具有较高的收益率,但也伴随着较高的风险;第二,在对收益率进行市场风险的调整之后,两者之间的差距缩小,如果进一步对个体异质风险进行调整,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要高于基金;第三,由于理财产品本身在机制上和投资标的上的灵活性,其择时能力要强于基金.  相似文献   

17.
崔博 《经济月刊》2013,(12):103-105
《经济》上期调查了银行风险问题,发现银行存在存单变保单、理财产品存乱象、信用卡领域纠纷多及电子信息易泄露等问题,特别是理财产品风险问题备受读者关注。随后,《经济》记者以理财产品消费者的身份去银行,调查银行是否会有口头提示风险。  相似文献   

18.
《商周刊》2012,(26):58-59
银行理财产品,其实就是由商业银行囱行设计并发行的一种金融产品,通过投资者的份额购买,将募集到的资金根据产品合同约定投入相关金融市场或购买相关金融产品,获取投资收益后,再根据合同约定分配给投资人。虽然这和存定期存款一样在银行办理手续;但其中的风险和收益都是完全的两码事。  相似文献   

19.
<正>行业概况据不完全统计,127家银行2012年上半年共发行银行理财产品13,866只,其中一季度发行6737只,二季度发行7129只,较一季度有所增加。保本比例100%的产品共有3794只,保本同时保收益的产品1744只。在总共13,866只产品中,投资标的涵盖债券、票据、利率、汇率产品、信贷资产的理财产品10,749只,占比接近80%;投  相似文献   

20.
2022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一改往年近乎零风险的现象,呈现低收益状态,尤其在2022年的3月、4月和11月出现大幅回撤,不少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了超过10%的亏损。本文探讨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否与资金管理新规的背景下银行理财产品的转型相关,总结银行理财产品波动的原因及风险管理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进而从不同角度对理财公司和投资者提出风险管理的建议,以便银行理财产品能够降低风险,促进其稳定运营,减少各方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