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农地非农化中农地发展权定位与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农地非农化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有可或缺的农地发展权理念,因此,我国农地发展权的定位必须充分考虑农民权益尤其是失地农民权益问题,过速地农地非农化产生的内在原因,即由于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缺乏农地发展权这样一种产权安排而使得农地用途变衙巨大的土地增值分配混乱,引起土地权利相关主体的无序争夺,导致失地农民权益损失巨大.而基于农地发展权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依据农地产权进行补偿,即可以保证失地农民的利益,又可以使农地车肜之后的巨大土地价差有了合理的解释,引起诸多争议的土地增值问题也可以通过公平合理的分配得到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2.
农地发展权的设立和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从农地保护的角度分析农地发展权的内涵、归属,确定农地发展权的设定方案及其收益分配。研究结论是农地发展权应该由国家和农地所有者共享,具体来说可以分为由国家所有的基本发展权和由农地所有人拥有的实体发展权。并且通过对农地发展权的细化和量化研究,最终实现在保护农地的基础上也能够维护农民权益,从而达到社会效益最优。  相似文献   

3.
农地发展权的设立和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从农地保护的角度分析农地发展权的内涵,归属,确定农地发展权的设定方案及其收益分配.研究结论是农地发展权应该由国家和农地所有者共享,具体来说可以分为由国家所有的实体发展权和由农地所有人拥有的实体发展权.并且通过对农地发展权利的细化和量化研究,最终实现在保护农地的基础上也能够维护农民权益,从而达到社会效益最优.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地发展权的定位必须充分考虑农民权益尤其是失地农民权益问题.本文认为,过速的农地非农化产生的内在原因即由于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缺乏农地发展权这样一种产权制度安排而使得农地用途转变后巨大的土地增值分配混乱,引起土地权利相关主体的无序争夺,失地农民权益损失巨大.当前,我国的农地发展权就是为适应土地用途管制、保护耕地和防止征地权被滥用的需要而设立的,是一项可以兼顾国家、农民集体及农民权益的独立支配的财产权.  相似文献   

5.
土地发展权与农民权益的维护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侯华丽  杜舰 《农村经济》2005,(11):78-79
土地发展权是将土地变更为不同使用性质的权利。土地发展权在我国是一个新的领域,我国农地发展权的定位必须充分考虑农民权益问题。本文认为,我国的农地发展权应归农业经营者所有,并且农地发展权的设立与价值补偿,将有利于从根本上保护耕地,全面维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  相似文献   

6.
农地发展权是指土地用途由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不同用途使用之权.农地征用补偿除了对农地生产资料价格和农民生存权价格进行补偿外,还应当对农地发展权价格、国家粮食安全价格和生态安全价格进行补偿,即按照农地完全价值进行补偿.由于当前我国农地对于农民具有很强的社会保障和失业保险功能.这就决定了我国农地征用补偿必须依据农地资源综合权利对农地征用过程中形成的土地增值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  相似文献   

7.
试论设定农地发展权对土地征用的积极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我国土地权属关系不顺、土地征用制度建设严重滞后等问题,本文从界定产权的角度,探讨设定农地发展权对解决土地征用中存在诸多问题的积极意义。并得出结论:设定农地发展权并将其归为国有,将有利于阻止大量耕地被非法征用,有效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过度扩张;有利于合理分配征地中的土地增值收益,防止国有土地资产流失;有利于规范土地征用权的行使,维护城市土地市场的正常秩序。  相似文献   

8.
试论农地发展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范辉  董捷 《农村经济》2005,(6):28-30
农地发展权与土地发展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本首先分析了农地发展权和土地发展权的异同,并对农地发展权的概念重新进行了界定。根据物权法和产权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分析和探讨了农地发展权的获取途径、产生原因、本质及其特征等。在现行的土地制度和政策下,提出通过土地产权中创设农地发展权的办法,来解决征地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农地发展权视野下的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地发展权是农用地转变为非农用地时而产生的土地增值利益,是土地征收过程中的核心问题.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用地征收变得越来越普遍,由征地引发农民失地又失业的社会问题亟待解决.其根本原因在于农地发展权的缺失.农地发展权制度在国际上以已被普遍适用,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构建和完善该制度,对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基于现行土地产权体系和农地保护政策体系,分析农地发展权的内涵、归属,确定农地发展权的设定方案并探讨其在农地保护中的应用。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与实证分析法。研究结论:当前,在中国引入农地发展权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呼声越来越高,在中国土地产权体系现状下农地发展权设定方案的提出及其运用,说明了农地发展权可以作为国家对土地管理进行宏观调控的一个弹性手段,将在土地征用、土地储备、土地规划等土地政策的实施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探求与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用途管制相适应的耕地权利人市场化补偿机制,为耕地保护法建立公平、长效耕地补偿制度提供参考。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与耕地保护责任承担出现了错位,并且随着耕地用途管制的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财政补偿明显不足。立法上应当建立以耕地发展权为基础的耕地保护补偿制度,耕地发展权是耕地非农建设和非粮种植的权利,属新型用益物权,由耕地所有权人和用益物权人享有。应建立耕地发展权银行,推动耕地发展权转移,发展权受让人不仅要支付新增指标(限额)交易的费用,还应支付以所在地区指标(限额)交易价格为标准的费用,用以补偿既有耕地权利人。研究结论:耕地的非农化、非粮化严格用途管制,是对耕地权利人耕地发展权的限制,应以耕地发展权转移建立与耕地用途严格管制相适应的耕地补偿制度,以保障地区公平发展,提高耕地保护积极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耕地产权与价值研究——兼论征地补偿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研究目的:规范并界定中国耕地的产权体系及各权利内涵,探讨各耕地权利的价值构成,分析征收耕地的补偿标准。研究方法:逻辑分析法,比较借鉴法,实证法。研究结果:耕地产权体系包含耕地的生产收益权、生存保障权、农地发展权、粮食安全权和生态安全权,各权利价值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有不同体现;征地补偿应逐步体现耕地各产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征收补偿中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在征地补偿中需要强化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地位,实现其直接权益。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征地补偿的对象除原有意义上的所有权外,还应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等用益物权,但该权利在征地中却被忽略了。研究结论:明晰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征地中的法律地位将对征地制度改革全局产生根本性的影响,现阶段需要建立规范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发证制度;在修订法律法规时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获得独立的权利补偿。  相似文献   

14.
"三权分置"是农地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为提升农业经营效益提供了制度保障。农业经营的实践形态显示,土地经营权的设立并未提升资本化耕种的农业经营收益,也难以提升村集体范围内农地产权正式转移的水平。农业经营体制在"统"的层面缺乏可操作性的产权制度方案,阻碍了农地产权设置在"分"的层面发挥出高效的制度效能。切实回应农地利用中实际耕者的地权诉求,解决农地细碎化、村集体内土地经营权流转价格过高、土地经营权配置不充分、土地经营权流转后的社会纠纷等问题,需要围绕农地高效利用,在"三权分置"下充分发挥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管理权能,以集体土地所有权统合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土地经营权。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分析农村土地利用中以其他方式承包农村土地经营权征收补偿问题,探讨如何对土地征收补偿的法律框架进行适当调整。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在确认其他方式承包的土地经营权为物权的基础上,分析了土地征收补偿现有分配方案的缺陷,以天津市郊区某葡萄园被征收为例,探讨了由于土地征收导致承包合同终止后,土地发包方给予承包方适当经济补偿的理论依据和测算方法。研究结论:补偿数额的确定应以可预见的损失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由于农村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等权利主体界定不清,农民没有稳定可靠的权利,农村土地难以流转,导致农地资源不能优化配置等诸多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对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进行改革很有必要.因此,在现行农地产权制度模式弊端的基础上,构建一种全新的农地产权结构,即实现农地产权的所有权、使用权、发展权三权分离,给各权利主体稳定、可靠和灵活的权利,保障各方利益实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是矿业大省,应通过建设矿权市场来推动矿产资源勘查的快速发展.建立云南省矿权市场的二,一是政府角色定位问题,一是如何确定交易标底性质的问题.政府应是矿权市场的监管者、调控者、其职能是制定政策并监督政策的实施.交易标底性质的确定应首先界定哪些矿权适用于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并提倡土地使用权与矿权合并转让.  相似文献   

18.
China’s central government is promoting a new round of land reform in its rural areas, the core of which is the so-called ‘three rights separation system’. In attempting to achieve the double goals of developing agriculture and maintaining the basic stability of rural society, central policy makers want to separate the original household right of contractual operation into a contractual right (right of disposal) and an operation right. When formally adopted, these two rights, combined with the village collective ownership, will constitute China’s new structure of farmland rights. Many local governments are already using practical approaches involving the separation of the three rights, providing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its formalization in the future.In this paper, we analyze four relevant existing approaches by case studies of four representative projec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ile all four have in different ways reached the goal of increased scale of farmland operations, all are facing different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among the collectives, local governments and farmers, due to different farmland interests, demands and endowment problems. In response, a new framework is developed involving three rights separation, entailing some new meanings. This involves the repositioning of the four leading player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farmland rights − the state, collective, part-time farmers and professional farmers −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free transfer, monetization and redistribution of farmland rights to meet the demands of all the parties involved. With this framework, collective ownership is limited to the management of the award and recovery of the contractual right instead of specific agricultural operations. The introduction of a contractual right exit mechanism encourages the contractual right to be sold back to the collective for awarding directly to the professional farmers. In this way, the transfer of the operation right to professional farmers is encouraged as far as possible to enable them to increase their operating area and agricultural income.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宁夏农地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区777户农户调研数据,剖析土地经营权抵押响应对农户土地转出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地经营权抵押响应越频繁,越显著抑制农户土地转出,农户每多参与一次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其土地转出概率就会降低12.10%。进一步研究发现,土地经营权抵押响应对户主年龄在46岁以下、受教育程度9年以上、无非农技能的农户土地转出行为有显著负面影响。因此,政府在推动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提升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同时,要注意土地经营权抵押响应可能会加深部分农户对土地社会保障功能的依赖性,进而影响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