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我国农村民间借贷历史悠久,并随着农村居民自发需求增加而日益活跃。虽然农村人际交往中的“结构洞”限制了村民的借贷活动,但同时也促使了农村民间借贷中介“桥”的拓展,这些“桥”是由血缘、地缘、业缘和趣缘等人际关系搭成的。正是由于农村民间借贷根本基础是由借贷双方的人际关系网络所构成,并形成了借贷关系内在的信用基础,才使农村民间借贷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和现实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农村民间借贷高速增长、农村民间借贷的积极功能和消极功能要求完善农民民间借贷权保障机制.当前农民民间借贷权保障机制存在着法制保障机制模糊、禁止非法借贷机制运转不灵、风险防范机制薄弱、纠纷解决机制单一等问题.因此,必须完善法制保障、禁止非法借贷、风险防范、纠纷解决等机制,确保农民民间借贷权的依法、正确、安全与和谐行使.  相似文献   

3.
本文所说的“温州模式”,是指在温州农村以专业市场为依托的家庭工业和个体商业这一部分经济,而不是目前的整个温州经济。本文是从整个温州经济改革试点出发来谈“温州模式”的前途的。一在温州,有一个令人注目的、非常活跃的民间借贷市场。有人把这作为温州商品经济已经非常发达的标志。民间借贷市场在“温州模式”的形成初期,曾起到过关键性的筹资、融资的作用;但这一民间借贷市场的一大特色是以多种形式的“会”为主,而“会”是非常古老的信用形式,即使在目前的温州,也是建立在浓厚的封建宗族关系的基础上的。这种信用形式一旦规模过大,往往会成为一种纯粹的投机形式而冲击商品  相似文献   

4.
姜瑾华 《江苏农村经济》2008,(9):I0001-I0001
8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中首次表态:“应加快我国有关非吸收存款类放贷人的立法进程,适时推出《放贷人条例》,给民间借贷合法定位,引导其阳光化、规范化发展。”这将是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后更重大的一次金融突破,也必将为“三农”补血带来良方。  相似文献   

5.
农村民间借贷兴盛的内蕴、效应及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90年代以来,民间借贷在农村地区因受市场需求、政府对正规金融市场的过度管制、资本趋利性等因素的催化而兴盛起来;民间借贷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金市场的供需平衡,解决了农户生活性支出的需求矛盾,有利于金融市场竞争格局的形成,但它作为一柄“双刃剑”,又带来许多新问题诸如资金流向的无序性、金融风险与监管困难等。  相似文献   

6.
民间借贷是公民个人之间的一种融资行为。我国法律对民间的正常、合法借贷予以保护。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人由于借贷时对有关问题没有处理好,由此引发一系列民事纠纷。为使债权人不受经济损失和引起不应有的麻烦,民间借贷应做到“五要”: 一、借贷要合法。合法的借贷关系才能受法律保护。因此,出借人应当搞清借款人的借款  相似文献   

7.
改革财政支农支出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引言 三农问题是世界性、长期性问题,其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又是收入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是现阶段我国各级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的资金达到11303多亿元,年均递增17%,是改革开放以来投入增加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之一,2006年财政将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那么这些政策有没有达到农民收入增长的效果呢?这是本文需要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近几年来,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呈现出收入差距拉大趋势,于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成了本届政府的头等大事。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原因之一是:城市处于产业结构转换之际,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进程受阻;原因  相似文献   

9.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三农”问题的症结之一。谈农民增收,不是看短期的因素以及一些应急的措施导致的收入增长,而要看长远的、深层次的制约因素。“三农”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层次的矛盾,“三农”问题的根源不在农村,而在于宏观的经济和社会政策的取向。  相似文献   

10.
程玥  朱冬亮 《林业经济》2012,(8):13-17,40
调查发现:正式林权抵押贷款制度安排存在信息不对称、抵押林权处置难、借贷成本与风险大、非生产性借贷居多和林业部门寻租等主要问题。而民间借贷吸纳本土知识,能够解决正式制度安排的上述缺陷,但这一非正式制度安排却由于金融规制不健全、地域性局限、政策性约束等不足,实际处于"地下"运作状态,导致农民无论向信用社,还是通过民间渠道借贷都会受到诸多限制。鉴于本土知识和林权抵押贷款的密切关系,应把本土知识与民间借贷机制包容到已有政策中,以充分发挥制度实施效力。  相似文献   

11.
资本的逐利性是民间借贷发生的本质原因,而富足的民间资本和匮乏的小微企业经营资本使得民间借贷的发生成为现实,但是不完善的借贷市场和不规范的中介机构使得借贷过程潜藏着极大风险。所以,规范借贷市场和中介机构是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随着民间借贷市场的日趋活跃和对金融业的影响日渐加深,为及时把握民间借贷发展动态,防范和化解民间借贷风险,对河北省民间借贷情况进行调研。本文从省内民间借贷活动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建立民间借贷法律的建议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便使民间借贷更好地发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利率的多次凋整,银行存款的收益处于低位期,一些农村居民便将家庭部分积蓄资金投向民间借贷市场,以增加收益,民间借贷日趋活跃。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经营专业户、个人企业等由于贷款条件的限制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而又急需发展资金,只得向民间进行融资,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间借贷市场的发展,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融资业务的机构和个人,如担保公司、信息咨询公司等机构及地下高利贷者(放款人),民间借贷行为呈现膨胀发展之势。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民间金融在农村地区也不断发展。据2001年中国入民银行山东聊城市中心支行的抽样调查。在所调查的六个乡镇普遍存在民间借贷行为。借贷规模达458亿元,占当地贷款余额的37%,比2000年提高了8.7个百分点。抽查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和农户发生民间借贷行为的分别占所调查农户的82%、94%和24%。借贷总额达1280.2万元,较2000年增长18.38%,同时单笔贷款金额分别为325万元,2414万元和0.4万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316%、12%和33.3%,借贷主体对于民间借贷的依赖性在增强。  相似文献   

15.
农村金融发展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虽然经过多次改革,但市场效果差强人意。农村正规金融组织收缩农村阵地,留下的农村正规金融组织还存在着资金供给政策的“抑农”倾向。我国农户从银行和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借人资金仅为借款总额的13.94%,从私人或其他非金融机构借人资金高达借款总额的86.06%,大部分资金借贷是在农村内部解决的(何广文,1999)。这些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组织形式包括自由借贷、银背和私人钱庄、合会、典当业信用、民间集资、民间贴现和其他民间借贷组织(如股份基金会等),而目前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又受到中央政府的种种限制。为进一步探讨农村金融的发展问题,我们需要对农村借贷制度有一个深入认识。  相似文献   

16.
鉴于民间借贷对于神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民间借贷不容忽视的风险问题,本文研究立足神木县民间借贷发展起因,结合宏微观视角,对神木县民间借贷发展现实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分析集中在中小企业的神木县民间借贷风险,并最终制定合理控制方案,降低民间借贷风险,引导民间借贷正规化发展,推进神木县民间借贷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加快发展农村先进生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一靠增加投入,二靠刨新机制。工商资长、民间资本、外商资本开发农业,这是新时期发展农村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切入点,是农村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也是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可以说,“三资”投入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将是深刻而全面的。  相似文献   

18.
李炎媛 《农业经济》2018,(3):102-104
民间借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融资难的问题,同时也是农村居民拆借和应急的主要形式,与正规金融机构借贷相比,民间借贷具有手续简便、灵活等特点,但同时也蕴藏着诸多社会风险。为此,完善民间借贷的法律规制尤为重要,针对当前农村地区民间借贷面临的风险因素,应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地区民间借贷法律体系,在立法层面进一步明确民间借贷的法律地位,明确民间借贷的监管主体和监管范围,创新民间借贷法律规制路径,减少农村地区民间借贷纠纷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三农”问题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近期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情况下 ,探索农民增收途径、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0.
民间借贷指的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企业及个人与其它经济组织之间的资金借贷行为。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缺位为农村民间借贷提供了很大发展空间,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亟需更多资金支持。而民间借贷以其手续灵活,简便的特点颇受广大中小企业及农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