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刘绘 《经济论坛》2007,(18):41-43
一、简要的回顾自从2002年末日本财政大臣盐川发难以来,针对人民币汇率问题,国际社会经历了四轮主要的博弈过程,最终导致了2005年7月21日的人民币升值和汇率形成机制的进一步转变。中国的汇率政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几经波折,直到今天已经发生了许多次巨大的变化。本文首先对导致2005年汇率变动的四次博弈和我国汇率制度的变迁进行简要回顾。  相似文献   

2.
汇率制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大,一些研究机构、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也纷纷对此发表看法。我们认为,人民币升值问题归根结底是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闯题。那么,现有的盯住汇率制度是否适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如何从盯住汇率转向更为合适的汇率制度?怎样决定适合中国经济发展、金融体制改革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从当前对汇率制度选择和世界汇率制度演变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益于解决以上问题的途径。本文首先对盯住汇率制度进行分析,介绍脱离盯住汇率制度的影响因素,之后从总体上讨论决定汇率制度选择的长期因素以及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汇率制度的演变,最后提出当前汇率制度选择的BBC准则以及可供中国选择的几种汇率制度。  相似文献   

3.
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和多变量GARCH模型,对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欧元、美元和日元之间的收益溢出效应和波动溢出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欧元、美元和日元对人民币存在显著的收益溢出效应和波动溢出效应,但是人民币对其他几种货币的收益溢出效应和波动溢出效应并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正在融入世界主要货币汇率市场,但是人民币汇率市场尚不成熟,目前我国仍然应该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相似文献   

4.
论现行人民币汇率机制的阶段性与合理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爱俭 《现代财经》2004,24(1):8-12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人民币汇率水平及现行汇率机制是否合理的问题成为国内外讨论的热点。本文从对汇率制度选择的阶段性理论与实践的分析入手,从而引出对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阶段性划分,最后对现行人民币汇率机制的阶段性与合理性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5.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民币汇率问题似乎由国际金融危机这一热议的问题取代而有所沉寂,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历程尚未完成,改革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是人们的普遍共识。但是人民币汇率制度如何改革,国内外的观点则不尽相同。因此,人民币汇率制度也应该有"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6.
略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与国有商业银行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5年7月21日实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一直呈单边升值的趋势,截至目前已升值10%。基于此,对国有商业银行在人民币升值过程中存在的国有商业银行外汇资本面临贬值,资产与负债的汇率风险敞口,人民币汇率浮动频率和区间加大,结售汇等中间业务的汇率风险加大等一些汇率风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人民币汇率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要素,2005年以来,随着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人民币汇率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升值。人民币的升值对我国经济发展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在当前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我们应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措施,稳定人民币汇率走势,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  相似文献   

8.
“汇改”后人民币汇率制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重大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基准汇率一直处于单边升值的态势.从宏观经济特征和模型实证分析中可以得出,虽然"汇改"后人民币货币篮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在逐渐增强,但主要还是参考美元汇率来进行调节,属于"软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  相似文献   

9.
以汇率决定的资产市场方法为基础,通过实际汇率和外汇储备资产规模变化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ECM),本文对1994—2007年人民币市场均衡汇率进行估算。估算结果显示,1994年以来,人民币实际汇率与市场均衡汇率没有太大偏离。2005年7月以来,市场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随着“小步微调”的改革方式进一步强化,人民币实际汇率与市场均衡汇率的偏离水平呈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作为过渡措施,应采用目标区汇率制度,将外汇储备增减幅度作为调整汇率目标区范围的一个参考标准,推动人民币汇率向均衡水平靠拢。  相似文献   

10.
赵武  杜斌  闫化海 《经济师》2005,(3):58-59
在中国金融进一步开放的新形势下 ,现行单一钉住汇率制度将会“退出”。文章根据汇率制度选择的“退出战略”结论 ,结合各国汇率制度变迁的实践和我国的实际 ,分析了人民币现行汇率制度“退出”的方式、时机和条件。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2005年7月21日我国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的连续时间序列数据和离散数据,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的两个变量—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会对人民币汇率产生显著的影响,其中人民币货币供应量增加会引起人民币汇率贬值,银行间信用隔夜拆借利率上升可以引起人民币汇率升值。因此,中国在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同时,应有效监控我国货币供应量对汇率的影响,密切关注银行间同业拆解利率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内外平衡和外汇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自推出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截至2008年9月2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6.8659元,累计升值超过15%。客观地讲,人民币升值是我国特殊的现实环境与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从正反两方面来探讨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巧兰 《江南论坛》2009,(12):15-16
自2005年7月我国实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一直保持小幅上升的趋势,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对外贸易,而出口企业首当其冲。在面临出口利润减少、汇率风险增大等等压力的情况下,出口企业应如何应付,本文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人民币汇率预测——基于GARCH模型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的走势一直受世人关注。运用合适的方法对汇率进行预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广义条件异方差自回归(GARCH)模型,随后对人民币/美元的高频数据进行预检验,发现其存在自相关性和异方差性,之后建立汇率GARCH模型,并进行汇率预测。  相似文献   

15.
殷微波  王峰 《当代经济》2007,(15):144-145
自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的走势一直受世人关注.运用合适的方法对汇率进行预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广义条件异方差自回归(GARCH)模型,随后对人民币/美元的高频数据进行预检验,发现其存在自相关性和异方差性,之后建立汇率GARCH模型,并进行汇率预测.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对近年来关于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当前维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原因,指出人民币汇率制度进一步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宽松的管理浮动汇率制。  相似文献   

17.
新形势下我国出口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人民币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不断攀升,人民币汇率风险对我国出口企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文章的目的是要增强出口企业对汇率风险的抵抗本领,有效规避人民币汇率升值给企业带来的风险,让企业自如应对国际市场的风云变幻。  相似文献   

18.
汇率制度是一国金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货币政策是调控宏观经济、稳定货币的重要工具。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汇率制度,对于宏观经济运行和货币政策效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的内容入手,运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对人民币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研究,又依据克鲁格曼三角形分析人民币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冲突的原因,并对如何协调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汇率出现了两个显著的变化趋势——升值趋势明显和波动增加。文章首先采用AR—GARCH模型测算了人民币汇率的波动率,然后利用方差—协方差矩阵和Frank-Wei检验,测算人民币与主要国际货币间汇率的相关性和显著性以及人民币货币篮子中各货币的权重。最后得出我国汇率制度具有BBC汇率制度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翟淑萍  王岩 《现代财经》2007,27(7):49-53
目前浮动汇率制度转换的相关理论和实证分析相对匮乏.通过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样本国家的汇率制度转换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人民币汇率制度从固定盯住汇率制度退出的渐进性转换路径问题,可得出人民币汇率制度退出固定盯住汇率制度应先转向中间汇率制度的研究结论,从而为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转换政策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