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9 毫秒
1.
窜货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基于博弈论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广 《技术经济》2006,25(6):111-114
在我国企业的分销渠道建设中往往会遇到窜货现象。它是现代市场营销中经常遇到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对渠道成员和产品制造商的伤害极大。对窜货现象进行剖析后,我们可以看出,产生窜货的原因多种多样。很多学者都对窜货现象的形成原因作了分析并撰写了文章。他们对窜货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时大多是从产品、价格、分销和促销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的。本文在对窜货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时应用博弈理论对窜货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预防和避免窜货现象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渠道冲突管理在市场营销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窜货是渠道冲突的典型体现,在渠道管理中它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本文阐述了市场窜货产生的原因,分析了窜货问题对企业的影响,最后,提出了企业在不同发展时期应对窜货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窜货冲突是渠道危机中的一个毒瘤,对许多企业造成巨大的有形与无形损失。本文从分析引发窜货的内外因根源出发,提出了对渠道危机中的窜货冲突的防与治之对策。同时,也要注意软硬兼施,全方位出招,防止窜货,维护企业分销体系的秩序和网络安全。  相似文献   

4.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进行,医药分销行业得到快速发展和变革,但在其中也出现部分分销商的不规范做法如窜货,给厂商和其他的渠道成员都带来了不小的损失。所谓窜货,是指渠道分销网络中的分销主体将商品销售到合同约定(或行政规定)以外的其它区域市场,造成渠道分销网络秩序与功能紊乱的一种营销现象,亦称之为冲货、倒货。对于我国医药行业多、小、散的局面而言,窜货对于生产企业渠道效率、渠道安全的影响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5.
市场窜货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润球 《经济师》2002,(2):63-64
窜货是营销实践中一个让企业和销售人员头痛不已的问题 ,它给企业的营销造成巨大的危害。窜货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都与企业营销过程中某些环节的管理失控有很大的关系。因此 ,为了防止窜货 ,使市场能够朝企业预期的方向健康地发展 ,企业应该立足于管理 ,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健康稳定的销售网络。  相似文献   

6.
中间商窜货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窜货的危害及引起窜货的原因深入分析,进而提出慎重选择经销商,合理划分销售区域;制定科学合理的销售计划、完善的价格政策及合理的返利政策;严格做好促销管理;加强企业内部营销人员的管理等治理中间商窜货的对策。希望能对研究和解决中间商窜货问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胡沛陇 《新经济》2009,(11):64-67
“没有窜货的销售不是红火的销售,大量窜货的销售是危险的销售”,厂家知晓自己的产品在市场里相互窜货时,往往不慌不忙。因为经销商与经销商之间的“鹬蚌相争”,最终结果是厂家的“渔翁”得利。  相似文献   

8.
李健 《经济师》1997,(11):47-47
浅谈产品市场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策略重点●李健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分为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四个阶段。分析产品市场生命周期,是为了正确判断产品的发展趋势,并根据产品在其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采取适当的市场营销策略,使企业把握住在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的...  相似文献   

9.
一、企业生命周期的一般涵义市场的需求和技术的发展都客观地存在着某种反映经济性(市场价值)的周期变动,即所谓的市场需求——技术生命周期。而每个市场需求——技术生命周期都可能会包括出现期、迅速增长期、缓慢增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几个阶段。同样,以技术为基础,满足市场需求的每一种产品也存在着某种生命周期。总结归类典型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可以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导人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大量具有某些相同市场特征的企业可以集聚组成某个产业。反过来说,产业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它提供了某种社会需要的产品。由此…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出发,根据各阶段的形态和特点,提出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导入到广告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运用柔性管理的要求,强化广告预算管理的动态性和时效性,从而建设和产品生命周期相匹配的企业广告预算管理架构和广告预算管理战略。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出发,根据各阶段的形态和特点,提出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导入到广告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运用柔性管理的要求,强化广告预算管理的动态性和时效性,从而建设和产品生命周期相匹配的企业广告预算管理架构和广告预算管理战略.  相似文献   

12.
依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市场行为特征和不同消费者群体,因此,企业应采取不同的广告策略。本文试从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不同特点出发,探讨相应的广告目标、广告内容、媒介选择、设计原则和广告实施策略等内容。  相似文献   

13.
市场生命周期和市场开拓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笛 《发展研究》1997,(5):12-1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生命周期相对于产品生命周期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市场生命周期的研究、开发都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本文就市场生命周期的特点、开拓发展谈谈管见。 一、市场生命周期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西方的一些学者在六十年代中期曾引入产品周期理论,借以研究产品市场的动态特征。该理论一般是将产品在市场上的动态过程划分为产品的引入、畅销、成熟与衰亡等几个阶段。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企业营销活动,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不少大企业藉此走上营销成功之路。但产品就其自然属性而言有成熟与衰亡一说,就其价值属性来讲无所谓成熟与衰亡,只是价值赖以实现的工具和场所即市场本身才有成熟与衰亡之分。因此,差不多与产品生命周期  相似文献   

14.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外部技术环境从吸收能力的效率性、范围性和灵活性上对企业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而组织结构的不同必然带来企业在吸收能力上优势的不同。试图从技术环境与吸收能力匹配的角度对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企业组织结构的选择作一定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社会观视角和市场观视角两个角度对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加以定义,在此基础上对两种视角下的定义做了逻辑框架上的分类与划分,得出两种视角下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进而得出基于社会观视角和市场观视角下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研究框架,分别从这两个角度进行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研究,即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社会观的横向成本管理研究和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市场观的纵向成本管理研究,阐述了各个阶段应当进行的成本管理方法,并结合市场营销学的相关内容做了相应的营销策略分析,最后对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应用做了一些建议,得出只有充分结合横向和纵向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使二者相互促进、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产品金生命周期成本,使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最小,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终极目标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社会观视角和市场观视角两个角度对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加以定义,在此基础上对两种视角下的定义做了逻辑框架上的分类与划分,得出两种视角下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进而得出基于社会观视角和市场观视角下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研究框架,分别从这两个角度进行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研究,即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社会观的横向成本管理研究和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市场观的纵向成本管理研究,阐述了各个阶段应当进行的成本管理方法,并结合市场营销学的相关内容做了相应的营销策略分析,最后对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应用做了一些建议,得出只有充分结合横向和纵向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使二者相互促进、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使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最小,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终极目标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窜货的博弈分析与规避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晔 《经济师》2006,(3):184-185
窜货是分销渠道中存在的一个现象,它的存在已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商品分销渠道的健康发展。文章介绍了窜货所带来的危害,同时运用博弈论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措施,以有效地规避窜货。  相似文献   

18.
在消费市场瞬息万变和分销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如何根据产品品类所处生命周期阶段的差异性,来实现产品品类间分销资源的合理配置,已经成为众多企业关注的焦点。在阐述产品品类生命周期特征知识管理模型的基础上,定义了销售量、市场占有率和销售利润率3类知识“情境”,建立了基于情境认知的产品品类生命周期特征知识推理规则,并结合某零售企业日化产品品类的销售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9.
企业产品都有其特定的发展阶段、生命周期,划分好产品项目管理备阶段,有利于在备阶段控制、平衡企业全部资源,实现既定目标。同时项目财务管理随着项目管理的启动、筹划、实施和收尾备阶段不同而有其各自的侧重内容。  相似文献   

20.
王文婷 《经济师》2013,(11):264-265
随着市场竞争的越来越激烈,我国化妆品企业出现了品牌林立、竞争异常激烈的局面。我国不少化妆品企业在渠道设计与管理上举措失当,渠道网络混乱,经常出现跨区销售,低价竞争,窜货严重等种种渠道冲突。文章分析了我国化妆品企业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我国化妆品企业营销渠道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