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周小娟 《经济师》2014,(6):33-35
大熊猫保护区与其周边社区关系一直为人们所关注,二者的主要问题一直集中在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和周边社区经济发展的矛盾与纠结上。生活在自然资源丰富的社区,老百姓希望通过资源利用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处在社区周边的自然保护区则需要充分保有自然资源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因此,二者关系的纽带主要在于资源利用管理,并以此衍生出复杂的人际关系、约定俗成的管理制度以及保护、发展的僵持与相互妥协。社区已成为大熊猫保护(地)区建设的重要因素,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将保护区与周边社区一体化建设的思路越来越有必要,需要尽快确立和践行。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广西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关系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社区居民普遍认识到建立自然保护区对资源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保护区开展社区共管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保护区从业人员和社区居民对"社区对保护区的响应"和"保护区对社区的影响"方面的多个指标存在差异显著的看法;保护区边界不合理,资源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社区居民责、权、利不一致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到自然保护区和社区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通过对保护区居民采伐、捕猎等行为的禁止及活动空间的限制,实现对自然保护区的管控。实践证明,这种管控机制在维护公众环境权的同时,也损害了保护区社区居民的生存权,使得保护区管理机构与社区居民的紧张关系不断升级。社区共管则兼顾公众的环境权和居民的生存权,一方面通过吸收保护区社区居民参与保护管理,提高管理效能,以保证自然保护区环境生态功能的实现;另一方面通过开发保护区资源,改善保护区的民生,以满足保护区社区居民生存权的需求,从而缓和保护区管理机构与社区居民的紧张关系。社区共管优势明显,势必将成为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我国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人口众多,与贫困地区在空间上高度重合,森林旅游不仅能够鼓励居民参与保护区管理,也为社区提供了一种更具可持续性的生计方式,因此,森林旅游常被用作缓解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居民生计之间矛盾与冲突的手段。文章以云南省高黎贡山等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为研究区域,以农户收入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方法,研究森林旅游对社区农户收入变化的影响。研究显示:(1)参与森林旅游经营农户的人均收入高于非参与森林旅游经营农户的人均收入;(2)而经营农户的非旅游收入与非经营农户人均收入没有显著性差异;(3)经营农户的旅游收入高于非旅游收入,森林旅游带来的收入已经成为其家庭的主要收入。最后,为更好地发展森林旅游,促进社区农户生计与保护区管理协调发展,提出了针对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20年是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史上的最重要时期,但在保护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自然保护与社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凸显出来。处理好这对矛盾首要条件是对自然保护区社会经济要有深入了解。基于以上目的,对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进行了深入的社会调查,包括个别访问与问卷调查,涉及新建县南矶乡总户数1 590户,这些居民全部生活在保护区试验区。本调查的覆盖率达到全部农户的45%,扣除外迁农户后覆盖率高达69.3%。调查结果表明:(1)南矶乡保持着典型的湖区社会经济特征,其对湖泊自然资源依赖性极强;(2)保护区内渔业资源较为丰富,但区内渔产量因湖池不同而不同,因此,从承包湖池的渔获量来看,拥有较优的湖池的农户收入颇丰;(3)近几年,小龙虾产量猛增,市场价格攀升,成为当地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因此,其捕获量与市场价格的波动将直接影响居民的收入与社会稳定。认为:(1)该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是赣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在不破坏其基本特征的情况下,适度捕捞,特别是对外来种小龙虾的捕捞,与自然保护不发生根本冲突;(2)由于当地农户收入颇丰,无外出动力,如何有效管理和利用湖泊渔业资源,是解决保护区与社区共同发展的唯一途径;(3)从长远来看,在各级政府支持下管理局应当建立一种机制,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冲突并把社区农户作为保护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6.
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霞  张岩 《经济研究导刊》2011,(13):151-152,155
中国自然保护区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的矛盾也日益尖锐。社区共管在协调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社区共管的理论来源主要是社区林业、参与式扶贫及公共资源的管理,而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引入,主要是国际援助项目的推动、保护区和社区争取资金的利益驱动,缓解由于产权的模糊和重叠而形成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我国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的研究,分析了湿地保护区实行社会化管理的必要性,提出了湿地保护区的社会化管理模式,指出社会化管理使社区成为保护区工作的共同合作伙伴,将湿地保护和当地社区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使二者达到和谐统一.社会化管理作为一种新的湿地管理模式,值得在湿地自然保护区推广.  相似文献   

8.
构建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体系,对引导该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从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意识及保护区关系6个维度,构建评价体系框架;采用层次分析法、要素聚集度和系统耦合度,构造了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绩效评价模型;并对云南轿子山国家级保护区周边6个社区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所涉及的各社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综合发展水平得分介于0.45~0.68之间,系统协调度得分介于0.69~0.93之间,各社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绩效评价得分在0.55~0.79之间,评价等级均不高;这说明轿子山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生态文明建设力度不足,尤其是在经济和社会建设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9.
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调查分析了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依据《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价技术规范》原则、方法,对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进行了评价,综合评价有效管理质量等级为良,说明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有较好的基础。但是,经费管理、保护管理设施、社区协调性3项指标的评价分较低,工作差距较大。规划设计和生态旅游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大问题。权属、总体规划、边界、范围、设施设备种类和数量、保护区控制、资源监测、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管理9项指标管理质量等级为中等,管理工作还有很大不足,对保护区建设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霞  张岩 《经济研究导刊》2011,(12):193-195
中国自然保护区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的矛盾冲突日益尖锐。社区共管在协调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研究和实践中,对社区共管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做法,包括对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含义、对象、目标、原则、激励机制、乡土文化在共管中的作用等方面,实践和认识都不尽相同。研究分析这些问题,对中国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共管具有理论的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