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随着中越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中越边境地区自发形成了越南盾货币兑换市场。由于官方人民币兑越南盾汇率缺失,中越边境地区人民币兑越南盾汇率长期受制于民间货币兑换机构——"地摊银行"。随着2014年中国(广西东兴试验区)-东盟货币服务平台上线运行,为中方银行提供越南盾买卖汇率和交易信息,东兴试验区逐步形成了人民币兑越南盾汇率价格发现机制。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发现:人民币兑越南盾汇价主要受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越利差、中越通胀差异的影响,其中人民币与美元汇率是主要参考因素。为进一步完善人民币兑越南盾汇率价格形成机制,要继续完善汇率定价方法,引入做市商和中间价报价制度,在中间价基础上实行浮动汇率。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央行政策对人民币外汇市场压力的时变性影响。研究发现,央行数量型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主要通过影响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市场的"相对"供给水平来影响人民币外汇市场压力的波动,宽松政策在经济高涨时期和经济新常态时期会引起人民币外汇市场贬值压力,在经济萧条时期会引起人民币外汇市场升值压力;央行价格型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影响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市场的"相对"需求水平来影响人民币外汇市场压力的波动,宽松政策在经济高涨时期和经济新常态时期会引起人民币外汇市场升值压力,在经济萧条时期会引起人民币外汇市场贬值压力。  相似文献   

3.
红河州毗邻越南,地处中国和东盟两大市场的结合部,拥有西南三省对越贸易最大的国家级口岸——河口。中越双边经济、文化相互交流日趋频繁,河口口岸优良的区位优势、蓬勃的双边贸易促进了中越双边的金融合作,银行结算体系较为健全,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河口结算模式"。但长期以来,红河州边境地区人民币兑越南盾汇率定价一直由越方主导,随着中国经济影响力不断提升和沿边金融综合改革的推进,探索和研究边境区域性汇率定价机制的构建,对打破多年由越方银行定价人民币兑越南盾汇率局面,争取人民币兑越南盾汇率定价主动权具有积极意义。课题组通过对人民币汇率制度和越南盾汇率制度的研究,借鉴国内其他小币种挂牌的探索和实践经验,并结合河口口岸人民币兑越南盾挂牌的实践和成效,探索打造边疆地区可复制的小币种挂牌示范模板。课题结合红河州河口口岸区域性人民币对越南盾市场汇率①运行的工作实践,对目前的运作及成效进行系统性梳理和总结,深入分析在当前贸易背景下河口边境人民币对越南盾市场汇率运行的环境、条件、影响因素以及面临的问题,通过理论分析,为构建边境区域性定价机制探索性提出解决路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境内外汇市场即期汇率、香港离岸市场人民币即期汇率和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研究对象,研究境内外汇市场的货币定价权问题。研究表明,境内外汇市场具有一定的人民币定价权,与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存在相互影响,境内人民币日间波动幅度的扩大强化了境内人民币定价权;中国境内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定价权不完全由管制赋予;境内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的形成已经具备一定的市场基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市场供需及预期;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具有显著的外生性。基于研究结果,本文认为境内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是境内人民币定价权巩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闲话小币种     
自古以来,中国边境线长,口岸众多。随着我国边境贸易和对台贸易的逐渐活跃,人民币兑卢布、越南盾、台币等小币种的汇率走势也越来越受到企业乃至个人的关注。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在外汇市场中被“遗忘”的三个小币种。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公安部进一步加大对广西中越边境地区"地摊银行"的打击力度,使"地摊银行"为核心的中越本外币结算体系受到影响,因此规范和促进中越边境本外币兑换市场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深入分析目前中越边境人民币与越南盾民间兑换市场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出以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方式带动边境地区本外币兑换市场发展的基本思路,并就越南盾与人民币买卖、越南盾调剂市场的设立等方面进行制度安排,旨在解决长期困扰中越边境金融秩序的"地摊银行"问题,实现边境金融市场良性、持续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闲话小币种     
自古以来,中国边境线长,口岸众多。随着我国边境贸易和对台贸易的逐渐活跃,人民币兑卢布、越南盾、台币等小币种的汇率走势也越来越受到企业乃至个人的关注。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在外汇市场中被“遗忘”的三个小币种。  相似文献   

8.
银行间外汇市场发展历程与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在回顾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建立背景的基础上,从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与完善、外汇市场的产品创新以及外汇交易中心提升市场服务水平等方面介绍了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发展历程;并认为要将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建设成为全球性人民币产品交易中心和定价中心,还需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丰富外汇市场产品、扩大市场参与主体、加强市场风险管理、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9.
人民币外汇市场的微观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人民币外汇市场微观结构的变迁和特征,而且结合外汇市场微观结构理论提出了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具体政策建议.2006年年初,中国在人民币外汇市场引入了做市商制度,人民币外汇市场成为了一个混合型市场,做市商在人民币汇率决定中处于核心地位.但是中国外汇市场以场内市场为主,交易量相对较小,客户结构单一,限制了基本面信息的传递.文中提出了完善人民币外汇市场微观结构的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1994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挂牌了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和港币等五种国际储备货币。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主要货币汇率波动加大,微观主体出于节约汇兑成本的需要,对人民币与新兴市场货币兑换交易的需求不断上升。为满足经济主体的需求,中国人民银行积极探索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挂牌人民币对新兴市场货币交易。2010年11月22日,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挂牌人民币对卢布交易。挂牌以来,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新兴市场货币交易健康发展,报价日益活跃,成交快速增长。截至2011年9月末,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卢布成交53.10亿元人民币,2011年下半年以来的交易量也已超过了人民币对英镑的交易量。在我国银行间市场挂牌人民币对卢布交易一周年之际,本刊特推出四家人民币对卢布做市商相关经验与感想的专题文章,供市场参考。  相似文献   

11.
2012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继续呈现双向波动趋势,升值和贬值预期交替出现。企业等市场主体根据人民币汇率预期变动,灵活调整外币资产负债配置结构,使财务运作呈现较为明显的“钟摆效应”。“钟摆效应”的出现,反映了国内市场主体对汇率风险意识的增强,也影响到外汇资产在央行和市场主体间配置的变动,增加跨境资金流动的波动性。为更好地适应国内市场主体外币资产配置需求的变化,文章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央行在“8·11”汇改后放松了汇率中间价的管理,采用更为市场化的方式形成中间价,这种变化对于人民币汇率衍生品市场的影响尚属未知。为此,本文从人民币期权组合的Black-Scholes隐含波动率历史报价数据中提取出在岸、离岸市场人民币期权的无模型隐含波动率和风险中性偏度,在将样本划分为汇改前后三个不同的阶段的基础上,检验了期权隐含指标对未来汇率分布的预测能力。实证结果表明,在“8·11”汇改之后,随着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变得更加市场化,期权价格中包含了越来越多关于未来汇率分布的信息,在岸和离岸期权市场的信息效率都有显著提高,意味着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的市场化能显著提升我国金融市场效率。因此,在兼顾金融安全的角度上,稳步促进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市场化进程将有利于我国金融市场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内容交易制度对金融市场的运行质量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实施做市商制度前后我国外汇市场运行的分析,发现实行做市商制度后,我国外汇市场的流动性和市场效率都有所提高,美元/人民币的即期汇率波动虽然较以前增大,但依然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适应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隋建利  刘碧莹 《金融研究》2020,485(11):1-20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逐步推进,SDR货币篮子中人民币的国际化定位引人瞩目。本文基于非线性MSBIARCH模型,实时甄别人民币市场与美元市场、英镑市场、日元市场、欧元市场之间的波动传染关系,以及波动传染作用下汇率市场的波动聚类态势,进而识别SDR货币篮子中人民币的国际化定位,旨在为及时防范并规避人民币市场的波动风险提供参考。研究发现,汇率市场经由“经济基本面”“市场情绪”以及“市场预期”对外发挥波动传染作用,人民币市场与美元市场之间存在双向波动传染关系,与英镑市场、欧元市场以及日元市场之间存在单向波动传染关系。不同汇率市场之间的波动传染关系表现出时间区制转移特征,汇率市场的波动聚类态势也呈现时变特征。汇率市场发挥波动传染作用的时间与汇率市场呈现波动聚类态势的时间相匹配,均集中在极端经济事件期、不规则事件期以及政策颁布事件期。国际汇率市场的波动传染作用导致了人民币市场的波动聚类态势,而人民币市场的波动传染作用仅强化了国际汇率市场的波动聚类态势,SDR货币篮子中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5.
吴国鼎  姜国华 《金融研究》2015,425(11):1-20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逐步推进,SDR货币篮子中人民币的国际化定位引人瞩目。本文基于非线性MSBIARCH模型,实时甄别人民币市场与美元市场、英镑市场、日元市场、欧元市场之间的波动传染关系,以及波动传染作用下汇率市场的波动聚类态势,进而识别SDR货币篮子中人民币的国际化定位,旨在为及时防范并规避人民币市场的波动风险提供参考。研究发现,汇率市场经由“经济基本面”“市场情绪”以及“市场预期”对外发挥波动传染作用,人民币市场与美元市场之间存在双向波动传染关系,与英镑市场、欧元市场以及日元市场之间存在单向波动传染关系。不同汇率市场之间的波动传染关系表现出时间区制转移特征,汇率市场的波动聚类态势也呈现时变特征。汇率市场发挥波动传染作用的时间与汇率市场呈现波动聚类态势的时间相匹配,均集中在极端经济事件期、不规则事件期以及政策颁布事件期。国际汇率市场的波动传染作用导致了人民币市场的波动聚类态势,而人民币市场的波动传染作用仅强化了国际汇率市场的波动聚类态势,SDR货币篮子中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中国货币市场》2012,(6):53-60
2012年5月,银行间市场整体平稳运行,主要特点是:市场资金面宽松,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银行间国债收益率曲线整体下移,利率互换成交曲线也出现明显下移;国际市场美元指数飙升,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显著走§5,人民币对欧元汇率破八,汇率盘中波动和升贬预期较为稳定;外汇衍生品成交活跃,市场份额进一步上升。  相似文献   

17.
《中国货币市场》2012,(5):54-60
2012年4月,银行间市场整体平稳运行,主要特点是: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浮动幅度从0.5%扩大到1%,头寸管理制度改革取消“下限管理”,人民币汇率实际波幅有所扩大,交易价偏离中间价幅度首次超过0.5%,但人民币外汇期权隐含波动率整体下滑。本币市场基本面平淡,货币市场利率震荡上行,银行间国债收益率曲线小幅波动,利率互换价格波动不大,利率互换曲线形态继续改善,Shibor市场基准作用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18.
发挥市场供求对汇率的调节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是当前我国汇率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本文在泰勒曲线的框架下考察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宏观经济波动和货币政策实施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发现,1994—2006年通货膨胀波动对人民币汇率波动是不敏感的,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不显著,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宏观经济波动没有显著的影响;2007年以后人民币汇率波动推动泰勒曲线向内移动,因此更大的人民币汇率弹性对货币政策传导和货币政策有效性是有利的,逐步扩大的人民币汇率弹性区间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是适宜和可接受的。另外人民币汇率波动也使得泰勒曲线更加陡峭,稳定通货膨胀所导致的产出缺口波动减小了,因而更有利于货币政策当局追求一个低而稳定的通胀目标。  相似文献   

19.
《中国货币市场》2014,(4):60-67
2014年1季度,银行间市场的主要运行特点是:货币市场平稳运行,资金利率以下跌为主;债券市场显著回暖,国债收益率曲线陡峭化下行;利率互换市场明显走低,FR007利率互换成交量市场占比超80%。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呈贬值走势,交投活跃;人民币对美元交易汇率波幅扩大至2%,日内波动加大;人民币对新西兰元开展直接交易,成交相对活跃;汇率衍生品价格走低,期权波动率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