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3 毫秒
1.
通过一个两部门模型,实证研究了产业结构对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证明第二产业的生产要素边际生产率高于第三产业。生产要素边际生产率在产业间的差异,导致生产要素由低生产率产业向高生产率产业流动,这个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会促进经济增长。尽管从产业结构上来看,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是连年下降的,但是,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表明,第二产业仍然是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2.
陈浩  罗力菲 《改革》2023,(5):105-123
要素在区域空间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保障。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使用2010—2019年京津冀区域内城市和周边参照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系统考察区域协同发展政策对要素流动与配置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协同发展政策具有显著的要素流动促进效应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应,与对照组相比,京津冀区域内城市的要素流强度和全要素生产率经历了更高水平的增长,基于多种方法和策略的再检验佐证了增长效应的稳健性;比较不同类型城市的政策效应发现,区域协同发展政策对中心城市、功能转移城市和轴带发展城市的要素流动促进效应更强,城市规模较小、科技水平较低、基础设施不完善会掣肘区域协同发展政策的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政策通过资源高效配置、规模报酬递增与前沿技术进步三条路径,推动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应加大区域协同发展政策的实施力度,探索建立城市群全域要素流动的机制,促进生产要素空间配置优化,推进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形成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相似文献   

3.
生产要素流动是影响生产率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运用Shift-Share方法实证度量了2000-2007年旅游产业结构变迁对旅游业资本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从"结构红利"的角度解析了旅游业产业结构变迁过程中产生的发展潜力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计算数据显示,对大部分省份来说,旅游产业结构变迁有利于旅游业资本生产率的提升和发展,但是对另外一部分省份来说,资本要素转移的"结构红利假说"效应并不明显:与结构效应相比,旅游产业内部增长效应是资本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源泉.  相似文献   

4.
关于经济增长的方式,结构主义观点认为,经济增长除了劳力、资本和技术要素的影响之外,产业结构的转变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它强调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市场发育不足,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区别较大,在相同的投入条件下,收益情况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劳动力和资本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或产品)向生产率高的部门(或产品)流动,就能加速经济的增长。对我国而言,调整产业结构是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核心内容,也是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文章运用生产函数分解法,基于两部门劳动产出弹性的估计值,对中国1981-2010年农业劳动力的配置效应进行了估算,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变动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发现:农业劳动力的重新配置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农业劳动力配置效应呈周期性波动,其波动走势与宏观经济走势基本一致.当经济繁荣时,农业劳动力再配置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相反,则贡献较小,甚至为负;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仍会创造出较多的非农就业机会,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仍会对我国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和经济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静 《改革与战略》2011,27(7):160-162
随着政策导向的改变、产业结构升级、生产要素价格上升及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已势在必行。文章在分析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并提出了河南省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马莉 《特区经济》2006,(1):154-155
通过实证分析上海在中国加入WTO前后工业出口对环境的影响,指出了贸易自由化对环境的影响是不确定的。是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相互作用的结果。上海在中国加入世贸后工业出口扩张使其规模效应增大,但其结构效应却是负的,也就是说,贸易自由化并没有使产业结构向污染产业转移,相反却是向清洁部门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疆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调整,但结构失衡依然很严重,主要表现在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本文就劳动力转移对新疆经济增长的效应进行了测算,实证分析表明,劳动力从低效率部门转移到高效率部门的再配置对总量劳动生产率及其增长都有较显著的作用,并显示出与全国不同的特点。同时还讨论了这种效应的阶段性变化、产业差异及其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9.
出口贸易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将出口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分为出口部门自身相对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和出口部门对非出口部门的技术外溢两类,来考察出口贸易如何通过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来促进我国经济增长。以出口内生技术进步的增长模型为基础,本文结果表明,出口贸易主要通过对非出口部门的技术外溢来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然而出口部门相对要素生产率优势对增长效应并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由于我国目前人力资本积累程度不高,因此导致出口贸易未能与人力资本充分结合共同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0.
传统宏观经济增长的分解框架仅仅关注微观的技术进步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无法识别要素层面的这两种效应以及两种要素的经济利润。为此,文章借助一个新的基于要素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框架,采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对中国工业企业的增长动能、配置效率以及经济利润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中国工业企业的生产率增长是其产出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这个结论在不同所有制、不同产业以及不同地区均适用。中国工业企业正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移。(2)企业自身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增进效应贡献最大,企业之间的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从抑制效应大小来看,其抑制作用抵消了企业技术进步的绝大部分。具体到资源配置效率程度大小来看,行业内部企业之间的资本配置效率年均恶化程度至少是劳动配置效率的两倍,而行业之间的资源配置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微弱。(3)就要素获取的经济利润份额来看,资本占优,高达3.2%,资本利润是劳动利润的至少四倍,劳动利润的上升极为有限。民营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以及中东部地区企业获取了更大的资本利润,而外资获得了更多的劳动利润,体现了外资进入中国的战略取向。东部获得了更多的利润说明其反哺中西部地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贸易与增长经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研究回顾 要素投入增长、资源配置优化、经济结构升级、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为了研究贸易的增长作用,经济学家们把目光集中在第二种源泉上,即贸易是否带来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包括国内部门间配置优化和国际间配置优化.如果存在非价格性的外部效应或要素流动障碍,部门间初始配置可能处于非帕雷托最优状态,那么部门间资源的流动和合理化将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如果出口部门具有静态比较优势,那么资源从非出口部门流入出口部门将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推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而贸易对增长的贡献与一国的贸易政策、经济结构、发展水平及市场效率密切相关.国际上,经济学家从贸易改革效应分析、横截面经验数据分析、时间系列数据分析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理论和实证上探讨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DI)通过"生产要素需求创造"和"生产要素需求替代"的直接效应,以及通过"生产率效应"和"产业结构调整效应"的间接效应对母国行业间收入差距产生的影响。由于数据获得的局限性,目前国内的研究集中采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分析工业企业ODI与工资的关系。本文利用Dealogic及FDI Markets数据库中2003-2017年12623家中国对外并购和绿地投资的企业数据,考虑行业异质性的影响差异,在34个全行业的层面上进行跨时期和分行业生产要素密集度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中国ODI对母国行业间收入差距的影响为先扩大后缩小,呈"倒U型"趋势,但当前阶段缩小的影响仍小于扩大的影响。中国ODI通过"生产率效应"间接扩大了国内行业间的工资差距,并且影响具有时滞性;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效应"间接扩大了国内行业间工资差距,但影响呈收敛趋势。行业异质性影响结果显示:劳动密集型行业ODI总体上呈扩大影响,而资本密集型行业ODI总体上呈先扩大后缩小的影响。34个细分行业中,有24个细分行业的ODI当前处于扩大国内行业间工资差距的阶段。但知识密集型制造业中的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及通信设备行业,以及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中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具有明显的缩小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莉  王曦  才国伟  舒元 《南方经济》2013,(12):86-88
经济增长理论以及跨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都认为,各个国家经济增长率和收入水平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差异。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最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由研发投入或技术引进带来的微观生产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则是改善资源配置(即生产要素由生产率低的企业、部门或地区流向生产率高的企业、部门或地区)带来的效率提高。尤其是后者,有很大改进空间。  相似文献   

14.
沈鸿 《特区经济》2014,(5):58-60
经济增长过程中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变迁,主导产业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转移的"服务化"特征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梳理了关于服务业发展,产业结构服务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重点探讨了产业结构服务化的含义、原因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试图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理论分析表明服务进口和出口对服务业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服务进口通过行业内资源再配置效应、内生技术选择效应和竞争效应能够促进服务业生产率提升,而服务出口通过资源再配置效应、规模经济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的综合作用方向不明确。进而采用中国服务业细分部门2004~2011年间的面板数据,在全面控制影响服务业生产率(TFP)的国内和国际因素后,实证考察了服务进口和出口对中国服务业生产率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在中国服务业生产率增长过程中,是服务进口(而不是服务出口)发挥了显著地促进作用,从而验证了本文的研究假设;在控制变量中,只有行业平均实际工资和资本密集度一直存在显著正向影响。鉴于服务进口和出口影响服务业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差异和实际表现差异,当前我国更应注重服务进口的生产率提升效应,但长期来看应始终坚持服务进口和出口的"同时并进"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6.
文章构建了对外直接投资集聚效应的决定方程与地区资源配置效率的联立方程组,探讨对外直接投资引致的集聚效应如何影响地区资源配置效率。实证结果发现:对外直接投资通过集聚效应能够改善地区的劳动错配与资本错配,并且通过了稳健性检验;调节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的集聚效应对地区资源配置的影响受到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影响;异质性检验表明,对外直接投资的集聚效应会显著提升工业产能过剩较低地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生产率高地区的劳动与资本配置效率,显著提高工业产能过剩较高地区的资本配置效率;进一步分析表明,对外直接投资集聚效应对地区资源配置的影响存在门槛,对劳动以及资本的影响在跨过门槛后变得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中国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演进与生产率增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结构和产业绩效相互影响。虽然西部地区劳动生产率与东部地区的绝对差距在拉大,但西部地区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相对较快,因而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距在缩小。通过分析我国西部地区1996—1998、1998—2002、2002—2008、2008—2009年四个时段就业构成变化和产业结构演进以及劳动生产率水平和增长率差异,发现劳动力的结构变动度在加快;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自于产业内部,尤其是第二产业内部;劳动力在产业间流动的结构效应虽然不如产业内部增长效应大,但仍然是促进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因素,这表明劳动力产业结构的变化具有明显的"结构红利"特征。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把知识产权保护因素引入Feder(1982)的出口驱动经济增长模型,从理论上研究了知识产权保护对货物出口部门和服务出口部门的外部经济效应,以及由外部经济效应分解而来的要素配置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随后,本文分别基于中国和OECD27个国家的数据进行了经验检验,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出口部门的技术水平越高,越容易产生要素配置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2)知识产权保护与高技术出口部门的匹配性强于低技术出口部门,知识产权保护具有增强要素配置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的倾向;(3)适宜强度的知识产权保护是出口部门产生要素配置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的"助推器",进而推动了经济增长,然而过强的知识产权保护则发挥了"绊脚石"的负面作用。以上结论对于调整中国出口的技术结构、制定适宜强度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曹珍 《湖北经济管理》2014,(21):132-134
本文从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的系统论内涵出发,分别从城镇化通过作用于资源要素供给结构优化、消费需求总量增大与消费结构高级化、地理空间集聚与扩散效应最大化拉动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演进通过生产要素的部门和空间转移影响城镇化,以及产业结构内部与城镇化的作用机理三个方面探究了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机理.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一个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不同的三部门模型中,讨论了部门之间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当不同商品间的替代弹性比较小时,就业人口流向服务业部门的充分条件是,本国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快于制造业,且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快于服务业,而国外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快于制造业。通过对模型校准,本文较成功的模拟出美国的产业结构转型。美国的历史经验说明,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关键在于提高制造业和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