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黎明  张秀兰 《财经研究》2007,33(12):47-57
中国农村制度化扶贫是一种开发式扶贫战略,其政策效应日益削弱: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更为分散;相当数量的真正贫困人口没有能力从扶贫项目中受益;现行的扶贫策略也难以有效针对疾病、教育等致贫风险。现阶段中国扶贫政策在收入救助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提高贫困风险人群应对贫困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当前贫困人口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扶贫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一些扶贫政策不适应、不协调、不聚焦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各项扶贫措施的整体精准性较差,失能人口等绝对贫困群体脱贫压力大.“十三五”时期是我们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消除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之意.为此,“十三五”时期要把扶贫工作放在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趋势下来整体布局,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扶贫攻坚成效,确保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到2020年如期脱贫.  相似文献   

3.
王蕾  吴志炼 《经济论坛》2006,(16):119-120
我国政府始终重视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工作,建国以来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我国的贫困人口数量由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目前的约300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0.7%下降到3.7%。然而,近几年,我国农民增收与扶贫工作出现一些新情况,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一、制约农村贫困群体创收增收的障碍分析1.从自然生产条件看,存在制约贫困群体脱贫致富的自然环境障碍。目前的农村贫困群体主要集中分布在自然环境差的地区,这些地区灾害频发,生产结构单一,广种薄收,投入产出低,一旦遇到灾情,往往造成年度绝收,贫困加深,几乎没有生产自救的能力。另外,由于交通…  相似文献   

4.
企业扶贫是内生于我国产业扶贫实践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贫困治理模式。在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分析农村贫困生成的宏观、微观原因的基础上,运用政治经济学原理剖析我国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的运作机理,试图解释如何通过扶贫企业这个外力激活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以实现可持续减贫。研究发现:第一,当企业参与扶贫,意味着有限的扶贫资源实现了一个社会财富不断增长的循环过程,这是可持续减贫的基础。第二,当企业参与扶贫,不仅可将贫困人口融入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大循环系统,使他们有可能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而且,有助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三维资本"的运用和提升,从而最终形成可持续脱贫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5.
胡怀敏 《经济论坛》2000,(21):12-12
一、对扶贫方略的重新审视:扶贫受益者偏离贫困人口 我国的扶贫战略一直是以区域发展战略为主,这种战略是一种实现区域总量经济增长的工业化投资战略。在这种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将扶贫对象的主体确定为县,一切扶贫活动都以县为对象进行,并且主要以人均收入水平作为考察标准。从经济指标构成看,影响人均收入的决定因素主要是县域经济的总量增长和扩张,而不是贫困人口的脱贫,这样客观上就诱导区域经济行为目标向总量增长偏移.使受益者偏离贫困人口,极大影响了扶贫方略的实际实施效果。 我国的“扶贫信贷”项目始于1984年,十…  相似文献   

6.
红江  朱云 《财富时代》2004,(9):56-58
自1998年-2002年.国家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245亿元.使贫困人口从4962万人下降到2820万人,确保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如期完成。现在国家扶贫政策已从“八七”扶贫攻坚时的“输血”、救济式扶贫。转为“造血”、开发式扶贫.扶贫贷款的投入也从强调到户贷款转到强调产业、项目贷款。但在现实操作中.仍存在尖锐问题  相似文献   

7.
农村扶贫开发面临的新形势与扶贫路径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着绝对贫困相对缓解,而相对贫困、发展贫困、贫困刚性、贫困波动性等特征凸显的新形势。为应对新挑战,必须围绕提升农村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这一核心,对扶贫目标、贫困标准、扶贫方针进行战略性调整,并创新扶贫开发路径,强化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持续发展的外部支持、产业支持、资金支持和项目支持。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已从1978年的2.5亿减少到1997年底的5000万,农村的扶贫工作取得较大的进展,但要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基本解决我国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关键是要重视贫困人口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高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质量,由“物资扶贫”为主转变为“知识扶贫”为主,增强贫困人口自身的“造血功能”,送去“捕渔”的方法。所谓“知识扶贫”,是指通过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教育,逐步提高贫困人口自身的生产、生活能力,以增强贫困人口自身的“造血”功能为宗旨,使其依靠自身的力量摆脱贫困。一、贫困人口资源呈现的特…  相似文献   

9.
中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是从1994年开始实施的。当时农村贫困人口有8000万,国家计划用7年时间,即到2000年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由于中央政府的重视,近年来中国农村脱贫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由于扶贫工作主要是向贫困地区投入资金和技术设备等,从而改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使他们脱贫。因此,扶贫重点的选择直接影响扶贫的结果。而面向新世纪,中国扶贫的重点及方式应该有所转移。 一、由重点贫困县向非重点贫困县转移 中国的扶贫政策是以确立国家重点扶贫县的方式开展的。国家“八七”扶贫计划在全国共…  相似文献   

10.
论人本式扶贫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解决低收入贫困人口的相对贫困问题已经成为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点。新时期我国应实施人本式扶贫模式。人本式扶贫注重增强人的生存发展能力,是一项根本的扶贫措施。人本式扶贫要注意:第一,贫困地区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互动;第二,创新扶贫投入机制;第三,建立扶贫融资担保体系。  相似文献   

11.
姜明文 《经济导刊》2008,(1):104-105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总量持续减少。到2005年,按官方绝对贫困县估计的农村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2365万,但我们也看到,脱贫人口的返贫现象严重,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目前各地返贫率平均达到15%左右,从根本上消除农村绝对贫困,解决返贫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单靠政府力量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农村贫困,利用慈善教育的力量,对农村绝对贫困的消除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发展中国家的反贫困战略一般都经历了从经济增长到目标干预的两个阶段,中国也不例外。每一个反贫困战略的产生与实施,都有其存在的历史背景,都对反贫困做出过巨大贡献,但也都有其局限性。经济增长战略有效地解决了普遍贫困的现象,但其效力却涉及不到最贫困人群。满足基本需求的扶贫目标干预战略以项目作为载体,为贫困人口输送扶贫资源,帮助他们摆脱贫困。设计是理想的,但现实也是残酷的。实践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说明,如果专门为穷人设计的项目仍然不能惠及穷人,那么问题可能不在于战略本身而在于项目的运作过程。只有完善项目的运作,防止运作过程中问题的发生,提高项目的扶贫效果,才能真正解决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13.
石中华 《经济师》2001,(6):186-187
世界银行全面参与中国贫困战略始于90年代初,1992年,世界银行出版了一份题为《中国:90年代扶贫战略》的调查报告,提出世行援助中国扶贫攻坚的一揽子意见,西南扶贫项目(1995年1月1日启动先导工程,项目覆盖区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和贵州省),秦巴扶贫项目(1997年1月1日启动先导工程,项目覆盖区四川省,陕西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部扶贫项目(项目覆盖区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和青海省)是世行在化贷款支持的,主要解决中国中西部地区的绝对贫困问题的跨行业多渠道的一系列综合扶贫经济,高效地使用,并仅仅用于协定规定的扶贫项目,世界银行要求,中国的财务管理和会坟制度能提供及时,真实可靠的财务资料,对每个一人贷款的项目,要求定期提供财务报告,并对其进行审查,对每一份财务报告进行定期审计。  相似文献   

14.
<正> 一、问题的提出 由于经济、社会、历史的原因和自然、地理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致使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其中一部分地区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文化处于落后状态,部分群众缺乏最低生活水平的能力,即没有解决温饱。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的统计:1994年,我国农村约有8000万绝对贫困人口,主要集中连片分布在西部11省区,共计21个贫困片区。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国家重点扶持的592个贫困县,分布在中西部的深山区、石山区、荒漠区、高寒山区、黄土高原区、地方病高发区以及水库库区。通过从1994年开始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截止2000年,中国农村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但是仍有3000万人口出现返贫现象。贫困地区的共同特征之一表现为交通运输设施相对薄弱,交通不便。交通运输设施与贫困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交通运输设施建设对农村扶贫是如何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   

15.
对当前反贫困政策的反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实施扶贫攻坚计划以来,成效十分显著,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大量减少,一大批贫困家庭摆脱了贫困,保证了温饱,走上了实现富裕奔小康之路。但仍有将近3000万人没有实现温饱,至今仍处在贫困状态之中。近几年来,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虽付出了极大努力,成效却不明显。因此,笔者认为,反贫困应有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经济师》2017,(10)
城镇化在行进过程中对于带动贫困人口脱贫具有积极作用。从减少贫困数量和转移贫困地区劳动力等方面说明城镇化对扶贫的作用,并研究了城镇化背景下扶贫存在的问题或误区,包括规避"城镇化陷阱",认清农村存在的必要性,以及贫困标准的设定,扶贫不脱离现实等。用模型分析的方法分析贫困发生率与城镇化率之间的关系,得到了贫困发生率与城镇化率呈负相关的结果。以此为基础提出人口城镇化是关键和核心,降低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村扶贫资金投入与贫困减少的经验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别以中国官方贫困线和国际贫困线为标准,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就中国政府的农村扶贫资金投入和贫困减少的长、短期关系和Granger因果关系进行了经验研究。结果表明农村扶贫资金对农村贫困减少具有短期的促进作用,但效果不显著。从长期看扶贫资金抑制了农村贫困的减少,但这两者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经济增长与贫困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经济增长在减少农村贫困人口的同时,加重了贫困深度指数和贫困强度指数。因此,进一步完善农村扶贫资金运行机制、提高扶贫项目的瞄准性,对于解决中国农村贫困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传统意义上的贫困是指收入贫困,但是根据阿玛蒂亚·森指出"贫困主要是由于人的基本能力受到剥夺和机会的丧失而造成的,而并非单纯的是收入少"的观点.可行能力贫困思想有效弥补了传统收入贫困观的缺陷.因此精准扶贫首先应建立在贫困人口有脱贫能力基础上.本文站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角度,以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为例,研究当地贫困人口自主脱贫能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西部S省G市三县贫困户建档立卡微观追踪数据,采用基于倾向得分匹配的渐进DID方法,系统评估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效果,并基于配套精准扶贫项目和帮扶人制度的双重视角,对促进搬迁政策效果的精准扶贫项目渠道作用和帮扶人制度保障作用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发现,易地扶贫搬迁显著降低了家庭贫困发生率,并提升了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表现出显著的脱贫效应和增收效应。三县的本土化集中安置特色模式,比分散安置表现出更好的政策效果。搬迁政策除了直接效应外,还通过配套精准扶贫项目发挥作用,主要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和公益岗位项目等渠道发挥作用,但短期内教育扶贫、金融扶贫项目的渠道作用不显著。帮扶人长期帮扶是搬迁政策起效的制度支撑,搬迁政策效果仅在长期帮扶样本中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一些贫困地区把贫困视为一种常态的生活、一种习惯,从而集体地丧失自主与自救,形成了消极的贫困亚文化。而贫困亚文化的代际传承与代内扩散导致一定地域内人口的长期贫困与高返贫率。扶贫工作,首先要警惕贫困亚文化的滋生与漫延,着力改造与重塑贫困人口的价值观、发展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