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处于工业化腾飞阶段.而中国实现工业化的基本要求就是改善民生,使越来越多的民众过上好日子.在实现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推进民生改善,各级政府负有义不容辞的重大社会责任.但政府若越位实施民生改善,不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做事,仍然用传统的体制方式改善民生,使民生的某些方面过度地依赖于政府投入去改善,就相应会产生很大的危害性.必须明确地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现阶段改善民生的基本途径只能是市场化地提高居民收入,即必须是通过提高居民个人的货币化收入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进入工业化腾飞阶段后,急需与国际价格和国际工资水平接轨,必然会出现激烈的价格上涨和大幅度的工资增长。由于工资增长是实现工业化的基本目标,因此中国需要以大力提高工薪阶层的收入为主,让大多数的人过上比较舒适的现代生活。只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工薪阶层的收入不能延续旧体制的做法,更不能采用行政手段。在市场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实现工业化,中国必须要将低价格逐步调整为高价格,以适应未来工业化社会的高工资要求,不能再一味地保持与国际市场价格水平相差甚远的低价格了。目前,这相应需要自觉地承受价格调整的压力,主动地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乐观地享受工业化腾飞带来的硕果,为实现收入分配改革做好基本准备。  相似文献   

3.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然而由于经济与政治发展的非同步性,传统全能型政府管理体制的惯性依然存在,因此必须通过体制创新实现管理范式的转换。政府管理范式转换的前提在于政府宏观角色的合理定位。在当前市场经济的起步阶段,我国政府的宏观角色主要体现在“强政府”的基本理念和“有限高效政府”的运行原则两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必须在静态结构层面和动态过程层面实现创新。  相似文献   

4.
从制度建设上切实保障与改善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建设对改善民生至关重要。现阶段民生问题的产生有诸多因素,但最重要的是由于制度建设的缺陷。必须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坚持科学原则,建立健全政府管理、公共财政和公共服务体制,深化城乡二元治理结构与户籍制度的改革,实现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及收入分配的制度创新,以真正保障和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5.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通过结构调整实现制度创新和经济转型 中国应重视有利于转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效制度安排.中国与传统工业化道路相互适应的制度和政策安排主要有这几个方面: 一是政府还保留着对重要经济资源的超强配置权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的最优配置是以市场为主体的,市场会引导资源流向效益更高的地方.但目前中国仍处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因此各级政府对土地、信贷等重要资源仍然掌握很大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在中国工业化方面有诸多论述,主要包括中国工业化的目标是要变农业国为工业国、工业化的主体是国家及其国有企业、工业化的重点是要优先发展重工业等.毛泽东工业化思想对中国工业化道路选择有着深刻影响,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以及一系列政府政策的思想渊源.毛泽东工业化思想为新中国的全面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由于对中国实现工业化目标的长期性估计不足,过急过快的目标要求反而造成"欲速则不达".  相似文献   

7.
保障和改善民生关系到人民对执政党及其政策、领导体制的认同,带有鲜明的时代性。目前,中国现代化的推进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实现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深层次矛盾会不断显现,民生问题已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明确提出民生经济是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呈现的命题,也是时代深刻变化给中国实现现代化提出的新要求;作者多维度探讨和剖析中国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生取向,围绕民生建设中的市场化影响,以及现代化进程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约突破这两个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并基于那些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有可能被放大的民生问题预警的状况下,寻求保障和改善民生制约的突破口,探寻民生保障和改善的路径与抓手。  相似文献   

8.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缓解社会矛盾和解决民生问题的现实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首要职责。但是由于目前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公共财政体制领域的改革成效不大,仍然存在着政府间财政的严重失衡问题,致使整个社会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高。因此,这就客观要求我们摆脱现有的认识误区,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继续改革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9.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缓解社会矛盾和解决民生问题的现实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首要职责.但是由于目前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公共财政体制领域的改革成效不大,仍然存在着政府间财政的严重失衡问题,致使整个社会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高.因此,这就客观要求我们摆脱现有的认识误区,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继续改革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10.
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财政的基本选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财政应理性地退出私人商品生产领域,而转向为公众提供公共商品和公共服务.我国的财政机制必须相应地从原有的"国家财政"转变为以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公共财政"类型.文章在界定公共财政体制的内涵、分析构建公共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使国有银行顺利上市,政府对国有银行进行多次注资,从报表数据来看,基本实现了目标。但政府注资的效率如何以及这种补充资本充足率的方式是否具有持久性值得进一步探讨。经过分析,政府注资国有银行无论是在转轨体制下还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在“公地喜剧”背后充满了忧患,忧患产生的根源是产权不清晰;消除忧患的根本途径是明晰产权结构,实现国有控股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从产权行政约束向契约约束的变革。  相似文献   

12.
社区管理作为21世纪中国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将成为城市管理的基础和着力部分.在社区管理体系或体制尚处于初始阶段之时,有必要对其可能承担的职能按履行方式作一梳理、分割和整合,使之能较合理地实现城市管理体系所提出的角色要求.一、“小政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城市社区管理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3.
在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日益突出、经济全球化工业化要求日益提高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工业化的实现必须另辟蹊径.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这是由时代背景和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具有时代烙印的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4.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基础。伴随着现代化进程以及市场经济进程,我国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就总体而言,社会公平的具体状况却不容乐观。为此,我们必须改革政府行为的理念、功能、范式、财政体制和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5.
政府对自然垄断产业有效管制的前提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垄断产业大多是民生性行业,民生行业大多提供的是准公共产品。政府管制是行政机构制定并执行的直接干预市场机制或间接改变企业和消费者供需决策的一般规则或特殊行为,它体现着一种政府与市场、企业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政府对经济的有效管制是不可或缺的,也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对自然垄断产业有效政府管制需要具备对自然垄断产业边界的准确界定、市场失灵及有效的管制体制等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6.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近年来民生财政已经成为社会各界讨论和关注的热点问题,扩大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也已经成为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文章通过对民生财政概念的诠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指出我国在民生财政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现行的财政体制下,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改革所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经济的迅猛发展使每一个中国人都获益非浅,人们至少拥有了很多二十年前所不能拥有的自由和机会.当然市场经济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在这里我们不是要批评新的体制(市场经济体制),而是要通过对市场经济本身进行科学的分析,明确政府干预的必要性,以更好地发展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8.
我国预算会计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转变职能的需要,进而达到实现公共资源优化配置、控制财政支出、有效评价政府效绩、防范风险和提高政府持续发展能力的目标,必须挖掘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它要求人们诚实不欺,恪守信用。但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信用的缺失,并已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只有从道德、制度、规范政府行为、市场环境、加强民族的诚信教育等几个方面多管齐下,才能使整个社会的信用状况得到实质性的改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20.
经济全球化和转型下的中国政府管制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导致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从而引发政府作用转变到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职能上;同时中国经济转型也将导致政府从过去的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模式。在这样的国内外经济背景下,中国政府管制体制的改革必须具有前瞻性,以避免重蹈西方国家工业化政府管制模式的履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