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有关老龄化社会的人口红利效应的相关研究.为分析老龄化中国人口红利实现的可能性,本文利用抽样人口数据,预测了未来75年我国人口规模与结构的变化趋势,指出在未来的大部分年份里,从第一人口红利的角度看,人口结构很可能将对中国经济增长起负面作用;而解决未来养老问题并实现第二人口红利的关键是:构建积累制的养老金计划.最后,本文从养老金的税收制度、积累制养老金计划的安全运营机制与积累制养老金制度构建步骤三个角度探讨了未来我国构建积累制养老金计划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徐勇  零旻 《特区经济》2012,(6):101-103
人口红利是指人口转变中的某一阶段出现充足供给劳动力和高储蓄率给经济带来的正面影响。人口红利之后将面临高老年人口比所导致的人口负债。本文在理论层面讨论人口转变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人口红利期劳动力增长和高储蓄率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人口红利期之后必须通过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源开发,才能保持可持续增长。研究了中国充分挖掘人口转变潜在贡献的现实困境,给出后人口红利时代的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总结中国“人口红利”问题相关研究文献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第一人口红利和第二人口红利的概念做了扩展。指出人口结构转变可能通过影响技术进步进而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并从金融市场的角度进一步对第二人口红利问题加以讨论,认为在这一系列问题上还有可深入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口红利 所谓人口红利,按照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所长蔡昉的说法,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不断断增加带来的高生产率与高储蓄率导致的较高的资本积累。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总结中国“人口红利”问题相关研究文献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人口红利进行了新的定义,分析了我国目前人口结构现状,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在2000年我国就已经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并且我国人口老龄化正在进一步加剧。提出了了人口红利产生的条件:人口年龄结构优势和人口迁移,充分利用这两个因素,使得人口红利达到最太化。  相似文献   

6.
人口红利所谓人口红利,按照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所长蔡昉的说法,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不断增加带来的高生产率与高储蓄率导致的较高的资本积累。生之者众、食之者寡的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即为人口红利。人口红利的形成取决于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人口多只是经济发展的一个背景条件,劳动人口多并不等于人口红利。另外两个条件,一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巨大的劳动力需求,使劳动力有机会和资本结合;二是劳动力供给的增长大于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存在一个强大的后备军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没有这个后备军,经济就会进入均衡状态,人口红利将消失。  相似文献   

7.
洪勇 《华东经济管理》2012,26(8):52-54,70
中国经济由二元模式向一元模式转变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刘易斯拐点问题.文章对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异象给出了一个理论说明,解释了“民工荒”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并存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劳动生产率的人力资本差异.本文还指出中国三十多年来之所以能通过高投资驱动经济增长主要是得益于充裕的人口红利,近几年,“民工荒”使得从表面上看人口红利行将消失,但是实际上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是潜在的巨额人口红利,应最大限度地加以利用,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将潜在人口红利转化为现实人口红利的措施,并指出短期内在无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条件下,充分利用人口红利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现代理论研究与经验事实表明,资源禀赋、人口结构的转变都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和进程产生重大影响.面对我国长期依赖的资源红利、人口红利与制度红利影响逐渐减弱,经济与社会发展面临重大转型时刻,探寻新的经济增长与发展源泉及其作用机制就变成一个重要而充满挑战的课题.该文从新型人口红利的视角探寻其作为经济增长新源泉的内涵、动力与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张蕾  王佳丽 《浙江经济》2011,(16):40-41
从总扶养比数值来看,浙江自1990年以来一直处于人口红利期。未来应致力于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发展第三方和雇员组织、收获老年人口红利,从而收获人口红利  相似文献   

10.
王启 《中国经贸》2014,(21):118-118
面对中国人口红利消退的现实境况,整理、分析当前研究下的人口红利消退的背景及其带来的制造业困局。重点研究在现阶段中国宏观经济背景与人口红利消退的条件下,各受影响主体如何互动共同去打破坚冰,破解我国人口结构的现状,以及制造业怎样从自身出发寻求产业的自救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老龄化时代社会养老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已于2000年步入老龄社会,养老模式逐渐由家庭养老转向社会养老,养老保障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有效促进我国养老模式选择的合理化运作,本文将就我国的养老形式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分析比较不同国家、地区独具特色的养老模式选择,并对我国现今所面临的养老保障不足及人口红利等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未富先老”与劳动力短缺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蔡昉  王美艳 《开放导报》2006,8(1):31-39
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执行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经济发展尚处较低水平的情况下,实现了人口转变过程,过早地迎来了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供给出现短缺的端倪。“先老”导致的劳动力供给下降与“未富”带来的大量劳动力需求,将可能形成比较优势的真空。这种趋势对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及相应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提出严峻挑战。为应对劳动力短缺的局面,保持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应未雨绸缪,包括最大化开发人口红利、加大人力资本积累力度、选择可持续的养老保障模式,清除劳动力流动障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  相似文献   

13.
陈志科  邓文志 《特区经济》2011,(12):190-192
利用湖南省各年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分析了湖南省人口的转变情况,以及由此形成的人口红利期。通过引入相关的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人口变动对储蓄的影响以及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在面对人口老龄化这一严峻形势下,提出了如何充分发挥人口红利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与养老保险制度的福利效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封进  宋铮 《南方经济》2006,26(11):22-33
预测表明,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则在2005年以后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在2030年以前城镇有效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随后会下降。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再分配的功能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需要确定的一个原则。采用中国的参数.评价养老保险制度的福利效应是本文的主要目的。养老保险的福利效应对不同时期出生的人有所差异,如果政府的目标函数兼顾效率和公平。可以得到一个对于社会总福利而言最优的养老保险规模。我们的模拟表明一个合适的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制度在中国可以改进社会总福利。  相似文献   

15.
As China's demographic transition enters a new stage, the “first demographic dividend” – the economic advantage resulting from demographic changes in recent decades – is bound to disappear permanently. China's future development will be characterized by an aging population. The “second demographic dividend” refers to new sources of economic growth derived from this later population change. This paper reveals major constraints caused by aging in China,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a tendency to grow old before becoming rich. As the population ages, human capital improvement slows,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declines and consumption power reduces. This paper suggests taking advantage of a population “echo effect” to improve human capital at all ages, to enhance workers’ ability to benefit from employment, and to improve the labor participation rate of the elderly, which in turn would increase the income and social security of the aged. These measures are conducive to future economic growth and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econd demographic dividend.  相似文献   

16.
转型期老年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特征。我国社会由“人口红利”转向“智慧红利”的大趋势以及“新老年人”的出现,向传统的老年文化提出了新课题——老年社会呼唤“智慧老人”和“智慧文化”。从转型期老年文化的历史启示、当下思考、前瞻姿态三个层面对老年文化的创新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高春亮 《南方经济》2020,39(5):65-78
人口红利下降被认为是新常态下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然而劳动投入不仅包含劳动数量,还包含劳动质量,分别对应于人口红利与人力资本。由于在测量上忽视了高速城市化对人力资本积累的积极影响,在机制上忽视了人口红利和人力资本分布趋同的叠加影响,容易造成人口红利贡献高估且人口资本贡献低估。文章从人口迁移视角出发,参考拉姆齐无限期界模型建立人力资本积累方程,将城市化对人力资本积累的积极作用纳入分析,得出转换效应、迁移效应和共振效应,阐明人口红利和人力资本空间分布趋同的微观机制,得到检验人口红利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一致性框架。以2013-2016年272个样本城市进行计量检验:固定效应回归分析和内生性检验表明人口红利和人力资本的增长弹性排序不确定,中介效应检验表明人力资本的增长贡献超过人口红利,分组检验进一步证实人力资本贡献超过人口红利,且存在相互叠加共同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的共振效应。结论表明,若充分考虑城市化对人力资本的积极影响,则人口红利的贡献确实被高估,而人力资本的贡献被低估。由此得出政策建议,应持续推进城市化高质量发展,加速人力资本积累,构筑劳动质量替代劳动数量的机制,以更好地应对新常态下人口红利下降的负面冲击。  相似文献   

18.
Summary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the stalling birth rates and demographic development in Europe. To remedy for this it proposes a child pension system. This system allows additional pension facilities depending on the number of children raised. It should be a PAYG pension financed with an income tax. The main motivation for this is that parents have invested resources which also benefit society.18th Tinbergen Lecture, Amsterdam, October 22, 2004Ifo I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 at the University of Munich.I am grateful to Lans Bovenberg and Peter Cornelisse for useful conversations about the Dutch pension system and Tinbergens views on children and pensions. I thank Robert Koll, Regina von Hehl and Elsita Walter for careful research assistance, and Tobias Seidel, Michael Stimmelmayr, Martin Werding and Markus Zimmer for useful comments.  相似文献   

19.
金晓娜 《特区经济》2011,(6):138-140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国养老保险问题已经日益引起政府、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的性别差异却一直受到忽视。相比于男性来说,女性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和养老金的受益水平都较低,使得老年女性陷入贫困的概率远高于男性。鉴于此,本文从社会性别视角对我国现行养老保险政策进行分析,指出了养老保险政策在计发办法与待遇水平上存在性别盲点,损害了女性养老金的利益分配,进而提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将养老保险制度纳入性别视角,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