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0 毫秒
1.
国学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可以应用于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过程。国学教育和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因此,高职院校可以从课程设置、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等方面探索国学教育与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相融合的德育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2.
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育高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对工匠精神的培育责无旁贷。本文从工匠精神的内涵入手,剖析工匠精神经过历史嬗变后的当代科学内涵,阐述培育的现实意义,继而探索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中国要推进制造强国战略,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培养出大量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的建设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分析"工匠精神"对教师团队的要求以及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团队的现状,总结出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措施,包括教学团队的构建、教学团队的培养、教学团队的评价机制以及教学团队的绩效激励等。  相似文献   

4.
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高职院校全面提升内涵发展水平的内在需求和必然选择,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如何构建较为科学、合理、规范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促进高职学生全面综合发展,是各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文章在分析目前高职院校人才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基础上,采用AHP法建立以工匠精神的培育为主导的人才质量实效性评价体系,得出人才质量实效性评价模型指标权重,并根据有效数据,分析与探讨了在人才质量培养体系中植入"工匠精神"培育元素的可行性及其有效价值。  相似文献   

5.
基于工匠精神与艺术设计专业的联系,将工匠精神置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予以阐释,即"设计技能、职业态度、艺术素养"三方面的培育。文章立足该理念,以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为例,具体阐述如何将工匠精神培养注入实践教学体系中,以解决当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依托思政课实践教学,树立好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观,是高职院校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途径。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能较好地弥补其在教学中出现的"课程建设不成体系、教学过程流于形式、实践考核未成标准、实践成果效果不佳"等不足。面对这些问题,在融入的过程中要聚焦"敬业、专注、精益、创新"的核心理念,以开设独立课程、突出实践质量、追求长期效益、丰富实践方式等渠道开展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探索,更加注重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思想性、政治性、实践性。  相似文献   

7.
在职业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过程中,产教融合成为高职教育提档升级的重要途径。自改革开放起,我国高职教育取得了诸多成果,涌现了一大批"时代工匠",进一步丰富了职业教育内容。在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众多新情况、新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高职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这就意味着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产教融合和工匠精神的内涵,并立足学情、教情、行业与社会发展,推动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以实现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文章简述了产教融合与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时代背景,并分析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什么在相同的原料、相同的生产线和管理制度下,我们却无法生产出发达国家同等质量的产品?是工匠精神的缺乏,甚或是对国家、对民族荣誉感的政治信仰缺失?本文就此问题对思政教育在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定位、途径进行了一定的阐述,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应对方法及对策的阐述。  相似文献   

9.
工匠精神是工匠群体为了追求极致和完美的产品品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长期稳定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特质。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条件下,尽管工匠精神的实质不变,但其内涵会有所差异。比如,我国古代的工匠精神体现的是手工劳动者技、艺、道的统一,主张技近乎道、道技合一;而现代意义上,工匠精神的主体已经扩展到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职业精神,大致包含精益求精、爱岗敬业、持续专注、勇于创新、追求卓越、一丝不苟、服务社会等方面。新时代国有企业的工匠精神则呈现出历史传承性、关联性、多主体性、使命性、协同性五个典型特征。面对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履行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使命、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以及当前工匠精神培育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国国有企业要在培育工匠精神上提出可行性的实践方案,做到以党的建设为引领,加强国有企业党组织对工匠精神培育的统一领导;坚持以教育培训为支撑,发挥校企合作技能人才培养优势;坚持以文化育人为核心,塑造崇尚工匠精神的现代企业文化;坚持以典型宣传为导向,营造崇尚和学习工匠精神的浓厚氛围;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健全技能人才培育选拔体系。  相似文献   

10.
提升高职劳动教育的水平是时代的召唤,也是职业教育进入实践新阶段对高职院校提出的新要求、新使命。在职业教育中加强劳动教育的力度与精度,拓宽劳动教育的形式与队伍,不但能够实现劳动教育的真正回归,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现阶段,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中,还存在着劳动教育认知不足、教育组织"简单化",劳动教育培养不足、教育形式"智育化",劳动教育成果不明、教育考核"随意化"等问题。以培养大国工匠为教育目的,加强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可从以下途径展开:在阶段性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劳动教育培养体系;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激发教育主体活力;完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体现教育现实成效;强化校外政府、家庭、企业支持,四方联合形成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积极探索"一体两融三化"的劳动教育模式: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这是高职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立足点;红色基因传承可以为高职大学生劳动教育积蓄力量,"工匠精神"培育能够厚植职教文化土壤,促进高职大学生更好地接受劳动教育;通过搭建实践平台,促进高职大学生劳动教育项目化,完善长效机制,实现高职大学生劳动教育学分化,强化诊改思维,推进高职大学生劳动教育进阶化。高职大学生劳动教育"一体两融三化"在实践中有序推进,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体系做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2.
中高职衔接项目融入工匠精神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助力实现未来的人生价值,还可以完善中高职项目的培养体系,提高专业建设质量,促进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技术技能型工匠人才。在中高职项目全过程中可以融入工匠精神的四步走方法,即正确解读、全面渗透、深入强化和深刻内化。  相似文献   

13.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到"要鼓励企业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了打造中国制造和中国创制强国,全国各有关省市相继出台政策,在各行各业中评选"工匠",树立标兵,旨在推动地方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工匠"大都属于技艺型人才,在传统手工操作行业中产生。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烹饪,目前为止仍处于传统的手工操作中,具备培育"工匠"这一历史使命的条件。高职教育中培育烹饪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要根植于实际工作中,依赖于学校的老师和企业师傅的"言传身教"。因此,走工学结合,校企深度合作的现代学徒制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体制基础。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素养的同时,还要重视"工匠精神"的传承。本文以泉州轻工职业学院为例,在其办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专业课程中,打造名师团队以及加深校企合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职业技术人才支撑着社会各行业的持续发展,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并输送职业技术人才的重担。在职教改革的关键时期,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显得非常紧迫。以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在分析工匠精神融入该专业必要性及目前该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开设园林工程技术专业高职院校,就如何提高该专业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提出了培养对策,旨在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素质,适应企业需求。  相似文献   

16.
培养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新时代工匠精神,对实现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传统观念作祟;校企供需之间相互脱节,市场经济固有的趋利性和盲目性。培育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应从四个方面着手:崇尚劳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优化结构,建立完备的职业培育体系;凝神聚力,着力打造独具风格的企业文化;制度保障,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和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17.
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工匠型技能人才,是当前职业教育的伟大使命。基于冰山理论模型构建工匠精神培育指标,以技能大赛为依托,设计“课赛融合”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搭建递进式课外平台、创新考核激励机制,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一体化工匠型人才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医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调查为出发点,以健康医疗服务项目为重要载体,通过寻找健康医疗服务与工匠精神二者的契合点,分析健康医疗服务在培育工匠精神中的意义。通过加强健康医疗服务的培训与指导,完善激励机制,打造品牌平台等路径,深化健康医疗服务在夯实工匠精神基础,丰富工匠精神培育方式,构建工匠精神价值体系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劳模精神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将劳模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既是提升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内在需求,也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需要,更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当前高职院校培育劳模精神要直面认知和实践中的诸多困囿,以思政课程为基础、发挥协同效应的合力,以实践锻炼为抓手、创新实践育人的途径,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拓展精神培育的渠道是破解困境、实现二者有机融合的切实路径。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职业院校在国际交流合作实践方面的探索和推进,以及世界技能竞赛在全球各地的举办,工匠精神的培养引起了各高职院校的重视。《中国制造2025》提出通过"三步走"实现我国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基本方针是"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具有"工匠精神"的国际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