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产教融合生态系统可以促进产业、教育集聚融合、协同育人,对职业教育内涵发展、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高质量发展视域下解析产教融合生态系统的内涵特征和构成主体,探寻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现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究高质量发展下产教融合生态系统的运营机制和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2.
黄炎培职教思想对新时代建筑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炎培职教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影响深远,探索新时代下其职教思想的价值所在,探寻其职教思想与建筑工匠精神内在联系,颇具意义.本文提出建筑工匠精神从个人要严谨求实、内外兼修,家庭中成员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责任意识,学校要加强产教融合、产学研合作,在全社会营造工匠氛围,转变思想观念养成东方建筑工匠精神.黄炎培职教思想从尊重学生天性、做学合一、产教融合、树立信仰等四个方面价值实现建筑工匠人才的培养,推动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高职教育理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使得高职教育从原有的校企合作模式正逐渐向着产教融合的方向进行演变。深入分析高校教育工作中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之间所具有的内在联系及其区别,提出我国高职教育工作中在从校企合作向着产教融合进行演变过程中应从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这两个维度来进行总结,而这种演变的必要性及其可行性的论证则要从政策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水平这三个方面来开展。  相似文献   

4.
产教融合强调在育人过程中产业和教学的融合。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也应该以社会行业的实际需求对体育课程进行细化和调整。文章简要阐述了产教融合的概念和优势,分析了产教融合对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价值以及高职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课程设置职业性不明显、教学方法和模式滞后等问题,提出了以市场的专业需求为依据、对课程体系进行细化,重视新媒体在体育教学当中的应用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校进行体育课程改革的路径和方法,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农业中高职院校衔接贯通是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需要。产教融合对农业中高职衔接贯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阐述"双层面"产教融合发展机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推进农业中高职衔接贯通的基本要求,进而从发展定位、贯通机制、综合改革三个方面提出农业中高职院校衔接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从建党时期到建国初期的劳动与教育相结合,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设时期的产教结合,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产教融合,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的变迁呈现一定的时代性和规律性.在政策变迁过程中,不断促进多元化主体参与,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间深度融合.现代学徒制作为产教融合深度发展的必然路径,存在企业参与不足、缺乏人才培养平台等问题,产教融合政策还须在实现现代学徒人才协同培养、构建学徒制培养平台、加强现代学徒制广泛认可度等方面继续发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度,促进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今年五月国家又提出了以后每年五月的第二周为“职业教育活动周”,这和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相吻合,说明我国开始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职教已成为历史趋势.在全面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职教的办学特色而日益重要.这种模式既能提高我国高职教育质量、解决技能应用型人才短缺,也是大力发展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高质量是今后职业教育发展的主题。人民群众的需求、知识经济对职业教育的挑战、工业强国目标的实现迫切要求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当前职业教育在教育观念、教育层次体系、产教融合、信息化建设、办学条件、教师队伍质量等方面存在不足。要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统筹指导力度;加强内涵建设和通识教育;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布局;强化行业指导推进产教融合;强化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9.
技能竞赛是促进高职院校进行技能人才培养的途径之一,能够有效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使高职学生具备工匠精神,进而成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同时,技能竞赛的标准、选拔过程以及结果可以加快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获得与提升,进而为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教育提供新的方向。基于此,文章阐述了技能竞赛在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提出了增强高职院校对工匠精神的重视程度、提升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等以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教育策略,以期充分发挥技能竞赛在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国学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可以应用于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过程。国学教育和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因此,高职院校可以从课程设置、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等方面探索国学教育与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相融合的德育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11.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浅层阶段,为打破合作发展瓶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职业教育育人质量,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调动企业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打造产教融合型企业,将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推进到更深层次。产教融合型旅游企业的建设目前仍在摸索中,打造仍需长时间的磨合。在职业院校、旅游企业、政府、行业协会的共同努力下,产教融合型旅游企业的成熟发展将会加大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深度,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和改革,打造顶级旅游服务人才。  相似文献   

12.
校企合作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途径。认识校企合作基本"理念"之于高职院校全面发展的功能意义,准确把握校企合作创新"模式"之于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实践启示,全面落实校企合作深化"改革"之于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责任要求,对于我们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提升教育内涵、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科教融汇、产教融合背景下,数据赋能高职教育受到广泛关注。文章对数字画像技术在高职财经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应用依据、过程、场景、价值进行阐述,基于智能技术背景对学生数字画像的应用进行分析,对于职业教育精准教学、营造人人皆尽其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职业教育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产教融合环境下,为实现对学生知识技能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高职院校需要贯彻课程思政理念,实现全学科共同育人:首先要把握好教师核心,抓好试点建设并重视专业课和思政课教师间的交流协作;其次要把握在专业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的适时和适度原则;最后提出要突出价值引领特色、培养工匠精神特色和发挥好企业文化教育特色。  相似文献   

15.
对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情况的调研分析,结果显示湾区高职院校在相应的产教融合政策体系的支持下,高职院校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基本合理、校企合作形式呈现多样化特征.但是,仍面临政策制度有待完善、专业群设置与产业布局不全契合、校企合作发展停滞不前、科研支持能力不够和粤港澳三地产教协作发展不足问题,需要企业、政府和高职院校进一步合作以深化产教融合,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产教融合共同体.  相似文献   

16.
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模具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支撑。本文以产教融合为主线,校企合作,精准对接,共同构建协同育人机制,落实"一生一项目"计划;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经验,开展AHK模具机械工职业资格认证本土化实施;工匠引领,组建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共同开展课程建设、技术研究与服务;实时转化企业案例与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模具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为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路径范式。  相似文献   

17.
产教融合是当前职业教育深化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也成为提升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基于产教融合理念,本文在分析高职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必要性基础上,从深度融合、项目载体、互利共赢等方面探讨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改革理念,进而就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改革的路径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产教融合"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要坚持开展产教融合的教学实践活动,建设与之相匹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文章阐释了产教融合视角下"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在深入分析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问题的基础上,从学校、企业及教师自身三个层面提出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9.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工作,基于新专业目录制订的背景,文章通过梳理高职院校广告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校企合作与行业之间的问题,分析高职培养体系与行业发展需求不对等的现状.为此,以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广告学院的改革实践为例,从教学体系、产教融合两方面为切入点,提出"三体四实"的人才培养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提升高职劳动教育的水平是时代的召唤,也是职业教育进入实践新阶段对高职院校提出的新要求、新使命。在职业教育中加强劳动教育的力度与精度,拓宽劳动教育的形式与队伍,不但能够实现劳动教育的真正回归,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现阶段,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中,还存在着劳动教育认知不足、教育组织"简单化",劳动教育培养不足、教育形式"智育化",劳动教育成果不明、教育考核"随意化"等问题。以培养大国工匠为教育目的,加强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可从以下途径展开:在阶段性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劳动教育培养体系;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激发教育主体活力;完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体现教育现实成效;强化校外政府、家庭、企业支持,四方联合形成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