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十六大以来提出的一系列富有创见的重大战略决策之一。“广大农民群众是推动生产力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功的关键。”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作用和农民主体作用的关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应切实做到“五个始终坚持”。  相似文献   

2.
蒙英姿 《广西经济》2007,(3):44-44,47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代表审议时强调指出:“要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着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着力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实践证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是发挥好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提高职业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现代农业呼唤“职业农民”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远之举。  相似文献   

3.
充分调动两个积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充分调动最广泛的积极性。在各方面的积极性中,最重要的,是要调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农民的积极性和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现代化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全党的大事,是国家的大事,是全国人民的大事。要做好这件大事,单有政府的积极性不行,单有农民的积极性也不行,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级政府和农民两个积极性,使两个积极性形成一种巨大的合力,推动新农村建设向前发展。充分调动两个积极性,最关键的是要调动和发挥农民的积极性。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  相似文献   

4.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公诸于世为标志,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战略部署,进入到科学规划和扎实实施的阶段。胡锦涛同志指出,规划和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要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做到关心农民疾苦、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同时要有效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农民自主创业的潜能。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而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要提高农民素质。文章首先阐述了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基本内涵,进而分析提高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紧密关系,最后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情省力》2006,(5):30-3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也是最关键的任务在于“三农”问题。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在新时期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项惠及当代亿万农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民心工程。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的建设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7.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民权利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保护好农民的宪法和法律权利。当前农民权利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保障,在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应深入分析农民权利缺失的原因,寻求农民权利保障的对策,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而培养新型农民离不开文化的哺育和支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构建学习型农村。而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成员的学习状况与学习型农村的基本目标差距甚远,因此要积极引导农村社会成员转变学习观念,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农村,全面提高农村社会成员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9.
张永佳  潘雪峰 《魅力中国》2013,(29):239-239
“三农问题”关系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创建与之适应的新农村教育。新农村教育是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之新型农民为价值取向的教育。我国农村教育存在较多问题,严重阻碍发挥农村人力资源优势。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0.
杜萍 《中国报道》2007,(3):22-22
我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是要统一认识,把思想和观点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上来,坚持科学发展观,把企业办好。二是要更好地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创造农民喜欢的适用产品,积极为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提供技术和产品的支持。三是要大力扶持农村经济的发展,积极促进民营企业素质的提升。四是要积极拓宽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市场领域,全方位为农民提供技术、产品服务。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靠的是农民,提高农民素质,也就是农民教育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当前我国农民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要从四个方面加强农民教育。要构建农民终身教育体系,把农民教育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来抓。  相似文献   

12.
王维军 《发展》2007,(6):11-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进一步扩大内需、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大举措,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新农村建设既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更需要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调动其积极性和能动性,把农民的自信心鼓舞起来,发挥其主体作用,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动力,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成为农民群众参与发展,共享成果,实现价值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建设。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的积极响应和参与。建设新农村要引导农民依靠自己的努力建设自己的家园,鼓励农民办好自己的事情,使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笔有以下四点体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培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需要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使其真正发挥主体性作用。要应从两方面来进行主体培育:一是要着力抓好农民的科学技术素质;二是重点培养农民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5.
陈巧玲 《特区经济》2007,221(6):131-132
农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要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还要建立一系列的制度作保障:建立多种激励机制,调动农民群众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健全制度保障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为农民发挥主体作用提供制度保障和力量支持。  相似文献   

16.
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要内容的1号文件,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为农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充分说明我国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立足我省的实际,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要建设新农村,必须要培养新农民,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整体索质,才能充分发挥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因此要多给农村教育一些支持,一些倾斜,一些实惠,集中精力,集中资金,加大扶持,切实帮助解决农村教育落后等农民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农民和后备力量。  相似文献   

17.
“三农”问题是中国革命和经济建设的重大课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必须保护好农民的利益,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文章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有关农民问题的论述,以及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的中国化,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要着力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民利益,积极推进农村民主建设,加大农村投资力度,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农民的文化素质、生产技能和道德水平决定了新农村进程的快慢,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新农民的培养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应从新农村建设睁实际出发,立足现代农业的发展,构建新农村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确保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力资源开发障碍与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旨在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就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整体而言,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离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对高素质农民的需求。新农村建设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存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20.
以农民为本,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落实到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一种具体体现,指的是思想上重视农民大众的历史地位,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紧迫性,实践中把实现广大农民的利益作为当前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农民的人格,保障农民的权利,维护农民的利益,群策群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贯彻“以农民为本”的根本理念,并把它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对于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