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企业名称、商标权利等概念的界定及对企业名称与商标权利的冲突的分析,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简要分析了企业名称与商标权利冲突的侵权认定的原则和标准.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崛起,网络广告迅猛发展,网络广告中的商标侵权纠纷也越来越多。如何认定网络环境下的商标侵权行为,是一大难题,其中搜索引擎广告的商标侵权争议就是较为突出的一种表现。笔者将就搜索引擎广告商标侵权中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作一番探讨,并针对我国商标侵权认定现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网络交易的飞速发展,网络商标侵权的事件频繁发生,如何解决网络平台提供者的法律责任具有较大的争议,国内外法院在裁判类似案件时均有不同的判决。商标间接侵权理论和我国《侵权责任法》为分析这一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在此基础上应具体分析网络商标侵权的归责原则、网络平台提供者的"过错"认定、知悉侵权行为后的"必要措施"的认定标准来判断网络平台提供者是否构成网络商标间接侵权。  相似文献   

4.
笔者认为,商标法律中的没收、收缴、销毁三者的性质、适用阶段、范围及法律后果是不同的。简要论述如下:商标法律中的“没收”是指通过国家强制力,消除侵权商标对商标权利人权利的影响,并强制剥夺商标侵权人对侵权物的所有权而不予补偿的行为。“也就是,在不进行任何补偿的情况下将侵权商品和有关侵权工具予以没收,将侵权商品排除出商业领域”(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释义及实用指南》第210页,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研究出版社),使侵权人不能继续侵权。至于国家如何处置侵权物,不属于对侵权人的行政处罚行为,而是对收归国家所有…  相似文献   

5.
七、正确处理行政管理与司法诉讼的关系商标法律规定,就商标侵权纠纷,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即寻求司法处理,也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投诉,即请求进行行政处理,这种商标法律制度极具中国特色,又称处理商标侵权纠纷的“双轨制”。从1983年《商标法》实施以来的执法实践看,上述两个商标纠纷处理渠道在以下几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一、案件来源不同。人民法院审理商标侵权纠纷案件实行不告不理原则,要求所审理的案件必须有明确的原告和被告。在诉讼中,法院也仅就当事人的诉讼请求进行审理,与该案件相关联但当事人没有提出诉讼请求的,法…  相似文献   

6.
商标侵权的惩罚性赔偿旨在维护商标权人的合法权益,遏制商标侵权行为的泛滥,为知识产权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我国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在现实背景、立法规定以及司法实践中的效果并不理想,反映出我国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中存在的缺陷。尤其是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的适用条件中,"恶意"与"情节严重"具有不确定性,在确定惩罚性赔偿数额时存在争议。为了发挥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的作用,有必要完善惩罚性赔偿中的"恶意"与"情节严重"的司法认定,打破法定赔偿数额的计算顺位,有效计算惩罚性赔偿数额。  相似文献   

7.
<正> 侵权的管辖权确定 网络上的侵权主要包括侵犯隐私、著作权、商标标识、域名、专利权等知识产权,侵犯商业秘密等不正当竞争等纠纷。网络案件的国内管辖有很多问题是需要考虑的。在讨论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先认定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侵权案件管辖权仍然适用于我国Internet侵权案件,其提供的管辖权依据仍然能够解决法院对Internet侵权案件的管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法律意识的逐渐提高,我国商标侵权诉讼的提起逐年增多,因此,如何认定企业构成商标侵权行为就变得十分关键。本文试图通过对商标侵权认定的构成要件的探讨与分析,希望可以以此促进企业对商标侵权认定的了解,促进企业对近似商标未必侵犯商标权的认识,引起大家对企业商标侵权问题的深入思考及广泛研究。  相似文献   

9.
英文商标的近似认定是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中的难点,作为法律现象和语言现象的综合体,不仅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更需要在认知语言学视域下审视,才能弥补形式语言学的缺陷,契合以"相关公众是否误认"作为商标侵权标准的法理精神。  相似文献   

10.
现代商业竞争被称为"眼球经济",商家消费者为了吸引消费者注意力衍生了许多"搭便车"的行为,对于此类行为的定性一直是司法中的疑点。现代制度把"混淆可能性"作为认定商标侵权的标准,通过对"混淆可能性"的解释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补充可以很好地解决商标侵权认定中的难点,把"商标性使用"作为侵权认定的标准,会造成商标法体系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11.
The paper addresses a trademark infringer who seeks to capitalize on the reputation of a trademark owner, sells an identical product under a trademark which is confusingly similar to that of the owner, charges the same price and competes with him in the same market. We show that the welfare-maximizing monitoring intensity is zero, hence the government is not likely to engage in monitoring infringement. Recognizing this, the trademark owner may consider monitoring the market himself, discovering, however, that this is worth his while only if the penalty for infringement, which he fully collects, is sufficiently high. Given the entry condition, an increase in the penalty may either raise or lower the optimal monitoring intensity. In the former case it will counter-intuitively increase the infringer's expected profit, apparently because a higher penalty will also lead to a raise in price. While monitoring enables the trademark owner to maintain a positive profit level, it reduces social welfare. The government may intervene to eliminate the private incentive for monitoring through taxing the collected penalty.  相似文献   

12.
涉外定牌加工行为是否构成商标侵权在国际条约和我国国内法上没有直接的规定。我国司法机关早期以商标权地域性为基础,认为受托方加工相同产品、贴附相同商标并交付至境外的行为构成商标侵权,后来逐渐转变态度,认定受托方的行为属于“非商标使用”,不构成商标侵权。“非商标使用”虽然为认定受托方不构成商标侵权提供了理论便利,但与常识相悖,也难以自洽。在面对日益复杂的涉外定牌加工案件时,以该理论全面替代混淆性判断,无法精细平衡涉外定牌加工委托方和商标权人之间的利益。我国法院近年考察涉外定牌加工受托方的必要审查注意义务,则是将涉外定牌加工受托方定位为商标侵权的帮助者,这与其倡导的“非商标使用”思路自相矛盾,进一步导致法律适用的混乱。应限制“非商标使用”理论的适用,回归传统的商标侵权认定。  相似文献   

13.
商标权的客体为相关公众所认知的商标与商标所标识的商品或服务之间的联系,以此为基础可以认定商标俗称的抢注构成对商标权的侵犯,同时,商标俗称可以被认定为近似商标的一种形式,从而适用《商标法》第52条的规定。此外,在商标俗称的问题上,不能适用法律对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  相似文献   

14.
Many firms find that they can benefit from copying orotherwise misusing the trademarks of their competitors. Firmsthat have maintained a positive brand image are likely to fightany dilution or eventual loss of their trademark by using lawsuitsagainst offending firms. These lawsuits help to staunch any lossesto the brand and leave the potential for the benefits from thetrademark to flow back to the firm. These benefits will be temperedby legal costs, potential infringement by other firms in futureand the need to file lawsuits in response. In contrast, firmsthat have infringed on a trademark are likely to lose if theowner of the trademark challenges them in court. This study relatesthe stock returns of firms to the filing of lawsuits to defendtrademarks. We study the impact of both the filing of the lawsuitand the eventual verdict of the court on the stock market valueof defendant and plaintiff firms. The protection of a trademarkby a plaintiff using a lawsuit resulted in a negative returnto the shareholders of the defendant firm that infringed on thetrademark. The returns to the plaintiff firms were mixed andof marginal magnitude due to offsetting factors although largefirms experienced positive returns.  相似文献   

15.
我国涉外贴牌生产中围绕贴牌商标的"侵权"问题已经产生了不少的法律纠纷和诉讼。但是对此我国并没有明确的司法解释,法院的判决也相互冲突。根据侵权行为构成的法理分析、《商标法》第52条中商标使用的分析和利益衡量原则,涉外贴牌生产企业的贴牌行为不应视为商标侵权行为。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实施自主品牌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宝明 《商业研究》2006,(18):24-26
自主品牌已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在许多问题上还没有述成共识。在国际化背景下,应从控制权角度对自主品牌进行界定,并由政府推动实施自主品牌战略,对企业和消费者行为进行引导以及为自主品牌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7.
驰名商标保护与中国名牌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目前中国品牌培育主要采取两种模式:一是驰名商标认定,二是中国名牌产品评定。中国名牌产品不是一个严格的法律概念,难以得到像驰名商标那样的法律保护,而驰名商标乃是无可非议的名牌。文章提出,为促进中国名牌的发展,应将驰名商标保护与中国名牌战略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我国行政资源的优势;同时全面利用驰名商标保护的法律法规及国际公约等法律武器,加强驰名商标保护,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商标等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构建国际通行的品牌培育模式,即以驰名商标保护为核心,以中国名牌战略为契机,实施中国企业自主品牌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8.
论商标法对公共利益的促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商标具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双重属性。商标法是一个激励竞争、鼓励执法、制裁违法、建立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它通过对商标权人"专用权性使用权"的保护和对公众"参照性使用权"的保护纠正了市场失灵,保护了消费者权益,提高了市场效率,促进了有序竞争,并增加了人类精神财富的积累。  相似文献   

19.
TR IPS协定与所纳入的巴黎公约文本条款中包含了成员可以拒绝商标注册的多种理由。综合拨款法案进一步确定了成员以国内法上的理由拒绝履行商标注册义务的适用条件。相比于TRIPS协定义务的要求,我国在商标立法中可以更加灵活地设置拒绝商标注册的理由。  相似文献   

20.
充分发挥商标战略的引领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挥商标战略的引领作用,引导企业把商标战略纳入企业发展的总体战略,指导企业提高商品制造、研发、运用能力,培育商标的独特性,形成品牌互动,提高商标在市场和消费者心目中的认知度;提高商标利用效率,增强企业在更大范围、更高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优势,重组、优化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强对商标专用权的保护,构建以商标注册人自我保护为主体,行政和司法保护相结合,社会公众参与的商标权益保护体系,加大商标专用权行政执法力度,积极探索长效机制,保护企业的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