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3 毫秒
1.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产业集群技术学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社会网络的构成特性,发现产业集群的技术学习主要有集群内部的技术学习和对外技术学习两种模式,这两种技术学习模式对集群的发展产生的作用有明显的差异。根据我国产业集群实际状况,对于我国产业集群必须采用"外向型"技术学习模式,通过外部环境的技术信息扫描和学习,吸取、消化和转移到集群内部,再通过集群内部的知识扩散和转移,实现技术知识的共享和创新。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产业集群在浙江的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资源小省浙江依靠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也一跃成为全国的经济大省,经济总量位列全国第四。然而从总体上看,浙江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还在于低价优势,技术研发能力薄弱,产品质量档次低,低品牌附加值的特征没有改变,集群发展处于一种低层次的企业网络模式阶段。从发达国家先进的产业集群的经验模式看,集群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得,关键在于构建发达的集群本地网络,通过网络机制促进知识和信息的共享,从而不断提高集群的总体创新能力和集体学习能力。此外,从浙江产业集群自身的特点和现状来看,建立与发达国家产业集群的外部知识联系,促进集群网络的广延性、开放性也至关重要。本文试图从网络的观点出发,从建立有效的本地网络、外部知识联系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来阐述浙江传统产业集群的升级途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考察企业学习与创新的空间因素,集群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与学习会使得集群企业的知识逐渐同质化,这要求部分集群企业能不断跨越集群边界,开展集群之间的学习与合作。集群企业的学习与创新有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两种不同的机制,内部联系代表地方创新环境的效率,外部联系则提供了从外部获取新知识的机会,集群对由外部联系引入的新知识的利用效率取决于内部联系是否有效。对不同产业集群以及同一集群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而言,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的权衡取决于集群的知识可得性、专用性与累积性程度。  相似文献   

4.
技术学习是影响区域创新网络升级的核心因素,外向型和内向型技术学习是其两种典型模式。通过对浙江台州146家集群企业的问卷调查发现:区域创新网络中的技术学习活动非常活跃,非正式技术学习活动居于主导地位,龙头企业在技术学习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从完善内部网络和开拓外部联系两个角度,提出了进一步推动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升级,提升集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分析中国产业集群技术学习面临着创新源困境的基础上,提出"开放式"集群学习的构想,并从强化内部网络、完善技术创新平台和优化外部支撑网络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伴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集群知识网络的作用日益突显。在对知识网络系统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知识网络的构筑对产业集群技术学习的推动作用和作用机理。并以柳市低压电器产业集群为例,剖析了基于集群知识网络的技术学习路径,从而为产业集群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构建和技术能力提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顾志刚 《经济地理》2007,27(6):961-964
文章运用创新网络理论,在文献回顾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并分析了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构建和技术能力提高的概念模型,得出结论:①全球价值链为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外部创新网络的构建提供了路径;②外部技术资源的消化、吸收和内部化,需要产业集群内部创新网络的支持;③内、外部创新网络的紧密联结,是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完成技术学习并实现技术能力提高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创意产业集群化:基于知识分工协调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意产业集群化形成和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劳动分工引致的知识分工的深化和创新合作网络的扩展。为了有效解决外部知识资源的嫁接问题,获取知识分工所形成的递增报酬,创意产业集群化网络应运而生。集群化网络所拥有的社会资本优势,又促进了网络内部知识分工的深化,有效地推动了隐含经验类知识的流动与共享,减低了知识的学习成本,为成员自身知识和创新能力的积累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进而形成彼此相互演化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杨翠兰 《生产力研究》2013,(10):14-16,11
产业集群知识转移对集群的升级和演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文章首先论述了产业集群知识转移的小世界网络特性,并指出聚类系数和特征路径长度对网络的重要影响;其次,为提高产业集群知识转移网络的稳定性,优化聚类系数,提出了产业集群知识转移网络构建过程中的"并-串联"思想,并对这一思想作了论证;最后,在提出产业集群知识转移网络是一个有向加权小世界网络的基础上,基于"关键路径"理论,给出了有效缩短产业集群知识转移网络特征路径长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经济地理学视角下产业集群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Web of Science中1982—2016年经济地理学领域产业集群研究文献,借助CiteSpace V软件,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以及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回顾,系统梳理了产业集群研究的理论脉络、热点领域、知识基础,明晰了学术争议和研究前沿,旨在为国内产业集群理论创新寻求突破口。结果表明:(1)研究热点集中于集群创新和集群网络、集群和区域发展、集群演化;(2)研究内容逐步从关注经济活动的地理集聚,转变为多维邻近、路径依赖视角下的集群创新和集群演化,再深化至探究不同空间尺度网络对集群知识流动和集群创新的影响;(3)研究尺度逐渐从重视根植性和本地知识网络,发展到重视外部知识源和跨集群知识联系,再拓展至强调全球—地方联结;(4)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本地联系和外部联系的相对重要性等研究问题尚存在争议,全球集群网络、共位集群则是国际研究的前沿领域。  相似文献   

11.
运用无尺度网络概念,探讨地方产业集群的外部关系.通过对盛泽丝绸纺织业集群的考察表明:地方集群的外部关系表现在不同尺度集群网络中的节点位置,有利于寻找地方集群发展的外部关键要素以及升级路径.该集群在区域性纺织业价值活动中处于不利地位,与群外高级要素、国际高端集群的连结不足.强化分工合作与差异化竞争,是优化区域性外部连结的关键;扩展与集群外高级节点的连结宽度,实现与国际高端集群的连结,是提升其集散节点位置、促使集群升级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2.
蒋天颖  孙伟 《经济地理》2012,32(7):87-92,106
应用社会网络分析理论,分析了绍兴市纺织产业集群网络结构,实证探讨了网络位置、技术学习和集群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并选取了集群内4家企业对三者之间的影响关系作了进一步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科研机构、专业市场、龙头企业在产业集群网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基石;网络位置对集群企业技术学习和创新绩效产生显著正向影响;技术学习正向影响集群企业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13.
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创意产业的外延内涵、集群网络组织以及产业组织链等角度入手,对现有文献进行了述评。研究表明,创意产业定义及分类的差异源自于各国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差异;创意集群的网络化特征主要体现在生产网络、创意网络以及社会网络三个方面;而创意产业价值链形成包括"价值扩散"与"分工协作"两条途径。  相似文献   

14.
李正卫  池仁勇  刘慧 《经济地理》2005,25(5):612-615
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以节约运输和通讯费用为追求的地理集聚已经很难再对当前企业集群的存在与发展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当前企业集群的存在与发展在于地理相近性和社会根植性,企业集群能够为群内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知识丰富并能够易于溢出与共享的网络学习平台,因此,集群内企业网络学习的强度成为影响其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利用浙江嵊州领带企业集群的数据,对集群内企业网络学习强度和创新绩效之问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正式还是非正式的网络学习强度均对集群内企业的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复杂网络的产业集群演化及其治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范如国  许烨 《技术经济》2008,27(9):76-81
产业集群是当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深入探讨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有助于为集群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指导。本文根据复杂网络理论,运用扩展的BA网络模型来模拟产业集群的演化过程,对产业集群网络演化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产业集群发展的初始、形成、成熟与平庸四阶段理论,并根据BA网络模型的仿真结果提出了针对产业集群各个发展阶段的治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Industrial clusters have become a crucial carrier of economic globalisation. However, constrained by the natio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model, clusters in China have long been relegated to a low-end position.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focal enterprises, analyse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network relations, enterprise learn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cluster innovation networks and explored the three formation stages of a cluster innovation network by examining the example of the Yuyao plastics industry cluster. The results showed (1) that focal enterprises exert spin-off effects on enterprise learning and are critical for innovation networking and (2) that weak network ties facilitate exploratory learning, whereas strong ties influence exploitative learning. In addition, tie strength showed a coevolutionary feature. Furthermor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3) this evolutionary process demonstrated a phase-changing characteristic, with government policy exhibiting substantial effects on focal enterprises, organisational learning mechanisms, and cluster innovation networks.  相似文献   

17.
产业集聚不仅仅是生产相同产品或具有上下游产业关联关系的企业向同一地区集中,更重要的是形成以地方网络为基础的产业体系。从经济性的角度深入分析了产业集聚的网络特性、网络关系、网络结构和网络效应。  相似文献   

18.
基于企业网络组织的上海临港装备制造业集聚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思  曾刚  李刚 《经济地理》2011,31(2):277-283
产业集群已成为目前发展与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方式。在装备制造业集聚过程中,产业集群内部逐渐通过企业网络组织的形式加强联系,不断地形成区域装备制造业集聚效应。从企业网络组织的角度,分析了上海临港装备制造业的集聚过程与效应,提出了建设装备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从规模化效应、技术扩散与知识外溢效应、提高区域整体竞争优势和创新等四个方面入手,较为系统全面地分析上海临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过程、网络组织特征。研究发现:上海临港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大型装备企业为核心企业群体和以装备配套企业为外围企业群体形成的企业网络组织,但核心企业的本土根植性不强,装备产业集群仍处于孕育阶段。因此,建设公平交流平台,强化集群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和集体学习,提高集群成员网络联系的强度和频度,应该成为未来装备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9.
产业集群网络与武汉城市圈产业发展的空间组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余斌  冯娟  曾菊新 《经济地理》2007,27(3):427-432
经济全球化催生的区域竞争引发地区合作需求,基于经济一体化目标的城市群战略备受推崇。产业集群网络是区域产业集群的一种空间组合型式,也是一种具有生产效率和创新效应的经济空间组织模式。目前的武汉城市圈是一个松散的“经济联邦”,但存在区域整合的产业、空间和创新基础。其产业发展潜力分析表明:以钢铁、汽车和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为依托,构建区域集群网络,能够充分发挥武汉市的产业组织和创新扩散功能,从而推动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20.
Geographical clusters are significant drivers of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nd competitiveness in today's economy.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geographically limited knowledge diffusion which results from inventor movements within clusters is a facilitating factor to regional innovation output and therefor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lusters. However, it remains unclear whether the dynamics of inventor movements can be used as an indicator for different stages of cluster progression. In this study, using patent co-authorship data, we construct inventor networks for two telecom clusters, New Jersey and Texas. Based on the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inventor network properties and interviews with the key inventors maintaining the networks, we seek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1) how the properties of inventor networks across the two clusters reflect their difference in fundamental “typology” of clusters; and 2) are the patterns of inventor network 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over time indicative of the change in viability of the clusters.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cluster “typology” is a key factor determin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inventor networks in a geographical cluster. Over time, as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conditions of a cluster change, the regional inventor networks change their performance accordingly. Importantly, the cluster “typology” may be a significant moderating factor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ventor network performance and the cluster's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