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一次性采血针在新生儿股静脉采血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20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一次性采血针采血;对照组采用一次性注射器采血,分别记录比较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标本合格率、采血时间、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职业暴露率。结果观察组患儿一次性穿次成功率、标本合格率、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职业暴露率均明显优于观察组,且采血时间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一次性采血针比一次性注射器采血成功率高,操作用时少、标本合格率高(无溶血及凝血)、穿刺部位损伤小、职业暴露率低,是一种较为实用的新生儿采血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儿童肝病患者的凝血检测结果,并分析其在临床诊断过程中意义与价值。方法对2012年3月~2013年2月到我院体检的儿童采用SysmexCA-500全自动血凝仪进行凝血四项检测,并抽取30例健康儿童作为参照,划分为对照组,将其与30例肝病患儿(检测组)的凝血指标进行对比,并分析检测结果。结果检测组患儿纤维蛋白原(FIB)与对照组相比不存在差异性,但是四项凝血检测结果则存在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童肝病患者的四项凝血指标有利于提高肝病检出与检测的有效率,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性依据,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方法 对送检的不合格血液标本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造成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包括患者身体因素影响,血液标本量不准,溶血,凝血以及其他因素.结论 为提高血液标本的质量,应从多方面综合入手,增加各环节的重视度,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采血者业务学习,严格操作程序,提高责任心,以避免标本误差的出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价值进行有效性分析与研究。方法从医院进行体检的人员中随机选取80例受检人员,均进行两种采血方法的血常规检验,即静脉血采集、末梢血采集。利用专用仪器设备对两种方法的血常规指标进行有效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有效性分析。结果末梢血检测指标中的WBC、RBC、Hct、Hb以及PLT的结果高于静脉血的检测结果,且末梢血没有静脉血稳定。结论在新时期强化对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价值研究,有助于选择科学合理的采血方式进行血常规检验。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静脉真空采血的失败原因,并提出预防对策。方法自制静脉真空采血失败原因调查表,调查我科于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采血失败患者158例,对采血失败原因进行分析。结果与护士静脉采血技术、患者自身情况和采血系统质量三个方面有关。结论分析真空采血失败原因,提出预防对策,通过提高护理人员的静脉采血技术和针对不同患者情况进行穿刺采血,严格检查采血系统质量三个方面,提高静脉真空采血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造成血液检测不合格标本的主要原因,完善血检方法,提高血液检测的总体质量。方法选取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所采集院内血液检验标本共9 800份,对其进行标准化比对分析,对不合格血检样本做重点记录,总结问题所在。结果 9 800份院内血液检测样本中共发现217份不合格,不合格率为2.2%。存在溶血现象、抗凝血样本中存在小块血凝或发生局部凝血现象、血液采集容器选取不正确、采血量高于或低于额度标准,这4点是造成血液检测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其他原因还有血液样本送检时间间隔过长、血液存在脂浊现象、样本报告结果不全面、血液采集位置不正确、血检报告与血检患者不符等。结论血检是一项常规性检查,但几乎所有重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均以血检报告为依据,所以确保血检样本的准确性是保证院内工作、医生履行医疗职能、医院保证治疗质量的基础,建立完善的血液检标准和制度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溶血标本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为检验人员和临床医生对溶血标本的生化检验结果进行正确分析提供依据。方法以2013年3月至6月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为研究对象,并以生化体检结果为依据,对未溶血、轻度溶血及重度溶血标本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轻度溶血标本对ALT、AST、TP、ALP、LDH、BUN、UA、CK、GLU、CRE、P、Mg、K、Na、Cl的检验结果产生显著性的影响;标本重度溶血时,除对轻度溶血产生显著性影响的项目外,还对ALB、Ca、APOA的检验结果也产生显著性影响。结论溶血标本对生化检验多项指标结果都有影响,因此为了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可靠,若条件允许,应对溶血的标本应重新采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妊娠晚期妇女四项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02 例临产孕妇(观察组) 与129 例正常非妊娠妇女( 对照组)的凝血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临产孕妇组PT、APTT 值均较对健康非孕妇组明显降低(P < 0.01),FIB 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两组TT 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对临产孕妇凝血指标的检测,可早期发现凝血功能的改变,对降低临产孕分娩过程中(或产后)大出血及其他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两种采血方法在血液常规检验中的临床数据对比。方法选取我院88例正常人群进行血常规检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末梢采血方法,研究组给予静脉采血方法,观察两组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红细胞比容、血小板、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的数据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红细胞比容以及白细胞数据对比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血液采集方法对比分析,采用静脉采血方式对患者血液进行采集检测,效果较好,可以准确的反映出血细胞数据,具备较强的医学根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血液标本放置时间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对90例门诊患者用一次性真空采血管来进行静脉采血5ml,同时对采血时间分别记录。将90份血液标本放置20min后,以4000r/min离心血清。生化项目测定各标本,在4℃冰箱储存各标本。同时,标本储存、质控、校准每次重复两步,对14项项目分别于相应的24h、8h、4h上机测定,并做好记录。结果血液采集后,以采血1h测定的结果为基准,采血24h、8h、4h后对结果测定,GLU在血液标本放置4h后,结果有显著性差异;TBIL、BUN、GLU在血液标本放置8h后,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Ca、GGT、TBIL、GLU、BUN、ALP、AST、TP、ALT、ALB在血液标本放置24h后,结果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要对检测项目的顺序进行合理安排,及时测定不稳定的项目(二氧化碳、GLU等),采用分批上机处理方法来测定其它项目,尽量避免影响到实验结果。同时,对标本的保存条件和放置时间应进行掌握。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及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方法抽取40例空腹健康体检者的溶血前和溶血后两份血液标本,采用BACKMAN DXC8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总胆红素(TBIL)、血尿酸(UA)、尿素氮(BUN)、K、NA、CL、GLU、TP等11项指标进行溶血前后的比对分析。结果溶血血清中的ALT、AST、LDH、K、TBIL、TP结果明显高于溶血前的正常血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BUN、NA、CL、GLU、UA等测定结果影响较小,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溶血标本对部分生化检验结果有明显的干扰和影响,工作人员应严格把握各个环节,以确保报告的准确无误,从而为临床提供可靠数据,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预防中心静脉置管严重并发症的体会。方法我院通过对近5年间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出现中心静脉置管处出血及血肿、空气栓塞、静脉炎、中心静脉置管堵塞等四项严重并发症的原因进行系统研究,并提出可靠的预防措施。结果通过对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原因进行研究,并实施预防手段,有效预防了严重并发症的出现。结论通过对中心静脉置管出现严重并发症原因的研究及进行正确的护理预防措施,使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者量大幅下降,并取得了专业的护理经验,值得进行广泛的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标本溶血时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各实验诊断效能指标的变化及对策研究。方法以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确诊的结果为金标准,ELISA与之比较求各实验诊断效能指标。标本选择以未溶血时ELISA临界值阴性的标本75例,阳性90例,共165例未溶血标本设为对照组,将165例标本人为处理为轻,中,重度溶血,设为实验A组(试验孔校正前);同时对实验A组各标本增设试验孔,再进行实验,设为实验B组(试验孔校正后)。对各组标本的各实验诊断效能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溶血后ELISA实验的特异性下降、准确度及正确指数均下降、误诊率升高。溶血后ELISA实验经校正孔实验校正后,与校正前比较,特异性升高、准确度及正确指数均升高、误诊率下降。结论溶血对ELISA实验检测HBs Ag在特异性、准确度、正确指数及误诊率方面存在影响,通过对溶血样本增设一试验孔,能部分纠正轻、中度溶血时对HBs Ag试验结果的影响,从而减轻样本溶血时对实验特异性、准确度、正确指数及误诊率方面的影响,改善实验的诊断效能指标,值得实验室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行足背动脉采血的有效方法。方法将140例需做血气分析的脑出血患者分成两组,分别采用桡动脉及足背动脉穿刺法,从穿刺成功率、血肿发生率及误穿静脉发生率、抽血后按压时间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足背动脉穿刺法优于桡动脉穿刺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背动脉采血法是脑出血患者动脉血采集的较理想方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消化内镜联合四联疗法治疗胃溃疡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患者再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以82例胃溃疡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先后为标准将其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单纯四联疗法治疗的对照组及消化内镜联合四联疗法治疗的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对患者再出血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2.7%)与对照组(78.0%)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根除率(95.1%)与对照组患者(80.5%)相比明显升高,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胃泌素浓度、胃动素浓度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再出血率为14.6%(6/41),对照组为26.8%(11/41),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显示,患者首次胃出血量、是否接受内镜手术治疗、体内血红蛋白水平以及胃溃疡病情发展是影响胃溃疡出血患者再出血的重要因素。结论消化内镜手术联合药物四联治疗胃溃疡出血患者效果显著,对改善胃动力学指标、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均有良好效果。而胃溃疡出血患者再出血受到其治疗方式、胃出血量、血红蛋白水平及溃疡病情分期等多项因素的影响,临床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与中央静脉导管相关的血液感染的风险因素,尤其是护工和抗菌浸渍因素的影响,这对有效确立预防措施至关重要。方法在两年期间,有预见性地监测重症监护室中抗菌浸渍、护工以及成年患者中中央静脉导管相关的血液感染的变量因素。结果在210例患者中,中中央静脉导管相关的血液感染的案例被确认的共计32例。只有在中央静脉导管被用于管理全肠外营养的患者中,抗菌浸渍中央静脉导管才降低了与中央静脉导管相关的血液感染风险。而没有接受全肠外营养管理的患者,其受与中央静脉导管相关的血液感染风险增加了。结论抗菌浸渍中央静脉导管在接受全肠外营养管理的患者中,其与中央静脉导管相关的血液感染的风险降低了66%。限制采用倒班护工对在使用中央静脉导管患者进行护理、使用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央静脉导管都能降低与中央静脉导管相关的血液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就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护理体会进行探讨。方法我科2010年5月~2013年5月共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术150例,行锁骨下路进针法穿刺置管,并对其进行精心护理。结果 150例均获成功,其中右锁骨下静脉125例,左锁骨下静脉25例,一次成功者135例,穿刺2~3次者15例。操作时间10~30min。未出现心律失常、气胸、血胸等并发症。结论医护人员在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患者护理工作中,应对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充分考虑,同时,还应对无菌操作技术进行熟练掌握。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进行反馈报告,力争将问题控制在最小的危害范围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人肝硬化的临床特征。方法随机选取并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于我院治疗肝硬化患者250例,其中110例老年患者为A组,140例非老年患者为B组,同期体检合格的健康成人90例为C组。结果 A组出现黄疸、上消化道出血等多于B组;A、B两组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肝硬化患者必须结合病史、生化检测结果及临床症状综合考虑,同时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等凝血功能异常引起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血样本放置时间对血液化验结果造成的影响,以便给经采集后的血样本贮存方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真空采血技术对我院门诊共收治100例患者进行血液标本的采集,然后分别测试中性粒细胞分类(GRAN)、白细胞总数(WBC)、血小板计数(PLT)、淋巴细胞分类(LYM)、红细胞总数(RBC)、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梅毒螺旋体(TP)、血清无机磷(PHOS)、白蛋白(ALB)、血糖(GLU)、钾离子(K+)以及单核细胞(MONO)。结果不管是贮存3h还是6h,GRAN、WBC及RBC这三项均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而MONO、PLT、LYM呈上升趋势。在这些项目检测过程中,实际测定结果存在差异的项目有 TP、TBIL、GLU、PHOS,其它项目没有存在显著性差别。结论如果血标本放置时间过久就会对血液化验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检测过程中必须根据相应规定进行合理化采集与贮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一次性精密过滤输液器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科住院患者200例,将其分成两组,观察组100例,对照组100例,观察组患者均采用一次性精密过滤输液器进行静脉输液,对照组患者均采用一次性普通输液器进行静脉输液。观察两组患者的输液反应发生率和一次排气成功率。结果观察组的输液反应发生率为0.0%,一次性排气成功率为100.0%;对照组输液反应发生率4.0%,一次性排气成功率为85.0%。结论一次性精密过滤输液器的临床应用效果优于一次性普通输液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