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王家齐 《商》2012,(15):127-128
在民法中,见义勇为行为一般是与无因管理相联系的,但是,因其行为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而使之具有特殊性。本文将辨析见义勇为与无因管理的关系,寻找其行为的独立性,并分析见义勇为的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内容,寻找现行立法中相关法律的不足,针对其不足提出几点立法上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品牌》2015,(4)
无因管理作为民法的一个概念,理论界及实务界争议不大,但见义勇为目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法律规定。本文从无因管理的构成要件出发,对无因管理和见义勇为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孔维国 《商》2013,(8):160-161
不当得利制度作为现代民法体系的重要之一部分,起作用在于调节财产利益无合法原因的变动,维护公平秩序。然而,目前在我国的民法体系中不当得利制度还未有应有的建树,值得我们加以研究讨论。当然我们也要关注不当得利制度与无因管理、侵权等民法制度的区别与联系,为以后的民事立法做好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4.
王杰 《商》2013,(6):160-160
在当代中国,见义勇为的事迹屡见不鲜,英雄事迹让社会公众敬仰崇拜的同时,一些见义勇为者的权益却经常无法得到相关保障,导致悲剧发生。就民事法律关系而言,见义勇为属无因管理行为。现行无因管理制度对见义勇为行为的救济缺乏法律基础。本文将从保护见义勇为者的法律权益入手,指出无因管理制度对见义勇为人的权益保护方面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李继业  刘超 《消费导刊》2012,(7):106-106
无因管理之债的作为民事法律事实,强调当事人在为他人事务进行管理时,无绝对的处分权。既无对该项标的物的处分权,从本质上讲就不存在对该特定标的物进行处分的意思表示。无因管理人的管理行为是对社会道德的维系。因此,对无因管理之债中的管理人之主客观要件进行探析,是确定无因管理之债是否形成的关键。从民法的价值体系中不难看出,管理人实施行为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公序良俗的维护,因此,通过法律的形式将无因管理固定下来,有利于社会稳定。在现今社会普遍道德滑坡的背景下,对无因管理的研究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6.
我国《民法总则》第183条确立了见义勇为行为人致人损害的责任承担。但在司法实践中,同属私力救济范畴的见义勇为常与民事紧急避险紧密相连,具体表现在两项制度交叉认定。认为二者并非水火不容,非此即彼的矛盾关系,而是并行不悖的两项制度。所以在肃清二者界限,合理对待交叉认定问题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做好两项制度的紧密衔接。  相似文献   

7.
不当得利请求权和民法上的其他请求权之间的关系问题,即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务问题,不仅涉及民法各项制度的功能体系,也事关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在处理民事案件中作用的发挥。以财产上的请求权发生的基础为核心,不当得利与合同、无因管理、物的返还、侵权行为等之间的关系的适用性,仍是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应承认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独立性,并在此基础上承认它与其他财产上请求权可能发生的竞合,这样有助于民法各项制度的功能协调,有利于更加充分地实现民法维护公平正义这一根本理念。  相似文献   

8.
民法理念之于民法制度,犹如灵魂之于肉体。民法理念以其抽象性作用于具体性之民法制度之中,对民法制度产生影响。一方面,民法理念指导民事立法。另一方面,民法理念通过解释法律条文达到指导民事司法之效果。反过来,民法制度则为贯彻民法理念的工具。民法理念最终必须依附于民法制度,某一民法理念的贯彻之最有效方法,便是创制符合该理念的民法制度,通过民法制度的实施实现民法理念之张扬。民法理念的修正与制度的更新,是源于旧的理念被新的社会现实所扭曲。或者说社会生活现实的发展促进了民法理念与民法制度的革新。  相似文献   

9.
无因管理在整个民法体系尤其是债法中有着重要意义。然而,我国现行法律对无因管理的规定特别粗略。因而导致了司法实践中具体操作的困境。我国应加强对无因管理的立法工作,进一步明确管理人的权利,明确管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义务以及本人利益受到损害时的请求权等,从而完善无因管理制度。同时,在我国即将出台的民法典中,也有必要对无因管理制度做出细化规定。以便于执行。  相似文献   

10.
在国内法治建设工作持续推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形势下,国内民法观念同市场经济相关的法制之间产生了密切联系,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与民法中的自由平等观念相符,但当前并不具备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关的明确规定,外加上抽象的民法观念等问题,传统的民法观念已无法在社会主义路线下,与市场经济主体的发展之需保持同步,使得一些缺陷逐步浮出水面。因此,进一步探究国内市场经济的民法观念法律制度,有着重大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供销商情》2006,(7):44-44
见义勇为是我们推崇的社会美德,但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浦北县,一名青年见义勇为,因为选择的地点和实施的方法不对,把自己也变成了罪犯。  相似文献   

12.
郎咸耳 《新财富》2001,(9):26-26
银广夏违法事件着实令人痛心疾首,但最令人困扰的是为何中国股民无民法权利对其提出有效诉讼。只有将集体诉讼、胜诉才收钱及各自负担诉讼费用的民法精神纳入民事诉讼法中,才能切实保护小股民。  相似文献   

13.
王秋石 《商》2012,(11):106-106
民事立法、民事司法和民事活动是民法基本原则的基本准则和最高的价值准则,也是构成民法的伦理准则,是民法的核心。学术界对民法的理解也逐渐变的理性化,认为民法的基本原则是平等的、公序良俗的、诚实信用的、禁止权利滥用的以及私法自治的原则。民法基本准则的司法适用是符合社会价值的,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的。但是,目前来看,我国的民法准则的适用是法官的立法,也就是说,法官如果滥用司法权力,那就会违背民法基本原则的真实目的和效果。由于法官自身对民法基本原则的使用是存在隐性和显性适用之分的,显性则体现在立法的基本原则,而隐性则是法官自由裁定的。因此,本文就民法基本原则的司法适用进行简要分析,从而实现法律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确定性与模糊性的统一结合。  相似文献   

14.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人类的环境观是分不开的,现代环境观要求民法在环境问题丽前采取积极应对的态度。民法的私法属性反映出民法应对环境问题的局限性,而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可以弥补这一局限。当法律没有对民事主体的行为赋予保护环境的相应规定时,法官不能因为没有规定而做出不利于环境保护的裁判。借助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民法可以发挥环境保护的规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光彩》1996,(1)
歌乐山不会忘记──“记全国见义勇为先进分子”、重庆市沙坪坝区个体出租车司机李安洪[编者按]1995年11月下旬,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百名英雄相聚北京,参加第四次全国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表彰大会。他们的光临,给北京寒气逼人的初冬带来了阵阵暖意。我们注意到,在...  相似文献   

16.
各国民法典对民法的调整对象的规定方式并不一致。我国应在将来的民法央中对民法的调整对象作出一般性规定,这是立法技术发展的表现,也是对我国长期以来民事立法实践经验的肯定。我国《民法通则》与《民法草案》关于民法调整对象的一般性规定,在语法及规定方式上均值得质疑。在将来的《民法典》中,应摒弃语法错误,对民法的调整对象应抽象为“民事关系”术语。为保持民法调整对象的开放性,应对其作概括式规定,而非列举式规定。同时,应在关于民法调整对象的一般务款中对民事主体也作出一般性规定,对其规定方式,也宜采概括式而非列举式。  相似文献   

17.
韦华 《中国电子商务》2012,(20):221-221
我国民法现代化以清末民初为开端,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除了确立自由、平等、秩序等现代民法精神,构建起当代民法制度的基本脉络之外,也曾出现过三大历史误区,观略我国百年民法现代化的发展历程,能够深悟道民法现代化的价值,展望民法现代化发展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8.
浅论现代民法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源 《商业研究》2004,(14):149-150
世界经济一体化使两大法系在法律价值观念和制度规范选择上日渐趋同,这于民商法领域体现得尤为突出。现代民法的发展趋势是民法总则日益体系化、逻辑化和高度抽象化,与民法分则中的制度设计中的联系更为紧密,对分则中具体制度的指导意义愈加明确。  相似文献   

19.
民法中所称之债,在我国法律上主要规定有四种发生原因。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引起债发生的根据却远远不止这些。  相似文献   

20.
民法学是做为法学本科教学的核心课程之一,对于培养法律人才的法律思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科法学培养目标是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将公民教育蕴含在职业教育中。民法的教学目标是:以民法方法论学习为中心,以民法规则为对象,以民法思维为主导,以依法解决纠纷为目的,培养对现代法治社会具有高度认同感的公民,造就大批合格的法律职业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