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及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对林业宏观决策有重要指导意义。应用边际资本产出比率、投资率、贡献率等指标及结构效应模型,研究浙江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及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林业经济增长主要来自林业产业结构效应。因此,浙江省应加大对林业第三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  相似文献   

2.
华坚  曹慧敏  潘雪晴  刘蕾 《水利经济》2022,40(6):33-38, 61
基于资源约束理论,构建包含水量和水质两个维度的水资源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阻尼模型分析2001—2019年西北五省区水资源量质综合水平对农业发展的约束影响。结果表明:在综合考虑水量和水质的情况下,样本期内西北五省区水资源综合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与水资源数量单一约束相比,水资源量质综合水平对西北五省区农业发展的约束作用明显增大;从时间层面看,西北五省区水资源约束的阻尼系数波动变化特征显著;从空间层面看,西北五省区水资源约束存在空间集聚特征,约束强度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经济发展过程中总量增加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本文分析了2003-2012年云南省及各州市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变动趋势,确立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标分析了云南省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的相对变化演进过程,并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研究云南各州市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效应,对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竞争力,促进云南经济增长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资源丰富的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为研究对象,首先明确产业转型和经济增长的具体内涵,其次通过量化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测度大小兴安岭林区经济增长质量,以及林区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质量的绝对贡献与相对贡献。结果显示:2003~2011年该区产业转型过程中,林区产业结构变动对林区经济发展质量的贡献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随着产业结构的逐步优化,产业结构变动促进了林区经济增长质量逐步提高。因此加快林区产业结构优化,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是该地区今后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吕苏榆  蒋娜  张陈俊 《水利经济》2022,40(4):41-47, 54
为促进合理用水,缓解江苏省水资源短缺现象,选取2000—2020年省内三大产业用水数据,利用LMDI模型和VAR模型,从动静结合视角分解量化江苏省生产用水演变驱动因素及长期互动关系。结果表明:经济效应是促进江苏省生产用水量增长的首要因素,但水资源消耗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生产强度效应与产业结构效应分别为影响江苏省生产用水量增长的主要及次要抑制因素,短期内生产强度效应能够有效抑制生产用水量增长,但长期来看存在“反弹现象”。有效控制江苏省生产用水量增加,需弱化经济增长与水资源大量消耗之间的强相关关系,持续推进省内产业结构向“三二一”模式转变,培养全社会节水意识,推动生产及节水技术革新,提高用水效率。  相似文献   

6.
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对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分析民族地区各产业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库兹涅茨K值和Moore结构变动值测度产业结构变动的历史与现状;运用EG协整检验确定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发现除云南、广西外,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发展情况基本相符;同时民族地区第二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偏低,亟需加快推进地区工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林业产业结构是林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合理的林业产业结构是林业经济增长的基础,因此,合理配置林业生产要素、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是改变目前我国粗放型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所在。主要以林业大省——江西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效应模型,运用《中国林业统计年鉴》(1996-2012)江西林业数据,从林业产业结构本身的变动情况实证分析了林业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了林业经济增长是由林业产业结构效应和林业产业增长效应共同引起的,且林业产业结构效应对林业经济增长的作用比产业增长效应更加明显。最后,提出合理规划林业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与升级,发挥林业产业结构竞争优势;继续深化林权体制改革,加强林权制度改革配套措施的实施,加大林业产业的投入,加强林业区域分类指导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王凤婷  张倩  吴锋 《水利经济》2019,37(6):13-20
分析北京社会经济系统产业用水变动规律和决定因素,对促进区域水-生态-社会经济复杂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基于2002年、2007年、2012年和2013—2016年数据测度了北京市社会经济系统部门的用水量,利用结构分解分析模型探究了2002—2007年与2007—2012年两个时段内社会经济系统用水量变化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2—2012年28个社会经济产业部门用水效率提升导致其直接用水系数和完全用水系数呈下降趋势,然而,在产业部门规模扩张驱动下完全用水量呈上升趋势。最终需求消耗增长拉动的规模扩张效应是产业用水增长的主要因素,经济系统效率效应对产业用水增长的贡献较小。产业技术进步是降低产业用水的最主要因素,产业转型发展通过结构效应发挥了其对用水量减少抑制作用。鉴于北京市向高新技术与现代服务业的产业转型发展目标,建议根据产业发展特点、产业转型发展目标,从经济和行政手段两方面制定针对性的水资源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甘肃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灰色关联度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并运用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拉力度等指标,对甘肃省1978~2008年间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其次为第二产业,影响最小的是第一产业。本文对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选取1980—2016年碳排放量、第二产业比重和第三产业比重的数据构建VAR模型,探究我国低碳化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碳排放和产业结构变动有协同关系;我国第二产业占比变动会对碳排放产生正向影响,第三产业占比变动会对碳排放产生负向影响;我国碳排放主要由第二产业比重变化造成,第三产业比重变动的影响相对较小。根据相关研究,为我国经济的低碳化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东部6省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特色农业产业聚集度是用来衡量区域农业产业发展规模的一项指标。通过对东部6省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度进行研究,寻找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并对特色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文章以东部六省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度为研究对象,选取2010—2017年相关数据,通过空间基尼系数和区位熵值指数测算法,分别从聚集综合得分、农业产业规模、经济规模和基础设施层面对东部六省特色农业产业聚集度进行比较分析,寻找东部6省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差异所在。[结果](1)因各省拥有不同的区域特征、经济水平和农业资源导致东部6省的特色农业产业聚集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山东省特色农业产业聚集水平最高,依次是浙江省、安徽省、江苏省、福建省、江西省。(2)东部6省的特色农业产业对各省贡献程度不同,对各自省份的经济增长、第一产业值的带动效应及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所起到的作用存在差异,而其共性特征便是东部6省的特色农业产业聚集度均随着各项措施的深入,不断朝向更高的聚集程度、更大的产业规模化前进。[结论]东部6省的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尚存在区域性差异性,为实现其产业的集聚度提高和可持续高效发展,建议加强相关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以及技术指导的力度。  相似文献   

12.
量化工业用水与工业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对工业节水具有重要意义。以1998—2015年为考察期,采用PVAR模型和VAR模型分别研究我国东部地区整体以及各省份工业用水与工业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PVAR模型结果表明:工业用水与工业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工业用水的滞后一期对工业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工业用水对工业经济增长扰动的响应经历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过程,而水资源却逐渐制约工业经济增长,工业用水的波动主要来自自身且缓慢下降,工业经济增长受到工业用水的影响逐渐加强。VAR模型结果表明:上海市和福建省不能建立VAR模型,剩下的省份所建立的VAR模型、脉冲响应分析以及预测方差分解结果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说明分省研究的必要性。需要将PVAR模型与VAR模型相结合,因地制宜制定具有差别化、针对性的水资源政策以提高工业用水效率,形成水资源利用与工业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3.
利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分析了内蒙古在1998~2012年间的林业经济增长状况及产业结构的演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林业整体发展速度较慢,而且林业第一产业在结构素质、区域竞争优势方面问题突出,影响着第一产业的发展。其中二、三产业结构素质好,但竞争力较弱。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阻碍林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提出发展高质量的林业第一产业、推进第二产业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整合当地资源发展旅游业等调整产业结构和提升竞争力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论文运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结合2001~2012年海洋经济统计数据,对海洋经济增长与海洋产业结构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海洋产业结构与海洋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格兰杰因果关系表明海洋第二、三产业的变动能够带动海洋经济的增长,海洋经济的增长对海洋第一、三产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水源地生态保护中发展权损失补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机会成本法,通过计算农地的经济价值,测算了水源地第一产业的发展权损失;通过对比参照区与水源地的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估计了水源地第二产业的发展权损失;通过计算水源地旅游业的机会损失,测算了水源地第三产业的发展权损失;分析了水源地发展权损失生态补偿中的资金补偿、实物补偿、政策补偿和产业补偿的优劣势。旨在为建立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利用相关分析理论、灰色系统理论研究产业结构与其用水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同时得出如下结论:在水资源约束下,应积极稳步推进第二产业发展,但需淘汰和优化以能源产业为主的高耗水型重工业结构;大力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调整农业结构,限制或适当压缩第一产业的发展,是山西省产业结构与水资源协调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我国西北平原区农村生活能源需求总量、消费结构和供给模式,为该区域乃至全国的农村能源消费供给结构和模式调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描述统计法,以1991~2014年《全国农村可再生能源统计汇总表》中的数据为基准,分析比较了我国西北平原区7个省(自治区)农村地区共24年商品能源(煤炭、电力、石油、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煤气)、非商品能源(秸秆、薪柴、沼气、太阳能)消费和能源(煤炭、焦炭、成品油、电力、薪柴)生产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趋势。[结果]西北平原区商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在65%左右,并保持稳定增长;西北平原区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格局稳定,沼气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消费量逐年提高;因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差异,导致我国西北平原区不同地区农村能源消费结构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我国西北平原区的主要能源生产与消费差额呈负值,近4年差额稳定在年平均负1 294.40万t标准煤。[结论]该区域能源供需不平衡问题一直存在,建议未来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因地制宜促进能源结构调整,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采用灰色预测方法对黑龙江森工林区2018—2027年林业三次产业产值进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对此阶段黑龙江森工林区的林业优势产业进行选择。结果表明:2019年黑龙江森工林区林业产业结构将演变为"三、一、二"模式;林业第一产业中的林木育种和育苗、经济林产品的种植和采集业可作为优势产业进行重点发展和管理。因此,提出优化黑龙江森工林区林业产业结构的相关建议:继续巩固发展林木育种和育苗、经济林产品的种植和采集这两个优势产业;推动加工制造业向深加工、精加工的方向转变;加强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