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童纪新  朱园 《水利经济》2015,33(4):24-28
基于江苏省1985—2013年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相关数据,建立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在VAR模型估计的基础上,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江苏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双向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江苏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双向作用机制,并且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大于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反作用;江苏省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工业固体废弃物,而对江苏省经济增长影响较大的污染物为工业固体废弃物(抑制)和工业废气(促进)。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优化产业结构配置,改进生产技术、提升"工业三废"污染治理水平、加大环保投入、完善环保法规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吕苏榆  蒋娜  张陈俊 《水利经济》2022,40(4):41-47, 54
为促进合理用水,缓解江苏省水资源短缺现象,选取2000—2020年省内三大产业用水数据,利用LMDI模型和VAR模型,从动静结合视角分解量化江苏省生产用水演变驱动因素及长期互动关系。结果表明:经济效应是促进江苏省生产用水量增长的首要因素,但水资源消耗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生产强度效应与产业结构效应分别为影响江苏省生产用水量增长的主要及次要抑制因素,短期内生产强度效应能够有效抑制生产用水量增长,但长期来看存在“反弹现象”。有效控制江苏省生产用水量增加,需弱化经济增长与水资源大量消耗之间的强相关关系,持续推进省内产业结构向“三二一”模式转变,培养全社会节水意识,推动生产及节水技术革新,提高用水效率。  相似文献   

3.
李婷  岳金桂 《水利经济》2015,33(4):29-34
选取1995—2013年江苏省水资源利用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研究。在变量的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基础上,运用广义脉冲响应法和预测方差分解法,考察江苏省经济增长与水资源利用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动态影响特征。结果表明:江苏省经济增长水平对工业用水量冲击响应的滞后期强度最大,而对生活用水量冲击响应的反应最小,说明江苏省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必将推动该省的经济增长,而生活中的水资源浪费行为也会抑制该省的经济提升。江苏省经济增长水平对该省水资源利用各变量的预测方差起着重要作用,而水资源利用各变量对该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较低。建议不仅要重视江苏省经济发展中的水资源利用压力,更要关注水资源短缺、污染和浪费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4.
省际间猪肉价格波动的动态关系研究——基于VAR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VAR模型分析对研究省份去皮带骨猪肉价格进行协整检验,对存在协整关系的省份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进行G 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表明,我国猪肉主产省份与主销省份猪肉价格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调整机制,其中在短期内猪肉价格是以主销省份价格带动主产省份为主,传导方向亦以主销省份猪肉价格传至猪肉主产省份为主。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0-2011年我国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建立P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分析、方差分解,验证了地区公益性地质调查投资存在空间上的溢出效应。研究表明:(1)地质调查投资与经济产出、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存在双向互动关系。地质调查投资对经济产出的溢出效应受相关参与变量缺失及经济内生性影响,正向影响关系并不显著。而地质调查投资与固定资产投资间显著的正向关系。(2)地质调查投资与经济产出之间存在非对称的互动关系,未来期间地质调查投资对经济产出呈正向经济溢出效应。但经济产出对地质调查投资的正向冲击具有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主要受我国经济体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影响着水环境,但具体有哪些因素,这些因素又如何影响着水环境,却很难精确地量化,原因就在于缺乏一个合适的分析工具。STIRPAT随机模型可用于分解人口、富裕度、技术发展对资源环境压力的影响程度。各影响因素间难免存在多重共线性,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估计参数可解决STIRPAT模型中多重共线性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环境的压力主要体现在人口和产业结构方面。人口增长、非服务业产值比重增加是带来废污水排放更大程度增长的主要因素,使得水资源环境遭受巨大压力。减少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依赖,能从源头上减少水资源污染压力,借助OECD脱钩指数分析江苏省经济发展与水资源耗费之间的"脱钩"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单位产出水资源耗费逐年下降,经济发展与用水量之间"相对脱钩"关系占大多数,"绝对脱钩"关系次之,其他类型关系很少,且趋向"脱钩",但并未达到最理想的状态,经济增长与水资源污染之间并未出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水资源短缺压力依然存在,应从生活污水处理、节约用水、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角度去制定对策。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区域用水的空间特征及经济增长与区域用水的作用机制,构建空间面板STIRPAT模型,对全国以及东、中、西地区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二者存在多种形态的EKC曲线关系;全国层面二者呈现为倒"N"型曲线关系,拐点出现在人均GDP 7 358.79元和60 668.53元,除少数东部地区外,大多数省区处于下降前的爬坡阶段;东部和中部地区二者分别近似地满足单调递减和递增的关系;西部地区二者关系呈现为倒"N"型形态,对应的人均GDP拐点分别为521.52元和35 225.87元,结合全国层面的测算结果,虽然短期内西部地区用水量会出现下降,但是经济发展与用水需求增长这一长期存在的"两难"困境并没有得到缓解。此外,不考虑空间自相关性的传统面板计量模型估计出的结果不存在EKC拐点,说明遗漏区域用水的空间自相关性会导致我国水资源利用峰值对应的人均GDP产生较大的偏误。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VAR模型来研究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粮食安全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发现: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农产品价格波动与经济增长存在双向格兰杰关系,与粮食产量存在单向格兰杰关系,农产品价格波动会影响粮食产量与经济增长,并在不同滞后期影响程度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9.
基于1990—2008年的相关数据,通过建立水利投资与GDP的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水利投资与GDP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水利投资与国民经济增长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水利投资的增加有力推动GDP的增长;反之,GDP的增加对水利投资也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森林碳汇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1998—2018年的林业数据,采用边际碳减排成本作为森林碳汇价格的代理变量,构建森林碳汇与经济增长的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从经济价值角度探析森林碳汇与经济增长的长期互动关系。结果表明:经济增长通过加大对森林自然资本的投资、改变林产品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三条路径促进森林碳汇发展;但是,由于中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森林经营理念和森林碳汇市场功能不完全,以至于森林碳汇"抑制"经济增长。鉴于经济增长推动森林碳汇发展而森林碳汇在短时间内"抑制"经济增长,建议加快健全森林碳汇交易平台、完善森林碳汇定价机制、合理界定森林碳汇产权、加强森林管理和提高森林质量,促进森林碳汇与经济增长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1.
西北五省水资源消耗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水资源消耗量和消耗结构两个方面考虑水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首先利用改进的C-D生产函数,结合Romer阻尼分析模型,从三次产业角度测算西北五省水资源对经济增长的阻尼大小;并运用结构偏差系数对西北五省水资源消耗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进行测算。从水资源消耗量的测算看,西北五省三次产业的资本和技术的产出弹性均大于劳动和水资源的产出弹性,反映西北地区经济的发展对资本和技术的依赖性更强,且第二产业存在水资源增长阻尼的地区最多,其发展对水资源依赖较大;从水资源消耗结构看,各地区水资源在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的配置基本达到最优效率的状态,但在第一和第二产业以及第一和第三产业之间配置不均,水资源消耗结构变动滞后于产业结构变动,地区水资源消耗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协调现象严重。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各地区需提高用水效率,减少用水量;改善用水结构,促进水资源向第二、第三产业流动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使用2005—2014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基于投入导向的超效率DEA-CCR模型,测算含有非合意产出的全要素工业水资源利用率,利用Malmquist指数对全要素工业水资源利用率进行分解,分析工业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和降低的主要影响因素,对全要素工业水资源利用率进行收敛性分析,判断各地区工业水资源利用率差异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省(市)工业水资源利用率差距明显,下游地区最高,中游地区最低;2005—2014年,长江经济带区域工业水资源利用率总体呈提高趋势;科技进步是推动全要素工业水资源利用率提高的主要因素;长江流域工业水资源利用率呈收敛趋势,省(市)工业水资源利用率差距在缩小。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市工业用地配置的空间错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本文以中国345个地级以上城市为空间分析单元,构建了工业用地配置与工业经济发展的空间错位指数,探索2000—2018年中国城市工业用地配置空间错位的时空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方法: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研究结果:(1)全国城市工业用地配置空间错位指数呈波动下降趋势。(2)各城市工业用地配置空间错位指数贡献度的差异减小,总体呈现从沿海城市向内陆递减的特征;正向错位区域增加,分布从东部沿海扩张到中西部地区;负向错位区域减少,零星分布在西部和东北地区。(3)城市工业用地配置空间错位呈现集聚格局,且集聚格局变化较大;高值集聚区在长三角和环渤海区域加强,低值集聚区由四川周边城市集聚转变为以四川为中心的周边省市集聚的格局。(4)土地利用政策、市场规模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工业用地配置空间错位的影响变强,而劳动力规模、交通条件、技术创新对城市工业用地配置空间错位影响变弱。研究结论:城市工业用地配置与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空间错位现象,土地利用政策、市场规模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工业用地配置空间错位存在较强影响。  相似文献   

14.
基于IPAT方程的脱钩理论评价方法,利用2000—2010年江苏省及13个市的统计数据,分别从整体、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4个方面描述了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各市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2000—2010年多数年份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处于弱脱钩状态,第一产业经济发展与江苏省整体发展态势大致相同,第二产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已逐步实现稳定的强脱钩状态,第三产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一直处于弱脱钩状态,且各市的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关系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域差异。对此,江苏省需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发挥区域协同效应,因水制宜,扬长避短,稳步实现江苏省及各产业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强脱钩,促进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产业空间匹配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产业发展与区域优势要素相匹配有助于缩小地区间经济水平差距,达到均衡发展状态。方法 文章从水土资源匹配和产业相对优势匹配两个角度定义了农业空间匹配质量,以长三角为例量化该地区41个地级市的匹配质量,随后采用空间滞后模型对农业空间匹配质量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 结果显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度对长三角农业经济增长效应为-0.146 4,空间计量模型的空间滞后影响力为0.27。长三角各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状况总体趋势上表现出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2011—2015年达到最大值。结论 水土资源匹配度对长三角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相对优势匹配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增长模型中体现了空间的适应性,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空间集聚。科技、劳动力和城市化都是其主要的驱动力,推动着水土资源匹配度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王保乾  刘畅 《水利经济》2020,38(5):17-23
在构建水资源福利绩效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投入导向型的超效率DEA-CCR模型,测算了2008—2017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水资源福利绩效;利用Malmquist指数对水资源福利绩效进行解构,测算各驱动因素的贡献率,并采用面板Tobit回归模型检验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福利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8—2017年,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福利绩效处于有效状态,技术进步与创新是推动水资源福利绩效提高的主要因素;地区间差异呈"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的态势;产业结构、经济外向性、城市绿化、技术进步、政府环境规制效果对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福利绩效均有一定影响,但是各因素影响方向、影响力度与显著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生活用水作为我国用水量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评价节水型城市的重要指标。基于我国2004-2017年各省份面板数据,先通过Kaya恒等式将生活用水分解为结构效应、技术效应、经济效应和人口效应4个方面,再利用LMDI方法分别探究每个效应对生活用水量的影响程度,最后引入脱钩弹性指标,进一步分析LMDI中效应程度最大的经济指标与生活用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技术的改进促进了生活用水的减少,而产业结构的改变,经济的增长,人口规模的扩大均推动了生活用水的增多。②相比于人口与结构,经济效应与技术效应的累计绝对值较大,即经济与技术为生活用水的主要驱动因素,而人口与结构是生活用水的辅助影响因素。③2004-2017年,生活用水与经济增长已实现进一步的脱钩关系,其中人口数量较少,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省份脱钩程度较高,而人口较多,水资源量丰富,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省份脱钩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省际粮食虚拟水流动分析,探讨其对水资源和区域经济的影响,以期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水安全提供有益借鉴。[方法]以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单元,通过引入距离分量对2006、2015年我国省际粮食虚拟水贸易的空间分布格局及驱动因素进行解析,在此基础上评价虚拟水贸易所引起的生态效应和经济价值变化。[结果]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省际粮食虚拟水流动更加频繁,整体表现出由北向南的逆向流动格局,但输出省份的范围呈萎缩状态,部分输出区已转变为输入区,有近50%的输出省份虚拟水输出量大幅下降,虚拟水输出有进一步向黑龙江等产粮大省集中的趋势;水资源并非是影响虚拟水贸易最关键的因素,耕地资源禀赋、资源优化配置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对虚拟水的影响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2015年粮食虚拟水流动在国家层面上共形成276亿m3的节水量,对国内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2.836 6万亿元,但虚拟水的输出使输出区水资源压力指数由0.84(假设输出区粮食虚拟水输出为0)上升到1.20,地区生产总值由42.675 9万亿元(假设用于输出的粮食虚拟水全部转变为工业用水和服务业用水)减少到28.597 4万亿元。[结论]省际粮食虚拟水流动在国家尺度上有节水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但对输出区有较大的破坏作用,输出区存在将粮食生产用水转变为其他高收益产业用水的可能,针对以上结果提出解决我国粮食虚拟水流动负面效应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