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构建了1991~2013年省级种植业投入产出与污染排放面板数据,利用GML指数方法测算农业技术进步、环境技术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并建立面板Tobit模型分析这三种指数的影响因素,同时验证三种指数与农业增长之间是否表现出类似于库兹涅茨曲线的"倒U型"曲线特征。本文主要结论有:1农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推动。2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成分变动的地区差异与省际分化明显。东部地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代表全国最高水平,西部地区技术进步处于全国最低水平,而中部地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环境技术效率最低;东部地区省份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大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省份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则大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及技术进步与农业增长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控制变量对三种指数变动的影响则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2.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点。深入探讨农业经济与农村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对于重塑常规农业向绿色可持续方向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我国31个省区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建立了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村环境之间的计量模型,对二者关系进行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农村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呈倒"U"型曲线关系,符合EKC假说,这表明随着经济水平增长,农村环境质量将呈现先恶化后好转变化态势。但EKC曲线并不意味着污染可以自然而然得到解决,深层原因分析显示只有技术进步及政府对环境问题实施治理,农村环境和经济发展才可实现"双赢"。(2)农村环境质量好转转折点为人均GDP 57393元/人(2000年不变价),目前上海、天津、江苏3省(市)达到了这一门槛,大部分省份离转折点有一定距离。(3)不同发展水平省份EKC假说所处阶段存在区域差异。东部省份已呈现倒"U"型曲线,中部和西南地区多数省份接近转折点,西北省份仍处于倒"U"型曲线左侧。  相似文献   

3.
[目的]EKC曲线描述的是生态环境质量随着经济增长呈现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即存在倒“U”型关系。为了了解EKC假设检验目前研究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探讨未来研究重点和方向。[方法]系统梳理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质量影响的EKC假说检验文献,以期丰富EKC检验的理论基础,进一步促进经济、生态环境健康持续发展。[结果]各种污染物指标与人均GDP间呈现出倒“U”型、正“U”型、倒“N”型、线型(或“~”型)等多种关系。[结论]未来研究重点和方向是:(1)研究形成EKC曲线背后的作用机理;(2)合理构建反映整体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标及影响经济发展的多因素指标;(3)合理构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论模型,并在研究中引入综合方法;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EKC假说;(4)国内对小城镇和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的EKC假说检验。  相似文献   

4.
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分组的基础上,对不同组别的化肥面源污染排放强度与人均农业产出之间的EKC关系进行再检验,并分析不同组别EKC未来演变的时间路径。研究结果显示,基于门槛效应分组的化肥面源污染排放EKC检验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多数EKC曲线为"倒U"型的省份已跨过拐点,而多数EKC为"N"型的省份均跨过第一个拐点,但跨过第二个拐点的时间至少为9年;虽然不同分组的EKC检验的形状及拐点存在差异,但多数省份化肥面源污染排放当前处在随着农业经济增长而下降的发展阶段。政府部门应能够着眼于服务"两型农业"的可持续增长目标,因地制宜地做出全局部署,追求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合理控制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的过快增长。  相似文献   

5.
环境规制、非农兼业与农业面源污染——以化肥施用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2002~2016年中国26个省份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动态系统GMM和工具变量法(IV)的估计方法,探究了环境规制和非农兼业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研究表明:(1)环境规制与农业面源污染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当前大部分地区环境规制强度处于EKC拐点左侧;(2)非农兼业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提高非农兼业收入能显著增强农业面源污染;(3)非农兼业在环境规制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为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逐步完善环境规制政策、鼓励非农兼业转移、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加快农业技术推广等举措,推动农民增产增收与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促进衡阳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采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对衡阳市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水平的关系进行定量研究,以衡阳市2004-2016年人均GDP为经济指标,以废水排放总量,废气排放总量,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为环境指标。结果表明:衡阳市人均GDP与环境污染未呈现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人均GDP与工业废水排放量及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的EKC曲线表现为倒"N"型的三次曲线特征,且均已通过倒"N"型的峰值,说明衡阳市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会随着经济增长呈现下降趋势。人均GDP与工业废气排放量呈现较弱的"S"型,无明显峰值和拐点,且呈现上升趋势,说明衡阳市工业废气排放量会随着经济增长呈现增长趋势。结合衡阳市实际,提出促进衡阳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承诺力争2030年实现碳达峰的背景下,本文基于环境库茨涅茨曲线理论,采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判断中国肉牛产业碳排放EKC曲线形态及曲线拐点是否存在,并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及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对肉牛产业碳排放是否达峰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中国肉牛产业碳排放EKC曲线形态呈“倒N型”,并已经越过拐点,但产业尚未实现碳达峰。在研究中发现,EKC曲线是基于历史数据进行推演的结果,若仅以EKC曲线判别碳排放是否达峰可能会造成达峰假象。最后基于实证结果,本文认为中国肉牛产业未来可能会迎来产业增长与高碳排放并行的阶段,无论是为履行碳达峰承诺还是推动产业健康发展,都应提高产业自主能力,合理规划布局碳减排政策与产业自主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
经济增长是否有利与草原生态的保持是学术界长期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该文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的基础上,对中国草原生态问题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研究。文章首先测算出我国1978~2009年的草地生态足迹,然后通过广义差分法对EKC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草原生态压力与经济增长呈现倒N型关系,但在实际观察值范围内,二者正处于倒U型曲线的上升阶段,目前仍未跨过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转折点的位置。这说明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草原生态压力,但要改变其总体恶化的趋势,还需通过积极的政策响应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1986-2012年中国西南地区5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对西南地区农业面源污染与经济增长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利用单元调查法对西南地区历年农业面源污染物进行估算,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指标;其次考虑技术进步、农业结构、人口规模等因素后对西南地区农业面源污染和经济增长进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拟合;最后进一步对西南各省域农业面源污染与经济增长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分别讨论。研究结果表明:西南地区面源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存在N型关系,人口规模和农业结构对面源污染排放存在正向影响;广西、四川、重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现N型,贵州、云南均呈现倒U型,且云南面源污染已进入转折期。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业环境技术效率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我国"十二五"期间农业发展的真实效率水平,在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核算的基础上,本文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非径向、非角度SBM超效率模型测算2011—2015年我国农业环境技术效率;并将农业污染排放纳入Malmquist指数框架中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加以测量。研究表明,我国东部地区环境技术效率最高(1. 084),西部次之(0. 704),中部最低(0. 476);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9. 5%,增长动力主要源自绿色技术进步,而农业绿色技术效率贡献有限;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高于传统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在地区差异方面,东、中、西部地区平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并不均衡,呈现西、中、东部地区依次递减的特征。针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逐年下降的原因,本文重点从政策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现有农产品贸易环境效应的研究忽略了对外贸易知识溢出,本文基于农产品贸易非物化型知识空间溢出特征将经典线性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予以空间维度扩展,实证检验发现,农产品贸易知识局域溢出不仅有助于降低贸易发生地的化肥(氮)污染排放量,而且农产品贸易非物化型知识跨区域溢出还有助于降低贸易发生地以外其他地区的化肥(氮)污染排放量;环境污染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呈现空间二分属性,环境污染不仅与其所在地区农业人均收入水平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而且也与其所在地区以外其他地区的农业人均收入水平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建议提升农产品贸易知识比重、打破传统农业封闭落后格局、培育农业服务业智力资本以及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选取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森林碳储量与总产值数据,应用时间序列分析单位根检验与协整理论,建立森林碳汇EKC模型,通过回归分析揭示了二者之间呈倒"N"型曲线特征,指出森工林区目前正处于协调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5—2014年淮河流域安徽段8个地级市工业环境与经济相关统计数据,通过非参数Kernel函数估计描绘该区域人均GDP和工业污染排放物的动态演进过程,进而构建淮河流域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模型,考察淮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表明: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处于上升阶段,随着时间推移地区之间差距拉大,而人均工业废水排放和人均工业废气排放的核密度估计分布图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人均工业废气排放量与人均GDP呈现线性关系,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和人均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均表现出正“U”型二次曲线关系,与典型的EKC曲线特征不是完全符合,安徽淮河流域大部分地区仍然处于随经济发展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阶段。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农业面源污染与农业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面源污染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破坏,如何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减少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农业生产转型升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选取四川省1997~2014年农业方面的相关数据,运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农村面源污染要素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耦合关系,得出化肥、农用薄膜和农药的面源污染与农业生产总值符合EKC曲线的拟合结果,并得出农业面源污染2011~2012年间达到拐点,说明四川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已经进入新阶段,但仍未形成面源污染与农业发展的脱钩关系。根据实证检验结果,择定具有针对性的农业面源污染的规制政策,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实现四川省农业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论文选取了1981年-2013年山东省环境与经济数据,通过建立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计量模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分析山东省大气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水平。结果表明,山东省二氧化硫排放量的EKC形态为倒U型。粉尘排放量则有N型曲线的形态,而工业废气的排放量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呈现单调增长的形态,虽有下降趋势,但并不明显。可见,经济的增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善环境质量,但并不能完全的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所以,若想从根本上改善环境污染的现状,不能一味的追求经济增长,需要多方面的措施与政策相结合进行调控,从而达到经济与环境"共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基于面板数据的中国区域水环境污染EKC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探讨环境指标选择对库兹涅茨曲线(EKC)的影响,利用对数多项式函数,通过改变具体水环境污染指标,分别采用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当量以及提出污染感知度等环境指标与人均GDP进行模型拟合。研究发现,环境指标越能反映真实水环境污染情况,拟合结果越符合EKC规律,中国的水环境污染和人均GDP的关系在统计上符合EKC规律。探讨水资源丰富程度和经济发达程度对EKC的影响。水资源匮乏的省份,水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符合EKC规律。经济发达的省份,水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全部得到扭转,经济落后的省份表现不一,部分省份的水环境污染依然在加剧。  相似文献   

17.
以环境库兹涅茨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江苏省经济增长与废水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计量模型,并分别从时序维度和截面维度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时序维度上,江苏省废水排放总量、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城镇生活污水COD排放量与人均GDP的拟合反映出显著的EKC曲线特征;从截面维度上,各城市废水排放总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COD排放量与人均GDP的拟合也呈明显的EKC关系.总体上,江苏经济与水环境之间正趋向良性发展,水污染正在减弱,有望在未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相似文献   

18.
利用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计量模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理论基础,选取2001?2012年全国海洋经济与环境数据,建立了海洋经济与环境污染水平计量模型。通过分析经济因子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得出结论:沿海地区工业固体废物、沿海地区工业废水排放量与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生产废水的EKC形态为倒U型;倾倒区疏浚物倾倒量与赤潮受灾面积的EKC明显为N型。尽管沿海地区工业固体废物、沿海地区工业废水排放量以及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生产废水排放量与沿海地区人均海洋生产总值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但均不显著。可见,海洋经济的增长幵不一定能带来海洋环境的改善,环境质量水平的提高需要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区域用水的空间特征及经济增长与区域用水的作用机制,构建空间面板STIRPAT模型,对全国以及东、中、西地区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二者存在多种形态的EKC曲线关系;全国层面二者呈现为倒"N"型曲线关系,拐点出现在人均GDP 7 358.79元和60 668.53元,除少数东部地区外,大多数省区处于下降前的爬坡阶段;东部和中部地区二者分别近似地满足单调递减和递增的关系;西部地区二者关系呈现为倒"N"型形态,对应的人均GDP拐点分别为521.52元和35 225.87元,结合全国层面的测算结果,虽然短期内西部地区用水量会出现下降,但是经济发展与用水需求增长这一长期存在的"两难"困境并没有得到缓解。此外,不考虑空间自相关性的传统面板计量模型估计出的结果不存在EKC拐点,说明遗漏区域用水的空间自相关性会导致我国水资源利用峰值对应的人均GDP产生较大的偏误。  相似文献   

20.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常被视为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指标,本文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分析农业基础设施的"技术效应"。首先,利用2000—2013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MML(Meta-frontier Malmquist Luenberger)指数测算了基于非合意产出和技术前沿面异质性影响的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其次,以"效率通道"和"技术通道"为切入点,构建了农业基础设施技术效应的分析框架。最后,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SYS-GMM)从水平效应和增长效应视角对中国农业基础设施的技术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3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约为2.6%;中国农业基础设施的技术效应具有正的水平效应和负的增长效应,农业基础设施技术效应的正向影响呈现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