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议资产负债观在所得税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守卫 《经济师》2007,(5):179-179,181
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是计量企业收益的两种理论。文章在比较这两种不同的会计理念的基础上,分析了资产负债观在所得税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2006年2月15日我国颁布的39项会计准则中,所得税会计准则变动很大,可以说重头开始,基本上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新的所得税会计准则与我国企业目前适用的《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1994)及《企业会计制度》(2000年)(以下简称旧准则)存在哪些差异?所得税会计准则有哪些变化?本文拟对此进行一些探讨。一、资产负债观成为制定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基石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原本是计量企业收益的两种不同理论。资产负债观基于资产和负债的变动来计量收益,因此当资产的价值增加或是负债的价值减少时会产生收益;而收入费用观则通过收入与费用…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会计收益观的演进过程:由原始财产观向传统收益观的演进,再由传统收益观向全面收益观的演进。其演进的动因大体上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经济环境的变化,经济现象日益复杂,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加;二是经济收益,即净财富的不断增加。即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曼相关的决策信息,财务会计应当用全面收益观来反映企业真实的业绩。  相似文献   

4.
朱开  侯海桂 《经济师》2010,(5):158-159
在我国目前所使用的会计准则中,所得税会计的理论基础利润表观转变为资产负债表观。文章从这一转变出发,对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总结了所得税会计中资产负债表观的具体体现,并指出了新会计准则采用资产负债表观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亮相与实施,对于全面收益观的讨论越来越多,对于会计计量属性的讨论也越演越烈.本文就是在全面收益观的角度下,对我国会计计量属性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在我国全面收益观下的会计计量属性的发展趋势和现实应用.  相似文献   

6.
所得税会计(income tax accounting)是研究处理会计收益和应税收益差异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是税务会计的一个分支,是反映企业所得税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一整套会计原理、程序和方法.我国目前的所得税会计还处在初步阶段,本文对所得税会计的处理方法以及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下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会计目标是一定经济环境下的产物,它是沟通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的桥梁,它对于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本文通过对会计目标的两种观点"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进行分析,解读我国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目标.  相似文献   

8.
马永金 《时代经贸》2010,(24):231-232
会计目标是一定经济环境下的产物,它是沟通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的桥梁,它对于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本文通过对会计目标的两种观点“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进行分析,解读我国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目标。  相似文献   

9.
资产负债观是会计计量的一种模式,主要解决企业收益的计算问题。资产负债观下处理会计问题,涉及到会计确认标准的认定、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会计核算方法以及报告方式的改革等。坚持资产负债观,可以更好地为正确提供会计信息做基础工作,可以考核企业的未来价值,使会计核算方法从科目设置到核算内容都能很好地配合,更好地为投资者的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10.
新的会计准则采用资产负债法替代了原来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与国际会计准则充分协调.体现了资产负债观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应用,是我国所得税会计的重大改革,也对广大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新所得税会计准则运用对企业的影响作以探析。  相似文献   

11.
目前,企业所得税核算有两种理念——“收入费用观”和“资产负债观”。“收入费用观”只对企业实际发生交易取得的收入与费用进行配比,将其差额记为收益,企业持有的未实现收益被排除在外。“资产负债观”认为不论交易是否发生,只要财富增加,即资产净值增加就有收益,它包括企业交易行为产生的经营收益和企业持有的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增值收益。利润表债务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分别是“收入费用观”和“资产负债观”的具体运用。我国财政部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则规定,  相似文献   

12.
企业会计准则的灵魂——资产负债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探讨了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理念上的创新和发展,论述了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的内涵特征,并分析了与会计理念发展相关的收益观。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分析了资产负债观下所得税会计处理的基本概念、核算的基本程序与方法,并对债务法下所得税会计处理实务进行了具体解析.  相似文献   

14.
方青军 《经济师》2005,(9):59-59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国家有两种观点,分别是效率观和机会主义观。在中国,又表现出特殊的内容,即建立有效率的产权制度和保留内部人控制权收益。在外部环境的逼迫下,中国的国有企业大量改制上市。  相似文献   

15.
传统收益观在会计历史上流行了相当长的时间,迄今为止,其主流会计核算思想在会计实践中还在广泛的应用,但面对新的经济环境下不断涌现出来的繁杂的经济业务,全面收益观更适合了会计核算的未来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一系列会计丑闻的出现,会计信息受到人们的置疑,引发了人们对会计目标的思考,会计目标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关于会计目标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受托责任观,二是决策有用观.会计目标是为了向委托者提供受托者的受托责任,还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还是有其他的目的.本文主要介绍了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种观点,并针对目前我国的制度安排,探讨了会计目标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刍议收益计量的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清玉 《经济师》2007,(2):135-136
文章在分析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的区别及历史上二者的博弈后,认为实际上这是会计作为提供信息产品的系统,不断满足会计环境变化需求的结果。结合我国公布的新会计准则凸现资产负债观的特点,指出了公允价值计量的不足,并对未来收益计量提出协调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财政部2006年颁发的39项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在极大程度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新企业会计准则总体上贯彻了资产负债观的思想,这表明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由收人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过渡.同时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是两种不同的收益确定观.对两者的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计算收益.  相似文献   

19.
王颖  郑宏 《时代经贸》2007,5(10X):159-159,161
随着一系列会计丑闻的出现,会计信息受到人们的置疑,引发了人们对会计目标的思考,会计目标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关于会计目标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受托责任观,二是决策有用观。会计目标是为了向委托者提供受托者的受托责任,还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还是有其他的目的。本文主要介绍了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种观点,并针对目前我国的制度安排,探讨了会计目标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所得税核算方法及其信息质量的衡量.所得税会计是为了调整会计利润和纳税所得之间的差异而产生的,因此,所得税会计的基本目标是真实反映会计利润和纳税所得之间的差异,正确确认、计量所得税费用与所得税负债——应纳所得税。所得税费用是根据会计准则计算的、企业当期创造的收益所应负担的所得税金额。所得税负债(应交所得税)是根据税法的规定,按照适用税率和规定的税基(即应税收益)计算的企业当期对政府的纳税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