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永林  邓鸣茂 《时代经贸》2008,6(9):191-193
本文利用上海浦东新区企业层面的面板数据,通过回归分析观察企业R&D投入和外资活动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在考察R&D对劳动生产率促进作用的同时,重点关注了不同来源地外资对民族企业创新能力和国内技术扩散效果的影响。通过对模型结果的分析发现,以技术较为前沿的欧关日资企业的R&D投入对促进劳动生产率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与之相反,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生产技术水平与国内企业比较接近的港澳台资企业的R&D投入与劳动生产率发展的趋势是背离的。  相似文献   

2.
劳动生产率有个别劳动生产率、部门劳动生产率、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和国际劳动生产率四个层次。不同层次、不同时代的劳动生产率对商品价值量决定的意义是不同的,四个层次的劳动生产率对商品价值量决定都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推动农业经济增长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利用全国26个省2005-2019年的面板数据,基于农业劳动生产率分组视角,应用动态面板模型系统考察现阶段中国财政支农与劳动力流转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及其分组差异,并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GMM)等方法进行实证检验,为新时代揭示农业经济增长驱动性因素提供可靠依据。研究发现,从全国看,财政支农与劳动力流转对农业经济增长呈现显著正向影响;从分区看,劳动力流转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在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区域中显著,财政支农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在低农业劳动生产率区域中显著。因而,从财政支农与劳动力流转两方面,针对不同农业劳动力生产率区域,提出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深入分析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分布演进的影响因素,对于促进农民农业收入的持续增长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06-2010年浙江农户微观面板数据,基于随机前沿模型,将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分解为5个因素的变化,采用反事实分析法,比较分析农业劳动生产率虚拟分布与真实分布的差异,进而判断各因素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分布演进的影响。结果表明:劳均农业物质费用投入和技术效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分布位置与形态演进的主要原因,前沿技术则主要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分布形态的演进,而劳均土地面积和农业劳动力数量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分布演进的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建筑业和高科技产业分别作为劳动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行业的代表,使用Geweke的线性反馈模型分析了劳动生产率增长对实际工资的贡献,发现劳动密集型行业工资对劳动生产率的推动力要高于知识密集型行业,但劳动生产率对工资的推动力不及后者。但在绝对量上,两个行业无论是工资对劳动生产率还是劳动生产率对工资的影响值都不大,说明目前我国行业间收入差距并未成为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因素,而且劳动生产率差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行业间收入差距,但即使是在没有行政垄断的行业,生产率差异也不是构成行业间收入差距(或劳动力成本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了长期争论不休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劳动生产率增长快对劳动力就业转移有利,还是不利?作者予以了肯定地回答。并认为,劳动生产率理想的增长,不仅不会影响劳动力的就业和转移,而且正是解决之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劳动力非完全替代假设基础上,探讨了劳动力老龄化对未来我国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劳动力替代弹性下,劳动力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差异,不同年龄段劳动力的替代弹性越小,劳动力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就越大,反之则越小。文章最后就应对我国劳动力老龄化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经济效率的根本在于劳动生产率。那么,劳动生产率提高对就业和劳动力转移会产生什么影响呢?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从解释这一理论矛盾入手,从动态角度对劳动生产率与就业容量的关系作出初步分析。1.对这一理论矛盾的初步解释发展经济学对劳动力就业转移与经济增长速度及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提出过这样一个理论表达式:劳动力就业机会增长率=经济增长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从式子可以看出,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越低,就业机会就越多。对于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技术要适度进步,技术进步太快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太快,会影响就业。然而…  相似文献   

9.
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距是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特征性事实。笔者基于中国沿海三大城市群2001年~2010年的面板数据,利用《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的3D分析框架,考察了密度、距离、分割等经济地理特征对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影响。研究发现,劳动生产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提高,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分割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不显著。进一步研究还发现,经济地理特征与劳动生产率非线性关系并不明显。本文为理解劳动生产率差异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研究视角,对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城市化质量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取我国28个省域经济1986—2005年间有关国际进出口比率、FDI比率、人力资本的面板数据为自变量样本,分别以劳动生产率的对数及其增长率为因变量,以包含地区和时间效果的计量模型为基础,系统考察了这四个因素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对劳动生产率增长有最大的积极影响;FDI也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出口的正向影响比较微弱;而进口却具有显著的反向作用。综合来看,对外开放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正向影响效果要远小于人力资本。  相似文献   

11.
相对于第二产业,我国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偏低,这与发达国家两产业劳动生产率趋同的现象相反。城市化是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推手,也在无形之中对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产生着巨大影响。在工业化时期,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得到快速提升,第三产业也具备了快速发展的需求规模,在由工业化向城市化跃进时期,相对于第二产业,城市化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则更加直接且强大,第三产业也逐渐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力。但我国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并没有因此而提高,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存在明显缺口。本文基于理论和典型化事实,利用MSVAR模型检验了当前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城市化是否是二三产业间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的重要因素,并在检验过程中挖掘制约城市化对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促进作用的因素。研究结论显示,进一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并改善城市化进程中的政策环境是发挥城市化对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促进作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的劳动价值理论中,劳动生产率作为影响商品价值量的重要因素,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关系成反比,已是理论界长期广泛应用的定论。但若深化对这一理论的研究,我们还能发现,从简单劳动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两个前提出发,我们完全能获得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关系的另一解: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提高或降低),与劳动者劳动量的支付能力成正比,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无关,与单位时间内商品的价值总量成正比。这一认识也是对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间的真实关系的描述,这样的认识并不妨碍我们对传统经济理论的若干重要问题的理解,且可能提供出一个解释现代社会诸多经济现象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3.
资本深化是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从工资上涨及政府投资等角度分析转型期的资本深化,并进一步分析不同力量引致的资本深化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借助不同时间段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对比分析得出,政府投资主导的资本深化的作用显著大于工资上涨的作用,随着中国工资水平的提高,工资上涨引致的资本深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开始发挥作用,而政府投资引致的资本深化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显著但呈下降趋势。此外,技术进步及行业规模报酬递增效应整体上显著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各行业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化工生产投资大,便于采用先进的技术以提供劳动生产率。本文对原材料选择对-go_T-生产经济效益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新经济地理框架下构建理论、计量模型及内外市场需求测度,运用2003-2011年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检验了国内、国际市场潜力和产品多样化对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各城市间整体上互为商品市场,存在显著的需求关联效应;国内、国际市场需求和产品多样化均显著促进了城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且国内市场潜力加强了产品多样化的影响效果。国际市场潜力对城市劳动生产率的贡献率明显低于国内市场潜力。各地区国内市场潜力、产品多样化及其交叉项系数均显著为正,且由东向西依次递减;国际市场潜力显著提高了东、西部劳动生产率,但不利于中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国内、国际市场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作用在东、西部存在互补性,而在中部地区具有替代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区差距、生产率的分解及其收敛成因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资本深化的增长,并分析了我国劳动生产率的变异系数和劳动生产率及其成分的变动。在此基础上以1993为分界点,对我国各省区1982-2005年劳动生产率分成两个阶段进行了收敛检验,分析了各个成分在各阶段对其条件β收敛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了就业的增长、人力资本、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储蓄率等对地区劳动生产率增长影响。结论表明第一阶段技术效率是我国区域劳动生产率收敛的原因,第二阶段资本深化部分造成了我国区域劳动生产率的收敛。1993年之后,只有东部和中部存在劳动生产率的条件收敛。  相似文献   

17.
黄铁苗 《生产力研究》1995,(3):30-33,26
首先,本文认为过去对劳动生产率的理解有失偏颇,有必要对之进行重新界定,即劳动生产率是劳动者对社会标准质量劳动时间的节约,亦即全方位提高劳动生产率;其次,该文论述了全方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三个基本方面,即科学技术和管理好比一辆车子的两个轮子,而市场经济则是这辆车子的发动机,并对“发动机”的效能作了分析;最后,文章对我国怎样建立市场经济、实现全方位提高劳动生产力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去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天津服务业实际劳动生产率持续降低。服务业内部各分类部门实际劳动生产率存在明显异质性,生产性服务业实际劳动生产率明显高于其他类服务业。天津服务业内部结构变化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特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向高度化持续推进;就业结构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体;服务业整体结构更趋于协调合理。文章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天津服务业内部结构变化并没有对其整体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显著影响。文章通过偏离——份额模型分解对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进行分解,结果表明天津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主要来自其内部各行业内生增长效应,总结构变化效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而笔者认为,天津没有必要把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作为产业政策的着力点,提高服务业各行业的自身的劳动生产率才是关键。  相似文献   

19.
论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力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民收入问题一直是决策层和理论界关注的焦点问题。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增幅呈逐年下降趋势。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原因很多。而农村劳动力过剩,农业生产无法形成规模经营和劳动生产率低下是影响农民收入提高的重要原因。因此,国家应以政策为导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20.
伴随人民币汇率的改革,中国贸易部门相对非贸易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的未来走势也表现出了很大的不确定性。文章选取中国1986-2012年的宏观经济数据,采用具有两区制门限的ADL模型,考察了人民币实际汇率对中国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实际汇率的变动会对中国相对劳动生产率产生影响,且两者具有正相关关系;从短期来看,实际汇率对中国相对劳动生产率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过程是非线性的。文章最后基于实证结果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