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8 毫秒
1.
风险基础审计是在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基础上发展、完善而成的。风险基础审计是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制定审计战略,制定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多样化审计计划,使审计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本文就我国审计实践中如何运用风险基础审计模式提出了四点具体思路,即: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评估固有风险;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评估控制风险;充分利用分析性测试,降低审计风险;合理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范围和抽样方法,确保审计证据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2.
内部控制是管理现代化的必然产物和结果。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促使审计工作从详细审计发展成为以测试内部控制为基础的抽样审计。审计抽样是现代审计的基石,而审计抽样显然离不开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研究和评价,更离不开对审计风险的评估。在会计报表审计中,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研究与评价,对审计风险的评估,不仅直接关系到审计抽样的范围,而且关系到CPA如何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获取适当、充分的审计证据。它既是CPA科学、合理地制定审计计划的客观要求,也是CPA评估审计风险,制订和实施相应审计程序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3.
风险导向型审计是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审计模式,是指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判断、分析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所在及其风险程度,通过审计风险模型,对风险进行量化,把审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对不同风险因素状况、程度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  相似文献   

4.
一、风险导向审计概述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涵义风险导向审计是在账项导向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模式,是审计人员在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判断被审单位的风险及其程度,把审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针对不同的风险因素状况、程度而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加强对高风险点的实质性测试,将内部审计的剩余风险降至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5.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内部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险导向审计非常重视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对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之中。内部审计是风险导向审计的基础,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注册会计师必须实施的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则属于进一步审计程序。  相似文献   

6.
分析性测试是审计人员获取审计证据的一种基本方式,是帮助审计人员全面把握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科学评估审计风险、确定审计重点的重要技术方法,也是总体评价审计成果合理性的有效手段。在审计时间与审计任务、审计质量与审计风险之间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应充分运用分析性测试,控制和规避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具体运用中应突出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所谓的风险导向审计是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模式,是指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判断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所在及其风险程度,把审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针对不同风险因素状况、程度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加强对高风险点的实质性测试,将内部审计的剩余风险降到最低水平的一种审计行为。  相似文献   

8.
内部控制是企业建立自我调节、自我制约、自我监督的一种管理控制系统 ,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审计实务中 ,审计人员应加强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调查与评价 ,以控制审计风险。一、内控评价方法的运用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检查评价 ,是为了确定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信赖程度。在审计工作中 ,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 ,首先要对其完整性进行检查 ,并做出说明 ;其次是对其有效性进行测试 ,以获取被审计单位每项内控制度是否有效执行的证据。因而对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偏差 ,不论其涉及的金额、数据大…  相似文献   

9.
一,风险导向审计与逆向选择 风险导向审计(Risk-oriented Auditing)也称为风险基础审计(Risk-based Auditing),是指将审计结论建立在审计风险评估基础之上的,依据企业内在、外在风险因素,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从而确定应当审计的事项与审计重点的系统方法,是注册会计师依据当前形势的变化,采取的方法上的变革.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充分了解和评价基础上,分析审计风险所在及其程度,把审计重心集中于高风险领域,执行细节测试,降低审计风险(李爽,2004).  相似文献   

10.
(引言)在过去十年里,控制模型一直在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和有效控制系统风险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在,风险基础审计引入了控制模型,对审计的风险进行测量、控制,这种审计模式成为了内部审计未来发展的方向。一直以来,审计人员都把精力集中在对内部控制系统的审查,通过制定审计计划,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内部控制作出评价,向管理层提出加强内部控制的措施。在这种审计模式下,大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往往是以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作为审计目标,而不是以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作为审计的目标。因而审…  相似文献   

11.
胡业凤 《财会通讯》2004,(11):43-43
1、内部控制符合性测试。首先,通过调查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设计以及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在此基础上,通过执行符合性测试程序取得证实控制风险初步评估水平的充分证据,以便确定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并证明所选审计策略的恰当性。注册会计师应该更多地应用分析性程序,对被审计单位存货的内部控制作出客观评价。评价工作结束后,注册会计师应根据评价结论确定下一步审计的性质和范围,设计和调整对存货进行实质性测试的审计程序。  相似文献   

12.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内部控制导向审计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指审计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职业判断,评价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控制情况,确定剩余风险,执行追加审计程序,将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本文从审计重心、风险评估方式、审计程序、审计证据的获取等方面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内部控制导向审计的异同进行了分析。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3.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内部控制导向审计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指审计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职业判断,评价被审计单位的风陋控制情况,确定剩余风险,执行追加审计程序,将荆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本文从审计重心、风险评估方式、审计程序、审计证据的获取等方面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内部控制导向审计的异同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现代审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测试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实行抽样审计。统计抽样审计的特点就是能通过样本量的确定,精确地控制风险。本文从统计模型角度说明了样本量的确定、抽样风险的产生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审计月刊》2010,(8):63-63
近日,宜昌市审计局在对市直某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时,将审计实质性测试建立在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调查和审计风险测试和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内部控制调查和测评,不仅合理评估并有效防范了审计风险,而且大大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  相似文献   

16.
所谓风险导向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职业判断。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控制,确定剩余风险,执行追加审计程序,将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的一种审计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涵义与特征 1.风险导向审计的涵义。风险导向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职业判断,评价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控制,确定剩余风险,执行追加审计程序,将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在审计模式的发展历史上,曾出现过账项导向审计、制度基础审计。账项导向审计主要根据对账簿记录、原始凭证等会计核算系统的审查取得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意见。  相似文献   

18.
审计实务中对内部控制的相关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2010)》要求注册会计师实施风险评估程序,为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提供基础,并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这使得注册会计师即  相似文献   

19.
一、建设项目风险导向审计基本理论审计风险是指内部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中存在重大差异或缺陷而做出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重大差异或缺陷风险×检查风险(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上是指审计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职业判断,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控制,确定剩余风险,执行追加审计程序,从而将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的一种审计方法。  相似文献   

20.
沈凌 《企业研究》2012,(4):155-156
审计师在独立审计中的一项重要职责是依据审计准则取得足够有力的审计证据和事实,从而在合理客观的基础上形成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审计意见。审计师在制定独立审计方案,确定审计内容、时间和范围时,通常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条件和因素,其中被审计单位的内部审计功能与内部控制风险评价就是极其重要因素。本文主要进行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风险诊断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