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传统社会资本的逐渐消解与现代社会资本的不完全成长构成了当前中国农村社会资本的结构断裂性情境。由于受到社会资本的情境性限制,村民在村庄重构过程中的个体选择行为表现为一种经济理性与从众心理相结合的非理性选择,导致作为主体的农民在村庄重构中集体失语。培育农村现代社会资本成为解决当前村庄重构中农民利益保护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资本对自身情境性限制的工具性超越。  相似文献   

2.
数字技术嵌入乡村治理成为社会基层治理新趋势,但现阶段关于数字技术应用能否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仍莫衷一是。本文基于“自主治理”理论,利用CRHPS2019数据,考察了数字技术的乡村治理效应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表明:第一,数字技术应用能显著促进乡村制度供给、改善村民信任承诺,一定程度上破解乡村自主治理难题,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然而,数字技术应用仍无法实现对乡村治理的有效监督,其乡村治理功能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二,数字技术应用能显著促进平均受教育程度较低和有成员外出务工家庭的村民参与乡村治理,同时在中等规模村庄,数字技术应用对乡村治理的促进效应更为明显。第三,数字技术应用会通过网络扩张、社会动员和信息沟通机制间接缓解乡村自主治理失灵困境,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本文研究结果为引导数字技术发挥乡村自主治理功能、推动乡村善治提供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3.
乡村转型发展是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中国乡村振兴与现代乡村治理面临的重要命题。以海南中部山区大边村为案例,基于行动者网络视角,分析典型村庄转型发展行动者构成及其网络转译过程,探究其转型发展机制与振兴路径。研究表明,大边村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琼中黎族苗族县委县政府为关键行动者,以湾岭镇政府、大平村委会、大边村村民、外来企业、金融机构、房屋、土地、黎族文化为主要参与者的异质性行动者网络。村委会带动、绿色产业推动和黎族文化支撑等内生动力和政府政策引导、金融资本驱动和外来企业推动等外援动力联合驱动大边村快速转型发展。但是,内部环境和外部因素新的变化导致异质行动者网络解构、产业多样化不足、聚落空间功能失衡、黎族文化特色减弱、村庄治理体系不健全和村民生活质量不高等问题。应充分调动多方异质行动者积极性,构建以村委会和村民为关键行动者、其他行动者参与的多元联合行动者网络,通过打造三产融合新格局、建设宜居宜业聚落空间、提升黎族特色文化支撑和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激发乡村转型发展活力,推进大边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4.
村民投资村级公共物品的前提是具有共同的利益,但共同利益的实现依赖于集体行动困境的有效破解.即克服搭便车问题。良好的村庄社会资本为投资行为提供了社会环境和基础,尤其是村庄精英及以其为中心形成的网络为村民投资的形成有积极的组织和动员作用;内部激励机制是村民投资的社会基础,能有效克服集体行动中的搭便车行为。  相似文献   

5.
人口流动对乡村社会治理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人口流动有助于优化乡村经济结构、提升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有助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农民思想认识和技能水平,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人口流出加剧了乡村青壮年劳动力和人才的流失,不少乡村面临着比较严重的人口结构失衡问题,乡村公共事业管理和社会治理往往因人才匮乏而陷入困境。对流入地而言,人口流入改变了当地人员构成状况,冲击了原来的社会结构,增加了社会治理复杂性和公共服务压力。对此,应着力构建以常住人口为本的乡村社会治理政策体系。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夯实治理基础;加强乡村人力资本投资,优化县域人力资源配置;合理引导人才回流,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治理;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保障流动人口政治参与;建立新型农村社区,整合乡村社会资本,规范乡村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6.
普特南在《使民主运转起来》一书中将社会资本概念正式应用到政治学,这是两者发生日益紧密联系的本源.关于社会资本和协商民主之间的研究也相继产生且不断发展,社会资本和协商民主两者可以说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而在当前复杂多元的农村社会中,农村社会的秩序也离不开培育农村的社会资本,社会资本中所包含的信任、互惠和关系网络是构建农村社区协商治理机制的内生性力量,是维持农村秩序的内在根源.本综述主要概括了国内外有关社会资本理论与协商民主理论的相关内容,力求理清社会资本与农村社区协商民主的内在关联,为构建合理有效的农村社区协商治理机制提供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社会资本纳入分析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信任、互惠规范和关系网络等形式存在的社会资本是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一种积极因素,它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具体而言,社会资本所蕴涵的参与网络有利于新农村管理民主的实现;信任社会资本能够促进新农村的农民合作与生产发展;互惠规范这种社会资本可以提高新农村的团结互助和乡风文明的水平。而现阶段,农村社会资本缺失是制约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该文在分析社会资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和我国乡村社会资本的现状后,探讨了提升乡村社会资本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乡村社会秩序的建构事关整个中国社会秩序的稳定,因而一直以来受到官员和学者的高度关注。从传统社会国家对农村的渗透和乡村秩序的维护都依托于"绅治"和传统道德体系,遵循"皇权不下县"的原则到民国时期政府在乡村推行的保甲制度,再到20世纪80年代村民自治的全面推行,中国乡村社会的治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改革以来的中国农村社会发生了断裂的嬗变,乡村能人即村庄精英的角色进一步凸显。  相似文献   

9.
林辉煌 《开放时代》2021,(4):85-102
在社会主义中国的村庄治理中,党组织是非常特殊且重要的治理主体之一.本文将通过历史比较的方法,尝试还原党组织在村庄治理中的作用机制并进而揭示党的属性.中国共产党之前的皇权与政党试图将乡村社会纳入治理的范畴,但是都未能从根本上引发村庄治理的结构变化.传统村庄治理的改造,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彻底完成的.本质上讲,中国共产党不是简单地为赢取选票而组织起来的政党,而是一种发挥元治理功能的治理体制.这种元治理功能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以"核心"的身份介入到治理体系中,发挥着联结、统筹和引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作用.最后,本文尝试呈现当前农村党建的状况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林辉煌 《开放时代》2021,(4):85-102
在社会主义中国的村庄治理中,党组织是非常特殊且重要的治理主体之一.本文将通过历史比较的方法,尝试还原党组织在村庄治理中的作用机制并进而揭示党的属性.中国共产党之前的皇权与政党试图将乡村社会纳入治理的范畴,但是都未能从根本上引发村庄治理的结构变化.传统村庄治理的改造,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彻底完成的.本质上讲,中国共产党不是简单地为赢取选票而组织起来的政党,而是一种发挥元治理功能的治理体制.这种元治理功能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以"核心"的身份介入到治理体系中,发挥着联结、统筹和引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作用.最后,本文尝试呈现当前农村党建的状况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林辉煌 《开放时代》2021,(4):85-102
在社会主义中国的村庄治理中,党组织是非常特殊且重要的治理主体之一.本文将通过历史比较的方法,尝试还原党组织在村庄治理中的作用机制并进而揭示党的属性.中国共产党之前的皇权与政党试图将乡村社会纳入治理的范畴,但是都未能从根本上引发村庄治理的结构变化.传统村庄治理的改造,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彻底完成的.本质上讲,中国共产党不是简单地为赢取选票而组织起来的政党,而是一种发挥元治理功能的治理体制.这种元治理功能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以"核心"的身份介入到治理体系中,发挥着联结、统筹和引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作用.最后,本文尝试呈现当前农村党建的状况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权力结构中的家族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正林 《开放时代》2002,(3):95-106
在农村经济改革中复苏的家族,借助村民直选的制度渠道成为影响农村权力结构的社会因素.本文通过案例分析与比较,揭示了家族结构(房族结构)对村庄的权力配置的均衡作用,以及农村资源的重新配置、村民选举的实际结果对党支部、村委会与家族关系格局的深刻影响.具体地说,在"党强村强"的村庄,家族一般能够与村支两委结成良性互动关系;在"党强村弱"的村庄,党支部在控制村委会的同时也控制了家族社会资本;在"村强党弱"的村庄,恰恰是党支部不能从家族关系中提取社会资源,而村委会获得了这种社会资本,从而能够扮演村民利益看护人的角色;至于"党弱村弱"的村庄,既有可能出现家族暴政,也有可能出现三者共弱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
在农村经济改革中复苏的家族,借助村民直选的制度渠道成为影响农村权力结构的社会因素。本文通过案例分析与比较,揭示了家族结构(房族结构)对村庄的权力配置的均衡作用,以及农村资源的重新配置、村民选举的实际结果对党支部、村委会与家族关系格局的深刻影响。具体地说,在“党强村强”的村庄,家族一般能够与村支两委结成良性互动关系;在“党强村弱”的村庄,党支部在控制村委会的同时也控制了家族社会资本;在“村强党弱”的村庄,恰恰是党支部不能从家族关系中提取社会资源,而村委会获得了这种社会资本,从而能够扮演村民利益看护人的角色;至于“党弱村弱”的村庄,既有可能出现家族暴政,也有可能出现三者共弱的局面。  相似文献   

14.
汪崇金  杨亿  谷军健 《财经研究》2021,47(3):110-124
驻村帮扶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工作机制,向乡村选派第一书记是这一机制的新实践.第一书记作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排头兵",极大地改善了驻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他们还会给驻村带来隐性的、难以察觉的变化,比如促进村民之间的信任以及村民对村干部的信任等.这些主观层面的变化对于乡村社区能力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更为重要.文章基于社会资本理论,选取若干驻有第一书记的乡村及其相邻的没有第一书记的乡村,分别组成实验组与对照组.运用调整的信任博弈实验,对比分析了两组被试村民对其他普通村民和村支书、第一书记等村干部的信任水平,量化了第一书记驻村帮扶给乡村社会带来的主观层面上的变化.研究发现,第一书记驻村帮扶促进了村民之间的相互信任,而且相对于村支书而言,第一书记更能赢得村民的信任.进一步研究还发现,村民对第一书记的信任与对其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方面工作的好评呈正向关系.文章运用经济学实验方法从更深层面评估了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对乡村社会治理的影响,回应了学术界有关社会资本可构建性的争论.文章还围绕乡村社区能力建设,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灰色势力是介于正常社会与黑社会之间的边缘群体,随着集体经济衰败,治理主体虚化,基层民主虚置和村民集体行动弱化,灰色势力在乡村繁衍和壮大.而且,灰色势力采用隐性暴力,依附其他力量,披上“合法”外衣来干预乡村治理.因此,必须通过推动基层民主发展,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重塑村民价值观念,提高村民行为能力,治理灰色势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硅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的风险投资为背景,在分析硅谷中社会网络的结构以及社会资本构成的基础上,探讨了在风险投资中企业治理过程中,社会资本的治理作用与机制。提出硅谷中风险投资网络和社会资本特征能有效地减少交易成本,有利于信息的扩散以及知识和技术的溢出,特别是社会资本独特的治理机制创造了有利于自我实施模式实现的治理环境,促进了技术创新,推动了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数字乡村既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统筹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工作,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引入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及国家治理理论分析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理论路径,结合文献检索和专家评判等方法识别影响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诸多因素,运用改进的解释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各因素间层次关系和关联机制,构建因素层次递阶结构。研究认为,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理论路径是:以农村居民为主体,激发农村居民创造性;应提高农村生产力、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以及强化多主体协同、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上层建筑;通过对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初始因素的识别与因素集的模型构建分析,可以发现:数字素养是影响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因素,数据共享和资本投入为直接因素;治理体系、乡村文化、数字基础设施和主体关联等9类因素交互作用,共同成为驱动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间接因素。  相似文献   

18.
村庄的生活     
贺雪峰 《开放时代》2002,(2):109-116
实行村民自治以村庄共同体为社会基础,建构村庄共同体以村民自治为制度基础。在当前村民自治的制度运作中,如何减少诸如沉重农民负担造成的村庄社会边界模糊,及由此引起的村庄共同体解体的问题,的确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传统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集群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产业链的垂直分工与水平一体化问题,而一些非物质联系如社会网络、信任、规范等社会资本要素被忽视。通过对印度产业集群中社会资本的作用机制和实际效用进行分析,发现社会资本能有效降低交易费用,有助于建立集群内部的信任基础,促进产业集群知识扩散和功能创新等。  相似文献   

20.
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直接影响乡村公共卫生和农村环境健康,对其进行有效的、可持续的管理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低、持续利用水平不高,政府、农民等多元主体参与不足是关键制约。河南省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不平衡不充分、多种处理模式并存以及多元主体投入的特征明显,近年来政府引导农民、村集体、企业以及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参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以及破解社会资本进入难题等方面开展了有益探索。当前,河南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多元参与机制建设中存在投入不足、农民参与度不高、社会资本进入渠道不畅等问题,需要通过系统性制度设计和组合式政策投入加以破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