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民币升值压力与货币政策:基于货币模型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1994年1月至2008年1月的月度数据,采用外汇市场压力的货币模型,构建了人民币外汇市场升值压力指数,并利用向量自回归方法研究了中央银行国内信贷变化、中美相对经济增长率变化、中国利率水平变化与外汇市场压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了美国基础货币增长、美国利率水平变化等外生变量对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影响。发现中国中央银行国内信贷与人民币升值压力呈现负向关系,而中国经济增长和国内利率水平与人民币升值压力呈正向关系。当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加时,货币当局的反应是减少其净国内信贷,而国内利率水平的变化则并不显著地反映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郝雁 《生产力研究》2008,(20):35-36
文章建立了国内信贷、外汇储备与货币供给之间关系的逻辑模型,以此讨论近年来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同时,利用中国2000年至2006年的月度数据建立了国内信贷、外汇储备与货币供给的误差修正模型,并对三变量进行了Granger因果关系的检验。结果表明:国内信贷、外汇储备与货币供给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国内信贷、外汇储备与货币供给之间存在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货币供给、国内信贷与外汇储备增加之间在大多数年份保持一定的均衡关系.但在少数年份,货币供给也出现不足或超额现象.因此,我国在货币投放的时候,需要全面考虑货币供给、国内信贷与外汇储备增加之间的关系,在继续保持货币供给正常增长的同时,改善货币供应结构,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增加有效货币供给.  相似文献   

4.
外汇储备过多论者持有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外汇储备过多会引发国内通货膨胀。他们认为,与中国目前八千多亿美元外汇储备相对应的就是国内超过57000亿元基础货币的投放,这对我国形成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1·从理论上分析,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并不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充足的外汇储备存量甚至还有利于平抑物价的上涨。理由是:(1)金融学原理告诉我们,一国财政和信贷收支状况、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经济结构的变化等都与货币流通状况密切相关,由于社会总需求的过多或不足主要是由于财政和信贷的过度分配或分配不足所形成,因此,财政和信贷收支的状况…  相似文献   

5.
陈丽芳 《经济论坛》2007,(17):37-39
一、外汇储备与物价水平:短期实证分析 近10年来,在我国外汇储备激增的情况下,物价并没有出现暴涨.以下图1和图2反映了我国中央银行的净资产负债情况,图中数据取自1995~2005年的年度数据,单位为亿元.其中各符号含义如下:ng表示央行对政府部门的净债权,nf表示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净债权,nonf表示央行对非金融机构的净债权,R表示央行的国外净资产,M表示央行的货币发行.  相似文献   

6.
蔡高媛 《经济论坛》2012,(9):8-11,37
货币供应量在经济运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与通货膨胀有着密切关系。外汇储备和信贷规模被认为是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因素。为研究其关系,本文建立模型,分析得到结论:从长期来看,外汇储备和信贷规模的确对货币供应量有影响,但外汇储备对其影响较小,而信贷规模对货币供应量有较大的正向影响。本文建议外汇储备形式要多样化,并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倾斜力度。  相似文献   

7.
货币的内生性或外生性问题决定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可控性,近期由于外汇储备变动,中国货币的内生性比较明显。因此,必须从宏观环境改革入手,辅之以各种配套的制度建设,以增强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调控能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外汇储备增长对物价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汇储备快速增长与物价水平上升已成为我国经济中的两个突出问题。目前中外学者关于外汇储备与物价水平之间关系存在着不同观点;基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和货币数量理论,对外汇储备增长对物价水平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表明:从长期来看,我国外汇储备增长可以通过影响货币供应量而间接影响消费物价指数,从而增加物价上涨的压力。  相似文献   

9.
外汇储备的增长通过外汇占款引起基础货币的增长,增加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影响中央银行的调控能力.因此,对我国2000-2009年相关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建立协整方程以及误差修正模型,证明了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对基础货币的投放有显著影响,并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分析出发,详细研究了在三种不同外汇管理体制下,外汇储备的变动对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和货币供给的影响机制.通过对2000-2012年间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结构变动分析发现:近十余年来,外汇占款已成为影响我国中央银行货币发行最重要因素,并成为推动持续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对基层人行管好存款准备金的思考●申磊存款准备金是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来源之一,是中央银行平衡信贷收支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能否按比例及时缴存,对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管好这部分资金是基层行的一项重要任务,对强化中央银行的...  相似文献   

12.
浅议财政性存款被转移占用的成因及对策●樊小明李丰开桂银兴财政性存款是中央银行信贷资金来源的一部分,是中央银行在市场经济时期进行宏观调控的基础货币之一,亦是中央银行乃至中央财政收入的一部分。然而,部分商业银行把转移占用财政性存款作为自己在激烈市场竞争中...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现行外汇管理体制下,作为本外币政策的连接点,外汇储备及其变动会改变我国基础货币投放,影响中央银行的调控能力。通过对2001年第1季度至2010年第2季度的统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发现:中国的外汇储备增加对基础货币供应量有明显的正向影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对基础货币供给也有一定影响,但影响力不大。基于此,本文还提出了从实证检验结果得到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4.
铸币税是指发行货币所得到的收益,既包括中央银行发行的基础货币,也包括商业银行发行的存款.中央银行征收铸币税的能力随着货币乘数增加而减弱,而商业银行的征收能力则随货币乘数的增加而增加.铸币税可以分解为通货膨胀税和扣除净出口部分的经济增长税两部分,外汇储备本质上是货币当局向本国人们征收的铸币税.  相似文献   

15.
李巍  张志超 《金融评论》2010,2(5):82-93
本文将汇率弹性、外汇储备与消费、国内信贷纳入一个模型框架进行系统分析,旨在揭示汇率弹性、外汇储备持续积累与消费、国内信贷之间是否存在内生性的联动关系。以及这种联动关系在新兴市场经济体资本账户开放进程中的表现形式以及可能的变化。综合研究结果提示,伴随一国资本账户的逐步开放,汇率弹性增大、外汇储备的持续积累会直接刺激国内消费需求的上升;汇率升值对国内信贷呈现扩张性作用,而外汇储备积累与消费需求的增长会逆转信贷增长的趋势,表明目前的经济金融发展态势在某种程度上会自行熨平国内信贷的大幅波动;资本账户的有序开放完全可以作为宏观当局的一项重要政策工具,在与金融体制改革保持同步的状况下渐进实施资本项的开放不失为一方良策。  相似文献   

16.
李洪梅 《时代经贸》2011,(12):124-125
本文对中国现阶段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做了研究。从理论来说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能力不是绝对的,货币供给并不是一个完全的外生变量。文章对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做出了分解,并对中央银行对各因素的控制力做出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的中央银行具有决定法定准备金率的能力、拥有现金发行权利、对超额准备金近似可控,对C/D(通货一存款比)和R/D(准备一存款比)也都近似可控,因此目前中国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具有强大的控制力,中国当前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很强。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中国现阶段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做了研究.从理论来说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能力不是绝对的,货币供给并不是一个完全的外生变量.文章对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做出了分解,并对中央银行对各因素的控制力做出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的中央银行具有决定法定准备金率的能力、拥有现金发行权利、对超额准备金近似可控,对C/D(通货-存款比)和R/D(准备-存款比)也都近似可控,因此目前中国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具有强大的控制力,中国当前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很强.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中国外汇储备的现状入手,分析了中国外汇储备迅猛增长的原因,封高外汇储备封中国货币政策影响的机理追行了探讨,从而得出结论:高外汇储备使基础货币的可调控空间减小,弱化了中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分析冲销干预有效性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外汇储备急剧增长背景下冲销干预的效应和可持续性,认为短期内,冲销干预能有效遏制信贷增长和货币乘数扩大;长期内,可能进一步加强通货膨胀、利率上升、汇率升值乃至经济“滞胀”。最后,提出加强外汇储备管理和增强冲销干预效力和货币政策独立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田登月 《时代经贸》2007,5(10Z):178-179,181
货币供给内生性理论指出公众的货币需求会直接影响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由于在现代货币和银行制度下基本可以认为货币供给决定于基础货币与货币流通速度,而中央银行是通过改变基础货币供给量来决定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的,因此本文从基础货币角度实证检验了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并且提出了我国产生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