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理论上,犯罪活动可能通过弱化财产安全和交易契约的有效性、阻碍社会资本的形成和成长以及恶化投资环境等渠道阻碍金融的深化。本文基于中国 1997—2009年 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的分析结果证实,在控制住经济变量、法律环境等变量之后,犯罪率显著地阻碍了中国的金融发展。总体而言,每万人的犯罪人数每增加一例,当地金融中介的私人贷款占 GDP的比例将下降1.6个百分点左右;同时,分地区考察的结果还发现,在金融深化水平更高的东部地区,犯罪率对金融发展的阻碍作用也更大,意味着犯罪率对金融发展的阻碍程度与金融发展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
将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分解为对外开放程度、教育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进程和城镇化进程,采用2005—2015年31个省市区面板数据进行夏普利值分解,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市场化和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率较大,而对外开放、教育发展和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率较小。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市场化改革、加快经济和金融发展以及推进城镇化均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采用以经济发展水平为门槛变量的门槛效应模型的分析表明,经济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作用呈现倒U形曲线,而且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教育发展、金融发展、经济发展、市场化和城镇化等因素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越大。因此,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必须加快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外开放、金融发展以及市场化和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运用断点回归方法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圈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圈之内的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比城市圈之外的地区高1到2个百分点,而城市圈对农耕面积、教育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等可能影响到收入差异的变量没有直接的影响。进一步运用二阶段最小二乘的方法估计由于城市圈形成所导致的城市化水平变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论是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城乡二元经济导致的一些制度性的障碍以及城乡金融发展的不平衡是目前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因而应尽快消除阻碍城乡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并不断完善农村金融体制。  相似文献   

4.
当前城乡发展协调性不足,成为制约新发展格局构建的瓶颈。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手段。通过阐述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城乡一体化的理论,选取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数据,运用熵值法评估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最后,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工具变量法等方法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一体化的作用和农户人力资本投资的中介机制。结果显示,各地区城乡一体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地区间的相对差距逐渐缩小;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有效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并通过农户人力资本投资效应促进了城乡一体化水平的提升。未来,中国应加快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畅通农户人力资本投资渠道。  相似文献   

5.
运用2004~2013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金融发展水平与农村地区贫困的关系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表明,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能够通过金融机构农村信贷资金投放这一渠道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主要体现在较高金融发展水平的形成对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拉动而有助于农村贫困减缓。但是从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的实证结果来看,中部和西部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能够对其农村地区贫困减缓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东部地区金融发展并不能减缓农村贫困,从而使得中国金融发展效应较大的地区差异在政策上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重启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文章基于中国1992~2011年省级层面的数据检验了制度环境中的地区腐败、金融市场化等制度变量对企业家精神的影响机制及其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作为制度环境替代性变量的地区腐败、金融市场化均与企业家创新精神具有稳健的正相关关系;地区腐败、金融市场化与两种类型的创业活动均具有正相关关系,但对私营企业家创业活动具有更强的解释能力;进一步研究发现,地区腐败、金融市场化对东中西三大区域的企业家创业、创新活动具有不同的影响效应;在使用不同的处理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仍成立。  相似文献   

7.
从金融发展和经济基础两方面选择了FIR等指标,构建了评价中国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以阀值法进行无量纲处理,利用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对2004年中国31个省市的金融发展水平进行检验。认为,东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差异明显,金融发展形如一右端被拉长的"橄榄球";东部地区金融发展水平成"圆柱体"形分布;影响西部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是"经济短板";制约各省份金融发展的"短板"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8.
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西部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是每一个西部人的梦想.面对千载难逢的机遇,欠发达地区如何发挥金融主导、杠杆作用,促进本地区经济、金融同步发展,是金融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试从宜川县经济、金融运行中存在的深层矛盾,探讨、解决欠发达地区如何改善投资环境、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以实现金融与经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章采用2001年至2018年金砖国家的外汇储备年度数据,以金融发展水平、人均GDP、资本账户开放程度为解释变量,通过VAR模型分析中国外汇储备对其他四个金砖国家(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的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外汇储备对于金融发展水平相似、经济规模相近、资本账户开放程度相近的其他四个金砖国家具有外溢效应.据此...  相似文献   

10.
基于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平衡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MM实证检验金融发展、外商直接投资(FDI)对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总体上,金融发展显著促进了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效率的提升,而FDI则对经济增长效率有显著抑制效应,二者交互项系数显著为正,表明FDI进一步强化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效率的促进作用,同时金融发展水平是发挥FDI溢出效应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分区域来看,下游地区与长江经济带总体回归结果较为一致;中游地区金融发展和FDI对经济增长效率均有抑制作用,且二者能否促进经济增长效率的提升均依赖于对方的发展情况;而上游地区金融发展、FDI均促进了经济效率的提升,并且当金融深化超过一定程度时,更有助于发挥FDI正向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效率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普惠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支持。使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5年、2017年、2019年三年的数据构造家庭普惠金融指数,匹配省级层面政府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的指标,合成面板数据,通过动态面板回归模型和门限面板回归模型,检验政府支持对普惠金融影响家庭收入的调节效应。政府支持通过发挥成本效应、预期效应和生态效应来影响普惠金融发展,进而影响家庭收入。研究结果表明:在较低水平的政府支持下,普惠金融对家庭收入促进作用较弱,随着政府支持水平的提高,普惠金融对家庭收入的促进效果增强;在改变计量模型、调整解释变量滞后阶数、更换被解释变量后,这一结论仍然稳健;政府支持对普惠金融影响家庭收入的调节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和城乡异质性,在西部和农村地区,政府支持的调节效应较高,意味着在这些地区,较高水平的政府支持更有利于促进家庭收入增长。  相似文献   

12.
文章探讨了中国贸易自由化进程对犯罪活动的影响及其发生作用的机制。研究基于中国产品层面的关税数据,构建差异性的地区贸易保护指标,衡量各地区贸易自由化程度,进而利用2000-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与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贸易自由化与犯罪率之间的关系及潜在人口流动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中国加入WTO后,贸易自由化显著推升了犯罪率水平,且贸易自由化程度越深入的省份,犯罪率提升程度越高,地区效应显著;贸易自由化主要通过增加外来人口流入等渠道推升了犯罪活动。因而,中国在进一步对外开放过程中,要注重处理好贸易自由化带来的负面效应和由此产生的额外社会成本,更加注重流动人口权益的保障,消除劳动力市场扭曲,最小化贸易自由化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基于全球金融市场化改革愈演愈烈的研究背景,以1996~2017年全球175个国家(地区)为样本,考察金融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异质性影响,检验银行信贷的传导机制,并结合双循环新格局战略背景总结未来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策略启示。研究发现:全球范围内金融市场化阻碍了商业银行绩效的提升,发达经济体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特征,发展中经济体呈现持续抑制的特征;银行信贷是金融市场化影响商业银行绩效的中介变量,金融市场化主要通过私营信贷渠道影响商业银行绩效的提升;双循环发展背景下,中国应在加大金融市场化改革力度的同时,辅之必要的配套监管措施,方可发挥金融市场化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深入研究金融科技发展对城市碳排放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对精准制定碳减排政策、发展低碳经济、推动城市智慧降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区别于以往区域内单一维度的研究,本文测算了中国城市的金融科技发展指数,基于2011~2019年中国26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从区域内和区域间两个方面检验了金融科技发展对城市碳排放量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区域内金融科技发展能够显著降低城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这一结论在使用工具变量缓解内生性以及替换金融科技发展指标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能够通过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两个途径降低城市碳排放量;区域间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具有显著的空间关联性,金融科技虽然能降低本地城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但会促进周边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现出“以邻为壑”的现象。基于区域内和区域间金融科技碳减排效应的不同表现进行进一步研究,发现金融科技的碳减排效应在北部城市显著强于南部城市、在非城市群城市显著强于城市群城市、在其他城市显著强于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从金融发展水平、金融结构和金融功能这三个视角,分别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农村的金融机构、从中观的角度考察金融功能发挥的情况,着重分析当前农村地区金融发展中贷款功能的发挥情况、利用金融发展水平指标(如金融相关率,FIR),从宏观层面度量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对中国农村金融状况作出更加全面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构建和谐城乡金融体系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我国区域金融生态失衡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东中西部金融生态状况严重失衡,无论是在金融深化程度、资源配置效率方面,还是在金融制度创新等方面,东部的金融生态明显优于中西部。从制度经济学角度来看,区域金融生态差异是由既定的经济体制、法律法规等制度环境决定的。要解决我国地区金融生态失衡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中西部地区要树立科学的金融生态观,二是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三是要改善中西部制度环境,四是要形成良好的金融生态调节体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1985—2010年的经验数据为样本,利用协整理论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等计量方法,在经济增长、社会福利得到逐步改善的背景下,对中国经济转型期犯罪率持续攀升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协整检验结果表明: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国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必然增加犯罪率,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和城市贫困率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对犯罪率的上升有助推作用,而对外开放水平的扩大对于犯罪率的下降有积极作用;同时,因果性检验证实国民幸福水平与犯罪率之间存在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8.
金融发展理论研究——基于中国视角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金融发展理论相关概念具体内涵的基础上,理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选择了中国从1978年以来的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相应衡量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等时间序列分析,检验了其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表明:中国的金融抑制可能会促进金融深化,金融约束在长期内并不能促进金融深化,而金融自由化对金融深化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金融活动一方面通过金融机构自身的资源消耗与排放影响环境,另一方面更广泛地通过融资的社会经济资源配置功能间接影响环境,因而金融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正在逐步形成环境金融的概念。环境与金融发展状况均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区域性因素的影响,具有区域性特征,这种区域性特征在区域差异较大的中国表现较为明显。从中国区域视角的实证检验中发现,区域金融发展状况与区域环境质量存在较为显著的关联性,区域环境金融投资尚未对区域环境质量做出显著性贡献,区域间环境金融发展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西部欠发达地区来说,振兴和发展中小型企业,更是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关系到整个西部大开发及构建和谐社会战略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而目前该地区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融资难问题,则成为阻碍其发展和壮大的瓶颈。因此。围绕适合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需求,改善和优化对当地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和融资环境。将成为“十一五”期间金融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