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全社会的福利水平,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经济学大师萨缪尔森曾提出一个幸福方程式:效用/欲望=幸福。文章围绕该方程式的经济学含义,对获取幸福的途径进行了分析,并在分析基础上总结了该公式在生活中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高雪 《中国市场》2014,(26):167-168
据调查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幸福水平并未明显提高,富有而不幸福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的现象。本文就此深入研究了主流经济学理论上对幸福研究的不足,并从幸福角度分析了其相应的政策措施导致的不良后果。最后根据当前社会对幸福的实践,为经济学的幸福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幸福是人生的永恒追求,是人类活动的终极目的,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经济学也不例外.本文通过对经济学历史与现状的介绍,批判了不幸福经济,分析了经济学对幸福主义的疏离、对不幸福经济学的批判及幸福主义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魏颖 《品牌》2014,(12)
经济学似乎与幸福距离很远。而在经济学的坚深数字的背后却隐藏着很多的“世俗智慧”。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探索苏格拉底提出的问题:“人应该怎样活着?”即一个人如何对其人生(包括爱情、婚姻、工作、事业等)进行最优选择。本文以经济学思想为基础,探讨了两个世俗问题:其一是幸福的根源;其二是幸福与成功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众多研究发现增加财富并不一定能增加幸福,国外幸福经济学提出改变传统经济学效用最大化法则,以幸福最大化作为人类行为决策的最终目的.文章分析了幸福经济学与其他经济理论不同的效用最大化曲线.应用幸福经济学前沿理论对微观层面的个体行为决策提出措施和建议,从而推动个体提升幸福水平.  相似文献   

6.
费云舒 《商》2013,(1):80-81
幸福经济学逐渐成长为新兴经济学分支,研究经济增长与幸福的关系。行为经济学亦挑战了传统经济学关于理性和偏好的预设,其中前景理论和海纳模型为分析幸福经济学提供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7.
经济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全社会的福利水平,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经济学大师萨缪尔森曾提出一个幸福方程式:效用/欲望=幸福。文章围绕该方程式的经济学含义,对获取幸福的途径进行了分析,并在分析基础上总结了该公式在生活中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与陈志武的交谈中,幸福是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汇之一。谈及自己的工作,他说:“我太喜欢做学问了。任何一天能够有一个新的认识,我都会觉得很幸福。”谈及年轻时的拮据,他说:“那时多花一块钱所带来的幸福感,比今天我多花5000元要高很多。”并由此引申到发展金融业可以提升年轻人的幸福感。谈及经济学的研究,他说:“我们需要对一些基本理念作全方位的梳理,消除过去很多误导性和破坏性的成见,并进行更合理的制度安排,给中国社会的持续发展奠定更扎实的基础,使老百姓过上更富有、幸福的生活。”仔细想来,这些幸福其实都环环相扣,因为毕竟,经济学研究的终极目的,正是增进人类的福祉。[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反思传统经济学中的效用理论,追问效用的可测度性,探究基数效用论到序数效用论的嬗变,并重新审视效用的深刻内涵.梳理、评述研究幸福的文献,剖析经济学与幸福融合发展的脉络,论证经济学领域对幸福的研究实际上是与其他学科不断融合的过程.传统经济学中的效用理论只有在嬗变中不断调整,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发展,才能扩展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使其成为社会科学中的“帝国主义者”.  相似文献   

10.
关注民生幸福是经济学研究的回归,关注组织成员幸福感也属于管理学的研究范畴。探讨了如何把幸福经济学贯穿于管理之中,提高员工工作的幸福感。通过幸福管理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营造积极的工作环境,塑造员工的积极人格,培养员工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员工获得工作幸福感。  相似文献   

11.
新经济学认为人们追求的是幸福最大化,而现实生活中,有限理性和金钱的不可替代性引发了我们的思考,“知足常乐”和“平庸论”从经济学角度对“幸福”做了阐述和论证。  相似文献   

12.
现代经济学认为,人是追求幸福的。但如何衡量幸福并非易事,截至目前哪些指标可以最好衡量人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国际上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  相似文献   

13.
杨灿明 《财贸经济》1999,(10):58-61
一、福利经济学、福利国家、福利危机①从19世纪开始,由于工业化、都市化的发展,资本的积聚和集中,劳资矛盾的激化,贫富差距扩大,相应产生了社会主义、国家主义等理念,福利经济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福利经济学的核心目标是如何增进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福利。它的思想渊源是边沁的功利主义,即人的本性是追求幸福,人的行为是趋利避害,绝大多数人的幸福就是道德准则和立法依据。后来,公平及权利等也常常被用来为福利辩护。权利是“社会契约”或契约主义政治哲学的衍生物。在福利的问题上,契约主义不以最大多数人…  相似文献   

14.
托尔斯泰曾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本文将把幸福看作是同质的,并且用换取幸福感的物质及精神付出来衡量其价值,在此基础上将幸福感商品化,并以此理论支持区域经济朝多行业带动的多极化方向发展.期望通过本文促进幸福经济学在影响决策上的理论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人们往往把经济学理解为实现最大化的学问,以为经济学是用复杂的计算来实现收入、利润或GDP的最大化。这其实是个天大的误解。人追求的是快乐或幸福。收入、利润、GDP之所以重要,就因为它们是快乐的物质基础;但收入、利润和GDP并不等于快乐本身。为了赚钱而以身试法,为了利润而不讲诚信,为了GDP而破坏环境,其结果不是快乐而是痛苦,以这种方式去实现收入、利润或GDP的最大化,与经济学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相似文献   

16.
陈岩 《江苏商论》2011,(3):151-153
"幸福一收人悖论"是指当国民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收人与幸福之间不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幸福经济学从相对收人、收人差距、适应性、性格因素等方面来解释"幸福一收人悖论",但并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也没有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相比之下,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对"幸福一收人"悖论有较好的解释力.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经济增长到...  相似文献   

17.
所谓“橄榄型”社会结构是指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极富极贫的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很少,中间阶层相当庞大。从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主要是指人们的收入差距和生活水平的才差异而引起的一种社会结构。但是,如果融入政治和文化等多种因素来看,“橄榄型”社会结构更能反映社会上民众的幸福程度及社会整体的和谐程度。  相似文献   

18.
宋圭武 《商业时代》2013,(11):29-30
经济学需要新综合。应变"经济人"假设前提为"社会生态人"假设前提;应进一步拓展资源稀缺性的概念;关于人的收益范畴应包括物质收益与精神收益两个方面;数学、心理学、宗教学应成为经济学研究三个重要的学科基础;要用国民幸福度的提高代替GDP的增加;经济学要更加关注公平问题;经济学要实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经济学理论既需要超越自由主义,也需要超越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既要关注分工的优势,也要关注自给自足经济的优势;经济学需要回归新重农主义;经济学研究要更多关注社会事业的资源配置问题;经济学需要研究资源配置的多重均衡。  相似文献   

19.
张笑琳  付扬 《商》2014,(4):254-254
在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人们拼命地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为了能在“弱肉强食”的岗位上有一席之地,不断地加快前进的步伐,殊不知幸福却与人擦肩而过。那在当今时代我们如何学会收获幸福呢,其实不难,本篇文章将详细阐述幸福的四大境界。  相似文献   

20.
从一个寓言故事出发,对现代社会的"快生活"进行反思,从哲学与经济学角度中探寻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人生如何更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