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命·实践"教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理论思想,可称之为"生命·实践"教学论,其主要内容包括:课堂教学本质观、课堂教学价值观、课堂教学过程观、课堂教学评价观和课堂中的师生关系等。"生命·实践"教学论是当代中国教学论探索的第三个阶段,它呈现出了中国本土文化的生成性与理论体系的归纳性。从方法论上为中国的教育研究探索出了一条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叶澜之路":探究学术源流、创建理论学派、行走天地人间、独爱冬春夏草。  相似文献   

2.
叶澜教授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明确了探究"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发展基因的意义,确立了"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基因,探寻"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基因的独特路径,寻找"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基因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形成是叶澜老师及其团队生命自觉的具体表现,彰显了学术自信与率真的诗意。"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学科"内立场"提醒我们教育学的研究谨防无立场、无自我立场的外因误导下,由教育学自身裂变而造成的"内裂危机"和由其他学科单向介入而引发的"外解危机"的双重挤压下丧失教育学科独特的根基。  相似文献   

4.
回归突破,是叶澜教授开创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探索中国教育学理论与实践之路的鲜明有力的表达,由此可见其中折射出之人格的境界、教育的本真、思想的厚重和精神的丰碑。品读《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词句炼达,思想深邃,展现学者的高贵品质、独到的分析框架、切中的逻辑推演和精彩的话语体系。对学派的延展之见和论说的期待,借以表达对"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美好祝愿。  相似文献   

5.
"生命·实践"教育学对参与其中的中小学校来说,提升了研究的自觉,提升了研究质量,也教会了中小学教师如何做研究。在理论的引领下,学校教学实践发生了新的变化,而且也改变了教师的生活方式。参与新基础教育研究和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研究对学校发展、师生发展的价值,研究提升了学校教育教学价值和师生精神文化品质。  相似文献   

6.
"生命·实践"教育学针对几个重大教育时弊,提出了"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突出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启蒙;提出了"教"与"学"的融通;就实践而言,"生命·实践"教育学改变了学校生活。  相似文献   

7.
叶澜老师及其"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核心的关键词是"生命自觉"。人化而为人,聚人的生命气息,"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丰富了中国教育的思想库,更新了教育领域的思维观念,促进了教育改革的发展。叶澜老师及其团队致力于"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躬耕,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这将在中国的教育研究历史上写下非常重要的一页。  相似文献   

8.
建立一种新的生命成长的教育,是教育学进入近现代以来一直不可或缺的紧迫任务。"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凸显了教育学的本质意义,它是关涉生命诗性成长的诗学,它把教育导向生命的价值实现、生命的美化、生命形式的变革,诗意的"生命·实践"教育学以点化生命的教育作为教育学建构的原点。但是,"生命·实践"学派依然面对着一些挑战,比如世界的物化、社会的消费化和人的机器化;教育的规训化、生命的平庸化,以及生命教育的普世化等。  相似文献   

9.
"导、学、测、评"课堂教学模式是在广泛吸收国内外众多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创生的。"导、学、测、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创设情境、揭示目标、指导自学、检查点拨、检测反思、拓展提升等六个环节。其中,"学"是基础,"导"是常态,"测"是抓手,"评"是升华。"导、学、测、评"课堂教学模式具有独特的制度保障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按笔者研究上的排序,将20世纪中国译家提出的"准确、通顺、易懂"标准界定为"信、达、雅"的第三种重构,对此重构模式进行理论分析,并在中西译学平面予其价值定位,以建设性视角开启其学术生命延续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叶澜老师创立的"生命·实践"教育学理论和流派,是看得见的当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对教育学与其他学科及其各分支学科的关系,有深刻体会和一定的理解。"生命·实践"教育学彰显了叶澜教授不懈追求真理和研究教育理论的学术精神,深入学校和课堂实践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实践精神,30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的教育理论联系教育实际的教育精神。  相似文献   

12.
"课程思政"的教育模式自实施以来,无论是实践探索,还是理论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目前,行业英语"课程思政"的研究大多是宏观理论研究,缺少基于具体课程的实践探索。鉴于此,文章具体探讨了"导游英语""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导游英语""课程思政"的落实涉及到五个环节的任务,具体包括发掘该课程的"思政元素"、明确教学要求、细化教学设计、倡导教学生成、创新教学评价。  相似文献   

13.
1903年梁启超"大、小民族主义"概念的提出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从东渡日本之初不时声言"革命排满"到游历美洲后提出"大、小民族主义",梁启超这一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过程伴随着中国传统"夷夏之辨"、"天下观"等思想与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对接与调适。其中,梁氏本人对瑞士政治学家伯伦知理国家主义思想的借鉴至关重要,它促使中国传统主要以文化取向为主的"夷夏之辨"、"天下"思想最终转化为以国家取向为特征的"大、小民族主义",进而衍化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模拟导游》课程应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按照"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制定《模拟导游》"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案,具体包括教学整体设计方案、教学单元设计方案、课程考核方案等。教学方案的制定对于更好地推动《模拟导游》课程建设与改革,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素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全面地、立体式地回答了教育是什么、教育学是什么这两个教育学中最根本的问题,并以回到"原点"的思维方式,从纵向的挖掘寻找了历史上各家教育理论的魂,又从横向的维度从五个层面确定了叶氏教育学的基因——"生命·实践"。叶澜老师及团队创造了中国教育学新的发展历史,这个力度在于它是理论上的"道"和实践上的"器"两者高度的统一,即"五个一":一套教育理论、一种研究方式、一批转型学校、一支研究队伍、一条改革之路。叶澜老师教育学指向的生命,体现了叶澜老师自己的生命,把自己半生生命用在了创建"生命·实践"教育学之中,体现了崇高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6.
叶澜老师"生命·实践"教育学论著系列丛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的教育理念;提出了"在成事中成人,以成人促成事"的道德教育目标;以"经师与人师融通合一"的扎根式研究路径,促进了一个多边联动的"学术共同体"的诞生;立足基础学科:"全方位"引领德育发展;创建新的班级文化:致力于建立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7.
叶澜教授是解放以后对教育学进行基因改造的第一人,是我国自觉主动建构教育学派的第一人,是扎根教育实践、系统推进学校变革的第一人。"生命·实践"教育学揭示了学校变革的基本特征,明确了学校变革的基本路径,确立了学校变革的研究传统,构建了学校变革的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18.
在课程课堂教学中,创建互动的课堂氛围,坚持以实践教学为着眼点,使理论教学融入实践教学中。在"教学做一体化"的理论指导下完成教学过程,具有一定的创新之处,在实践的教学环节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9.
"新基础教育"用研究者自己的生命投入,写出了"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实践版本,创造了我们时代思想与行动统一的典范。新基础教育研究启发我思考了四个问题:我们要创造什么样的教育理论,我们如何进行教育理论的创造,我们应该怎样为教育实践服务,我们自己如何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两课”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形成教学新布局,自始自终”重要思想的基 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根红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