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传耿 《经济师》2001,(3):11-13
文章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属性和普遍规律进行了探讨 ,认为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 (区际、区内 )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组合 ,以及区域 (区际、区内 )经济运行规律的介于经济学与地理学之间边缘学科。空间不平衡性、阶段性和人地互动性 ,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2.
山东日照市区域发展战略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区域经济自主权益的增强,国民经济发展组织由过去的以部门(条条)为主逐步转向以区域(块块)为主,对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和战略规划已深入到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区域,以求区域经济的合理增长与发展。如何科学地分析区域发展战略模式,已成为引导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 一、区域国土资源评价分析 区域国土资源分析评价是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一)区域自然资源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3.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3(12):I0001-I0008
科技进步论坛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是促进中部崛起的突破口胡德龙等(1.5)中部崛起的区域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任胜钢等(1.9)科学地搭建“中部崛起”的政策平台陈淑兰等(1.13)中国中部6省市综合经济实力比较研究黄志坚等(1.16)我国中部6省和京、沪、粤区域技术创新绩效比较研究罗亚非等(1.18)中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黎苑楚等(2.5)着力自主创新支撑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李涛(2.8)建设武汉中部地区科技自主创新基地的方案研究侯仁勇等(2.12)自主研发创新制胜徐啸琼等(2.14)建设创新型中心城市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杨新年等(3.5)关…  相似文献   

4.
陈武  王学军 《技术经济》2010,29(2):22-27,53
本文利用我国31个省(市、区)2006年的截面数据,定量研究了区域智力资本和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智力资本及其各要素(区域人力资本、区域关系资本、区域结构资本)之间都存在正相关关系;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人力资本和区域结构资本的各构成要素之间也存在正相关关系;区域智力资本三要素之间高度相关,区域关系资本与区域结构资本之间的相关性最强,这说明区域智力资本三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一个地区的关系资本很大程度上受结构资本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5.
余园园 《经济论坛》2006,(14):29-30
区域竞争力是当代区域经济研究的新课题。它从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方位切入,将所研究的对象(区域)置于一个更大的范畴(大区域)中,运用比较经济学的方法和经济竞争原理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出其相对优劣势,进而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区域支柱产业,重点加以辅助培养,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一、金华市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实例由于重在熟悉其设计与实际操作,我们不妨以金华市2003年的产业数据分析实例为样板:(一)市场竞争力1.内向竞争力。内向竞争力是一个规模竞争概念,指各行业销售收入与全省各行业销售收入之比。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2003年销售收入68…  相似文献   

6.
试论地理微观区域——县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与规划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指出,县(市)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与规划是解决区域发展问题的重要切入点,有利于促进区域内及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县(市)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与规划的核心是调控人地关系。此外,本文运用县(市)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与规划论证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的实践价值,使区域发展理论的应用价值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7.
一 关于“区域”一词的经济内涵,自从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Johann Hein-rich von Th(?)nen)以其著名的《孤立国》揭开区域经济研究的帷幕以来就存在分歧。以后经过德国经济学家韦伯(AlfredWeber)、丹尼森(S·R·Dennison)、费特尔(Frank A·Fetter)、奥林(BertilOhlin)和廖什(A·L(?)sch)等人的努力,区域经济学正式建立起来,但对“区域”一词的内涵仍未达成共识。 在《孤立国》一书中,杜能也曾谈到工业布局问题,但他的区域观念主要是农业布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document analysis)和矛盾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近年来(2001-2006)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关于粤东区域旅游研究的论文作全面细致的分析,对粤东区域旅游发展矛盾作较全面的阐述,粤东区域旅游发展中存在着供需矛盾、核心之争、利益主体(staleholders)矛盾、结构矛盾、旅游与环境矛盾、文化矛盾等矛盾,供需矛盾是其主要的矛盾,其余是次要的矛盾.这些矛盾制约着粤东区域旅游的发展,现阶段,应重点解决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采用2001—2016年铁路交通和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数据,对比研究了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铁路通达性变化及其对各自区域旅游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十五年来:(1)京津冀地区铁路静态通达性水平更高,长三角地区铁路动态通达性水平更高。(2)两区域铁路通达性水平都有显著提高,但长三角地区提升的幅度更大且更加均衡。(3)两个区域入境旅游接待量、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接待量、国内旅游收入的年增速与各自区域铁路通达性水平的年增速基本同步。铁路通达性水平越高的区域,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越大。(4)根据回归方程预测,若区域铁路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缩短到150 min,则两区域入境旅游接待量、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接待量、国内旅游收入与2016年相比,都将增加15%以上,旅游经济联系强度都将增长2倍以上。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以来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时空分布和影响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高新技术企业在区域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区位研究是当今地区发展的重要议题,而数据的缺乏导致了目前全国性的高新技术企业空间布局的研究尚不多见。基于县域等尺度,运用核密度估计、区域重心、相对区位基尼系数等方法对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时空分布进行研究,同时建立OLS模型、空间滞后模型及空间误差模型以探讨区域创新能力对高新技术企业区位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21世纪以来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保持较稳定的多核心空间结构。(2)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区域重心小幅度地自东南向西北移动。(3)高新技术企业先是在县级和市级尺度呈现出均衡化趋势,省级尺度则相反;直到2011年,三个尺度下区域集聚程度均在不断扩大。(4)区域创新能力通过影响高新技术产品的形成流程影响高新技术企业的区位,其中创新环境水平、知识创造水平是关键性的影响因素,且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1.
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涵,也是推动区域经济结构不断升级的关键因素。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主导产业有序更替、产业结构不断演进升级的过程。本文以西部12省(区、市)为对象,重点研究各省(区、市)现阶段发展的重点产业,以期为西部省份的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将城市群视为一项区域经济政策,利用双重差分法评估7个国家级城市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研究发现:(1)城市群能够有效带动区域经济增长,7个城市群每年带动的平均经济增长率约为0.56%。其中,南方四大城市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加入城市群的城市比未加入的城市每年的经济增长率要高0.92%。(2)北方三大城市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3)城市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由核心城市的溢出效应和虹吸效应共同作用,与空间距离和核心城市经济水平相关。(4)七大城市群、南方城市群和北方城市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和空间距离的关系依次表现为"倒N型""倒U型"和"U型"。(5)核心城市经济水平越高、城市竞争力越强,城市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效用越大。基于研究结论,文章提出科学选择城市群区位、合理规划城市群空间范围、协调城市群内城际关系和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四条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区域经济学思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区域经济学思想,涉及区域差异与贸易、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竞争与合作等,这些思想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诺奖得主的学术观点反映出经济学研究越来越关注区域(空间)问题,区域经济研究越来越转向宏微观兼顾,研究方法更加精细化。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的区域经济学思想对区际贸易及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等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受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区域经济学思想的启发,中国的相关研究应更加关注空间因素,注重对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及现象的研究,使区域经济研究向规范和精细化方向发展,同时关注制度创新研究,建立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  相似文献   

14.
《经济地理》2021,41(4):30-37
县域是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尺度单元,发展活力是透视社会经济发展状态的重要视角。文章融合国内外关于区域/社区发展活力指数的构建方法,从农业发展、工业发展、三产发展、财税收支、金融发展、公共服务等维度建立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活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2015年全国分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揭示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活力的差异化格局特征、活力指数与反映贫困状况的多维发展指数的关系,建立经济发展活力的问题区域识别方法,识别活力指数相对较低的问题区域。研究表明:(1)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指数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中西部大城市周边地区、北方能矿资源富集地区相对较高;(2)贫困地区的活力明显低于非贫困地区,贫困县活力均值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0.42%、非贫困县的70.95%,活力指数与多维贫困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762(P0.01);(3)共识别出综合活力低值区(47个,2.52%)、农业活力低值区(291个,15.58%)、涉农复合低值区(411个,22.00%)、非农涉工低值区(151个,8.08%)、三产引发低值区(57个,3.05%)以及财税金融低值区(251个,13.44%)等六类经济发展活力的问题区域,涉及1 208个县域单元,占研究区数量的64.29%。鉴于活力指数的区域差异性和类型差异性,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应十分关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活力的差异特征,因地制宜、扬长补短,探索符合区域特点的县域发展模式和乡村振兴路径。  相似文献   

15.
我国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水平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中心是指聚集着银行、证券发行者和交易商,承担着资金交易中介和跨区域价值贮藏功能的中心区(金德伯格,1974)。根据金融中心服务(辐射)范围的大小,可将金融中心分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国内金融中心,其中,国际金融中心可进一步划分为全球性金融中心(服务全球,如伦敦、纽约)和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服务某一国际区域,如香港、新加坡),国内金融中心可进一步划分为全国金融中心(服务全国)和区域性金融中心(服务国内某一区域)。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金融中心的最低等级——区域性金融中心。  相似文献   

16.
以区域经济地理学的思想为主线,围绕"空间"和"要素"这两个区域经济地理学的核心论题,着重分析了基于区域经济地理学视角的城市化内涵、城市化研究的相关理论思想、我国城市化研究的三个基点内容(城市化发展过程、格局、机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响应与调控认识,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和方法论基础上,总结出我国城市化理论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7.
京津冀地区人口发展格局与问题区域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0和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借助空间分析方法揭示近期京津冀地区人口分布格局特征、人口发展综合指数,并通过构建人口发展问题区域识别方法划分问题区域。结果表明:(1)京津冀人口空间分布疏密差异大,人口城镇化水平增长速度快但县域城镇化水平偏低,区域老年人口比重年均增长0.6个百分点,人口受教育水平地区差异大;(2)人口发展综合指数介于0.0816~0.7670,分别有50%和25%的区县综合指数介于0.2~0.3和0.3~0.4;(3)京津冀地区可划分为8类人口发展问题区域,即综合发展滞后区(11.76%)、人口密度偏低区(3.92%)、城镇化水平偏低区(2.94%)、人口老龄化突出区(13.24%)、受教育水平偏低区(21.08%)、人口密度偏低复合问题区(9.80%)、城镇化水平偏低复合问题区(15.69%)、无突出人口问题区(21.57%)。研究认为,京津冀地区未来应以产业布局与发展为引导构建合理的人口格局,完善区域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人口有序有效疏解,重视并积极推进京津冀区域次级中心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区域企业集群动态演化模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研究区域企业集群的动态演化规律,探讨集群企业演化的空间动态行为和反馈机制。依据kti-gti/rti与kt(i 1)-gt(i 1)/rt(i 1)之间关系的不同情况,分别对区域企业集群动态演化模型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区域企业集群是由区域生态系统和区域经济系统耦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其演化和发展遵循生态学的基本机制,与其他有生命体的增长十分相似。区域企业集群非线性正反馈机制与区域生态集群非线性负反馈机制构成一个以企业为中心的耗散结构。  相似文献   

19.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国内进展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曙光  刘佳 《经济师》2005,(1):8-10
在检索1994-2003年10年间国内公开发表的区域创新系统(体系)相关研究论文的基础上,对国内近期区域创新系统问题的研究进行了初步分析和归纳,指出在概念引进、理论探讨和应用研究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试论区域技术创新机制与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技术创新机制、过程分析是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从系统观念出发,对推动区域技术创新的机制进行了剖析,指出了三个基本的机制,即动力机制、扩散机制和共生机制.并对三种机制的影响因素、功能、联系做了分析.此外,本文基于对克莱因(S.Klein)、罗森堡(N.Rosenberg)的"链环一回路模型"以及 Peter L.Josty 的创新过程模型的研究,对技术创新过程的多因性和多维性以及不同路径做了重新认识,独创性地提出了区域技术创新过程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