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试析二元结构论在我国统筹城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红 《改革与战略》2008,24(2):8-11
二元结构论指出发展中国家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根本出路在于转移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到现代城市工业部门,通过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消除城乡差距、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文章认为在我国统筹城乡发展中应该应用二元结构论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工业、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和社套发展的必然规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荧键性问题.文章结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境,最后提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都兰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了解都兰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本情况,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最后提出加快都兰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  相似文献   

4.
二元经济理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这一理论对我们的启示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文章分析了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认为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的条件已基本成熟,从中揭示了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强调解决好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是关系到农业、农村和农民及国民经济全局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关于云南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增长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云南三农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但是文盲人口多、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结构低度化、农民纯收入低,总之人力资本存量低的问题依然突出存在。文章认为,解决云南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不高的根本措施在于强化农村义务教育工作,构建农村职业教育网络体系和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7.
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很大,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实现农村小康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因此,要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和智能开发,扩张农业内部就业容量,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乡镇企业,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体制与制度条件,以制度创新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小城镇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8.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小城镇建设在承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起到重大的作用,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之一.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过程中却面临着制度、内部环境、客观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的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9.
闫彩红 《特区经济》2010,(3):205-206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取决于两种力量:推力和拉力。文章分析了云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推力、拉力因素,认为推力、拉力没有能够协调并进,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面临决策困境,进而导致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效率不高。  相似文献   

1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乎农民增收,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文章结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现状,针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民流动实际上是市场机制对劳动力要素的再配置。缓解我国农村目前巨大的人口剩余压力,应加快工业化进程;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乡村旅游视角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兵  胡丹 《乡镇经济》2007,(11):42-44
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工作。文章从乡村旅游的视角,具体分析了这类旅游开发方式在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价值体现和体制环境,提出要在农民参与旅游开发的意识和能力教育、农民利益维护和农民参与旅游开发的制度建设三方面,积极有效地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3.
西藏产业结构变动的历史、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西藏产业结构的演变历程、现阶段与全国产业结构的比较中探寻西藏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西藏第一产业,即农牧业中存在剩余劳动力,产业结构调整已具备了向产业化发展的条件;第二产业能够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应当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超前发展的,今后不仅要有量的增加,更要有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稳定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三农"问题具有较强的外部效应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应提供市场不能满足的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政府投入极其重要。受各种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和不稳定性非常突出,亟需政府引导。  相似文献   

1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现状、原因及解决路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谢太平 《特区经济》2009,240(1):186-187
我国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面临的最主要的结构性难题。本文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影响及原因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问题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6.
谢廷文 《特区经济》2007,225(10):142-143
新时期如何推进我国农村的政治经济发展及社会全面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笔者认为:完善村民自治是推进农村政治发展的基础工程,大力转移农村劳动力是实现农村富裕的必然选择,培养现代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推进城镇化是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新形势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基数巨大、富余劳动力多,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人才匮乏且流失严重,这是历史、体制、政策、观念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建议当前着重从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改革农村社会保障等制度、完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理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制等方面进一步强化措施,深入推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8.
安徽是我国人口大省之一,做为欠发达地区和农业大省,每年约有1800万剩余劳动力亟需寻求出路。近年来,安徽省劳务输出发展强劲,尤其是具有传统优势的建筑劳务输出规模迅速扩大,对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人力资源和市场管理的理论出发,结合实际工作经验,通过比  相似文献   

19.
文章针对綦江县域的实际情况,提出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质量,依托资源优势尽最大可能拓展新的就业渠道、加强政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指导等对策,以有效解决綦江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20.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重要内容和手段。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能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有利于改善城乡人口和资源配置,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基本条件。劳动力转移也带来了农业生产停滞和老人赡养、儿童教育等社会问题。贵州在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本地就业为主导的思路,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探索适合贵州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使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建设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